張艷國
古人說: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從古到今,人們一代一代地交替,老朽的作古了,新生的成長了,人類就是這樣從古到今毫不中斷地繁衍,一代又一代地接續發展,這其中除了像遺傳密碼、姓氏、宗派我們可見以外,更為強大的、常常不為人們所見的則是,一代一代地為家庭,甚至是家族成員所世代遵循、世代弘揚的文化。在家族、家庭文化中,上代留傳給下一代,甚至是世世代代流傳的族規、家規、祖訓、家教等等,就成為家族家庭文化中最有約束力、最有影響力、最有認同感的因素,除了社會管理的皇權圣旨、法律規范和行政力量的強制性以外,盛行于家族的家訓,它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威了。自古以來,無論人們漂泊何處,扎根哪里,都有兩條始終是亙古不變、堅定不移的:一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是對自己所由來的血緣血親的守護;二是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把家規家訓帶到哪里,這是對家族文化的堅守。家訓,可以說是家族家庭的文化遺傳密碼,一代一代的先輩各自因時因地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形成有益的生活啟示和處世智慧,也就形成了各宗各派、各家各戶的家風、風范和特征。因此,研究中國社會變遷的內在規定,討論中國文化的內涵特征,不能不深入到秘藏于千家萬戶的家訓之中。
家訓作為一種深藏于家庭的意識形態,對于家庭成員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強勁的指導作用,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模式的家庭教科書,是有別于官方意識形態而更有文化張力的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底層文化,因此很有影響力①。不僅如此,中華家訓具有文化凝聚力和社會組織力的重要價值。歷史地看,這自古而然。收入本書的一篇出自先秦春秋時期魯國賢母敬姜之口的《戒淫逸,防懈怠》,就起到了教育兒子為人處世、做官做事的作用,她的兒子公父文伯后來成為賢臣,與這篇家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這篇家訓受到了孔子的表彰: “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②孔子贊賞敬姜作為一名貴婦人不圖安逸享樂,對自己也對做大官的兒子要求嚴格,值得尊敬。因此,這篇家訓不僅世代流傳,而且流傳很廣。有內涵、有指向、有可操作性的家訓,有利于護佑家庭福德綿長、興旺發達。順著歷史往下看,北宋詩詞家、書法家、政治家黃庭堅的家訓,也是如此。據今江西省修水縣雙井村“黃氏家譜”所記《黃氏家訓》載:
“庭堅丫角讀書,及有知識,迄今四十年。時態歷觀,曾見潤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滿堂。不數年間復過之,特見廢田不耕,空囤不給。又數年復見之,有縲系于公庭者,有荷擔而倦于行路者。問之曰:君家昔時蕃衍盛大,何貧賤如是之速也!有應于予者曰:嗟呼!吾高祖起自憂勤,唯噍類數口,叔兄慈惠,弟侄恭順!為人子者告其母曰:無以小財為爭,無以小事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為人夫者告其妻曰:無以猜忌為心,無以有無為懷,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邑而食,共堂而燕,共庫而泉,共稟而粟。寒而衣,其被同也,出而游,其車同也。下奉以義,上奉以仁。眾母如一母,眾兒如一兒。無你我之辯,無多寡之嫌,無思貪之欲,無橫費之財。倉箱共目而斂之,金帛共力而收之,故官私皆治,富貴兩崇。迨其子孫蕃息,妯娌眾多,內言多忌,人我意殊,禮義消衰,詩書罕聞,人面狼心,星分瓜剖。處私室則包羞自食,遇識者則強曰同宗。父無爭子而陷于不義,夫無賢婦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庭堅聞而泣之曰:家之不齊遂至如是之甚也,可志此而為吾族之鑒。因之常語以勸焉。吾子其聽否?”
