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薛孟開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至今全球蔓延形勢仍然嚴峻,零售行業的整體客流量明顯下降,甚至出現大面積停工、停產的蕭條狀況,對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已引起政府決策層的高度重視,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2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電商行業已從一個初生的嬰兒走向成熟的中年,電子商務從城市中起步,采用“城市保衛農村”的策略,如今的農村電商也開始進入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階段,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全速前進的電商正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提供服務。現代電子商務已經度過粗放型發展階段,進入精細整合發展階段,2019年《電子商務法》開始施行,對涉及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經營行為、合同、快遞物流、電子支付等方面,作了比較明確具體的規定,為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奠定了法律框架,也標志著電子商務開始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電子商務市場開始走向規范化。此次新冠疫情的發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尤其巨大,居民收入改變了以往平穩增長的走勢,增速明顯回落。有些產品以及購買過程嚴重依賴線下渠道,并且涉及復雜的銷售流程,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部遷移到電商渠道,例如房產銷售等。所以即便依靠電子商務,仍然會在這個時期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因此創新電子商務供應鏈與分銷鏈模式,也是疫情期間電商模式的改革目標。
由于新冠疫情的發生,伴隨人們持續的恐慌情緒,大量中小企業面臨著嚴峻考驗,舉步維艱,不得不通過裁員降薪的方式解決當前的現金流壓力與經營壓力,很多員工面臨經濟風險。為了盡快讓居民收入恢復正常,國家決定放松對擺地攤的管制,同時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管控。這使得“擺地攤”這樣一種傳統而古老的經營模式重新登上商業舞臺,我們能看到全國各地的路邊、街邊以及社區附近很多人開始在擺地攤零售各種商品。城鎮化建設數十年間一直在進行“創衛”工作,對于擺地攤的整理力度也非常大,過去擺地攤需要時刻提防著城管,如今擺地攤卻成為一種被鼓勵的行為。兩會之際,李克強總理說到關于擺地攤問題,如今中央明確規定,2020年不將占道經營等列為文明城市考核內容,以快速促進恢復社會經濟穩定,滿足群眾生活所需,也就是說在街邊擺地攤不會被強令取締。這一舉措,一方面體現國家在非常時期為了保障民生發展采取的特殊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零售行業經營模式的多樣化,體現零售行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作用。
但是,當前熱門“地攤經濟”并非沒有限制,從開始的小規模到當前形成連鎖規模的發展態勢,有些地方的地攤已經對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不利影響,商販們在結束擺攤后,地面上經常會留下大量垃圾,食物殘渣、油垢等,環衛工人的清掃量倍增,許多城市的管理部門也開始行動,有些城市設立了“流動攤販臨時擺攤點”,在不影響交通和生活的前提下,規范擺地攤行為。這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地攤經濟”的及時規范是有利于零售新形式長遠發展的措施,“地攤經濟”的火爆也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一個經濟現象,更加自由與規范。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形式創新依靠業態創新,2018年,原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云棲大會提出“新零售”概念。關于“新零售”概念的認知非常多樣,總的來說,“新零售”的核心是用戶體驗的提升,包含線上、線下與物流協同、實現商品與物流整合,提升體驗式消費服務、實現消費場景化,營造各主體有效對接的平臺,打造全渠道產業生態鏈等模式。線上線下與物流協同發展、體驗式消費滿足消費者多維需求、供應鏈重構與資源重配是大多學者肯定的路徑或模式。
圍繞“新零售”的概念與理念倡導,零售行業在發生著模式上的巨變,這些變化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與傳統零售不同的是,“新零售”的核心是線上、線下深度協同。同時,線上、線下與物流協同,許多“新零售”主導企業也是圍繞這兩個關鍵方面進行布局,例如京東、蘇寧等企業。線上、線下協同方面,或布局線下實體企業,或連通實體企業業務,或開設多業態的自營實體。線上、線下與物流協同方面,或擴充自營物流網絡,建設自有物流供應鏈,利用技術提高物流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利用大數據技術監測、協助物流,或者搭建物流網絡,軟硬結合整合社會物流資源,在這個過程中,降低錯誤率,提高物流效率,規范物流過程。現如今,物流與整個零售行業息息相關,也是零售企業鏈條中的主要成本,“新零售”對物流的變革也在不斷提升企業的服務與消費者體驗。例如新冠疫情期間,諸如傳統物流一類的人員密集型企業面臨大面積停工、停產狀況,新的物流形式信息化、自動化程度高,可以在嚴峻的疫情下維持一定的操作空間與能力。