黃氏家族起自毫末,累世經營,秉持“憂勤”、“和家”、 “不貪”、 “守義”和 “讀書”,成為著名的“耕讀世家”,此后人才輩出,僅在宋代就出了48位進士,其中4人官至尚書,被譽為“華夏進士第一村”。在古代,這樣的典型個案史不絕書,不勝枚舉。
家訓的文化魅力和人生引領力,豈止是在古代如此巨大,就是在當代社會,它對家風的形成和影響,對生命個體的培育指導,也是強大而有力的。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都是從家庭起步的。對于那些人生無悔,實現了人生價值的人來說,他們的成長、成功,本身就詮釋了家訓的文化感召力。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給時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夏振坤老師當了幾年學術助手,工作之余,他對我常有教誨,對我銘心刻骨的是,他經常給我講述和回味他的家訓: “讓人非我弱。”夏老師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血氣方剛,容易與人爭長論短,如果懂得“藏拙”,懂得“退一步”,就避免了很多缺點和失誤,就少走了很多人生的彎路;特別是在人的年輕階段,容易激動激怒,人所難免,但我在激憤時,一想到我家的家訓,意氣就平復了;一個人,不只是年輕時要懂得“讓人”,其實一輩子都應該是如此。他還說, “讓人”本身就不顯示你弱小,是因為你有自信、有底氣,你才會讓人,你看,我們說“流水無情吧”,流水很強大,但它本質上是柔弱的、退讓的,因此有“柔弱似水”這句成語;即便如此,柔弱的本性對于強大的流水有何損害呢!夏老師對“夏氏家訓”經常講,我經常聽,我是常聽常新;我認為“夏氏家訓”具有人生方法論的意義和價值,原來“退讓” “謙卑” “自守”也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我啟發教育很大。
后來我讀博士,導師章開沅先生也講到他家的“章氏家訓”對人生成長的要求、引導。在他九十歲之際,他在辦公室將新修訂的荻港“章氏族譜”拿出來,翻開“章氏家訓”給我看,讓我幸福地回憶、重溫了“章氏家訓”中的人生智慧和強大力量: “傳家二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嫖與賭;敗家兩字,曰暴與兇。”章老師說,荻港老章家人才輩出,人文興盛,與這幾句“家訓”的深刻思想影響,實在有太大的關系!
兩年前,我的博士后導師馮天瑜先生專門將他的“馮氏家訓”整理成文,發表出來,讓更多的人從“馮氏家訓”中汲取人生智慧。馮老師在《未成文的家訓》中說: “父母曾經講過什么立身做人的教言,我已失去記憶,但他們‘遠權貴,拒妄財’的處事風格,卻至今歷歷在目,且對我們兄弟影響深遠。……在嗜權逐錢之風日盛的當下,馮氏‘遠權貴,拒妄財’的家教尤具價值。”③
馮老師多次在對我的教育中講到他家的家訓,這次專門寫成文章,可見家訓對他成長的重要影響意義和作用。
家訓對于人生的意義、價值、影響,也不僅僅見諸我在文中提到的幾位導師,還有一些我所交往、熟識的前輩,他們對于自己家庭的家訓教育、啟發,并由此實現人生的夢想,也是心存感念和充滿幸福感的。譬如,我在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生前領導下,從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儒藏》精華整理與研究” 的子課題 “‘禮部之屬’整理與研究”工作,有幸多次向湯先生請益。湯先生總是講他為何不顧高齡病體,要集中組織全國的專家整理研究中華儒藏,其中的使命感和精神動力,就來自于他自小受到“湯氏家訓”的影響:“事不避難,義不逃責”④,一息尚存,就要奮斗!每每聽他將自己的責任感、擔當精神與他的家訓聯系起來,我就無比心向往之。相對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家訓家教總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沒有強迫、強制,而容易入腦入耳入心,一旦進入了人的心靈世界,它就牢固不移了,就會外化于行,成為人生的行為模式了。可見,從家庭講,以家訓為核心,形成了家庭、家風、人生成長的邏輯鏈;從社會講,以家風為核心,又形成了家風、民風、社風的邏輯鏈。正是這兩條邏輯鏈,成為人的社會關系的重要內容。
這就是我為什么要重視和研究中華家訓的一個視點和思想考量。對于社會而言,其構成有三大要素:個人、家庭和國家。過去,我們在歷史研究和文化研究中,過多地觀照國家和社會的歷史文化狀況,過多地重視國家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狀況,忽略了個人和家庭的意識形態,不太重視個人和家庭的思想文化內容。但是,常識性的問題卻是: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沒有人,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國、哪有社會?因此,深入到個人和家庭的深處和底層,研究其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對于深入研究國家、民族和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發展,是大有益處的。我從講讀歷代名篇到概述整個中華家訓的全貌(思想面貌),就是為了方便人們認識、了解并掌握中華家訓的梗概、重點和關鍵。要了解它,掌握它,轉化它,就必須先讀懂它。讀懂是進入、深化、掌握、消化、吸收的基礎。從講讀的體裁設定上,就是為了人們易讀易懂其話語內涵、指向和思想,就是為了把傳統的話語體系轉化為現代甚至是當代話語體系,實現古代(傳統)與現代的思想共鳴和文化融通。
將中華家訓納入我的研究視野,多年依依不舍,不離不棄,甚至成為我研究之余的一種人生樂趣,我還要特別感謝湖北大學原正校級領導、著名明史專家和中國文化史專家周積明教授。他是我這項研究的領路人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初,積明兄邀我和他共同主編《影響中國文化的100人》這本列為武漢出版社的重點選題書目。在名目擬定中,我們共識很多,但也有像顏之推等少數幾個歷史人物入列,我不甚理解。積明兄以顏之推為例,引經據典,特別是從家訓在中國歷史發展尤其是在文化演進中的角色、地位、價值和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說明,使我很受教益。顏之推作為中華家訓史上的代表人物,當然能夠入列“具有引領性的歷史巨人系列”之中⑤。通過這次交流,我對顏之推及其《顏氏家訓》有了新的更高更多的認識,并由此關心關注中華家訓研究起來。在他的指導下,我先后出版了《家訓選讀》《家訓輯覽》等相關圖書,為本書的研究深化打下了基礎。在此研究中,還有支持、幫助我的學友們(如參與《家訓輯覽》部分編寫工作的黃長義、萬全文、雷家宏教授等),我深深地感激他們!
非常感謝武漢大學“珞珈杰出學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政協原副秘書長、著名的中國經濟社會史專家陳鋒教授慷慨應允為拙著作序,他在很短的時間、犧牲休假立馬一揮而就,在2020年2月2日通過郵箱和微信將序文發給我,令我既高興而又感動!高興的是,這天是農歷正月初九,是我的生日(遵循我母親的要求,我一般過農歷生日)。陳鋒教授以他一向具有的高義送給我一個特別的生日禮物!令我感動的是,他是在一個特殊的冬春之際處在疫情的中心位置,邊艱苦戰疫,邊抒發他的才情而寫就的。春節以后,武漢封城,意味著“按下了暫停鍵”,這正是戰疫抗疫的最艱難時刻,不能下樓,更不要說走出小區了。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處在這樣的面對生死環境之中,任何人都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情緒的焦慮也在所難免。我雖不在武漢,處于湖北仙桃,情形與感受也大體相當。當時的情勢危急,有我的一首《感事》詩為證: “感事填新詞,欲說幾時休?慷慨歌壯士,愁思涌心頭。恨不馬蹄疾,飛奔黃鶴樓。死生安足論,爭先獻余遒!”陳鋒教授素來具有臨危不懼的淡定風度,在高壓環境下為我寫出了這篇支持我、激勵我的序文,也為我們的友誼續寫了難得的佳話,留下了特別的學術印記。
(張艷國著《中華家訓講讀》,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研究” (項目編號:18AKS011),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科研資助項目“中國文化的現代魅力”書系(項目編號:中宣干字〔2020〕118號)]
注釋:
①參詳張艷國:《中國傳統家訓的文化功能及其特點》,《光明日報》1994年6月13日。
②《國語·魯語下》,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22頁。
③馮天瑜:《未成文的家訓》,載《月華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7頁。
④張艷國:《德懿風范 山高水長——深切懷念湯一介先生》,載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湯一介與〈儒藏〉》,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56頁。
⑤參見周積明、張艷國:《對影響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巨人的文化學分析》,載周積明、張艷國主編:《影響中國文化的100人》,武漢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