單純的線上或者線下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消費時代的消費需求,整合線上、線下,滿足消費者需求,發展新模式是迫在眉睫的目標。例如,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主打“高品質購物+高品質消費+便利服務”,“新零售”下的書店已脫離售書的單一功能,而成為“書籍+咖啡(簡餐)+閱讀(思考)空間+俱樂部社交”等融合體等,滿足多樣式消費與多元化消費。在疫情期間,整個零售行業不甚景氣的時期,促使“新零售”更快地登上商業舞臺,例如丹尼斯、家樂福、胖東來等線下零售擁有絕對主導地位的零售品牌,在新冠疫情期間實施線下傳統零售促銷形式與線上門店零售形式的結合。但網絡營銷并非是“新零售”本身,零售與服務模式的結合才是“新零售”的革命之一,也是留住消費者的有效手段。
新冠疫情對第三產業中的批發和零售業沖擊突出。相關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第一季度,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7.8%,增速比2019年同期回落23.6%。疫情期間,居民大幅減少外出購物與就餐,導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大幅下降。因此,新冠疫情對零售業,尤其是傳統零售業的影響較大,情況不容樂觀,傳統零售業需要新零售的整合與加持。
“新零售”下消費主導作用顯現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需求過剩時代到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更多樣的選擇,消費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大大提升;第二,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手段,能夠幫助商家更準確地對消費者進行研究,曾經的商家或許對消費者“一知半解”,現在的商家卻能借助信息手段對消費者及消費者群體進行分析;第三,新一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具有更強地馴化商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能力。源于消費主導和數據技術驅動,“新零售”將實現對供應鏈的變革與重構,構建面向需求的高效敏捷的供應鏈體系,充分高效利用各種資源。
“新零售”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已作出重要的實質性貢獻,對城市轉型升級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阿里研究院等機構研究,截至2018年7月國內形成了約70個“新零售”商圈,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在銷售額、客流量、轉化率等零售核心指標方面都有明顯優勢。“新零售”依托信息技術打通線上、線下,把消費者需求與零售業態相結合,凸顯在成本、效率以及體驗上的優勢。2020年新冠疫情的發生更凸顯在突發事件中,新零售形式發揮的重要作用。未來“新零售”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從“需求端”到“供給端”,消費過剩帶來消費精簡,消費者的需求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如今的零售業,即便是擺地攤,也需要更多的技巧與引流方式。無論是曾經的“非典”,還是2020年的“新冠”,突發性社會事件無一不在考驗著零售業態的承受能力與創新能力。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之大催生了“無接觸購物”,使之前“直播帶貨”更加火爆,大批線下實體經濟的從業人員也相繼走上網絡,變身網絡“主播”。農產品因為運輸和信息條件的欠缺,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后銷售舉步維艱。從開始的公益直播帶動奉獻愛心,到農產品直播帶動扶貧助農,到各個行業直播帶火“直播經濟”,帶來了更多與消費者的互動,也帶來了新的零售和流量入口,幫助實體店鋪與線上直播盡快實現融合。
但“直播經濟”大火的同時意味著更多的競爭,而直播本身也有其限制性,僅依靠直播,商家的很多行為是無法進行規范的,大批“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后,需要規則來進一步優化“直播經濟”,讓其在“新零售”的發展中不斷發揮正面作用。
“社交零售”是新商業形式,也是新零售形式。《2020中國社交零售白皮書》,將“社交零售”明確定義為品牌,通過線上社交生態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營銷或銷售方式。“社交零售”依托互聯網,對消費者實施“半路攔截”,“微商”也是我們所熟悉的“社交零售”形式之一,但是要明確“社交零售”執行的步驟與程序。
新零售的發展是對以交易為中心傳統零售關系的重構,也是對零售媒介職能的變革。新冠疫情雖然對經濟有負面影響,同時也催生了新零售的前進與轉化,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也為新零售行業提供了更多機遇。同時也加速了行業整合,使企業獲得了更多市場份額。總的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零售行業也要思考如何在行業大轉型中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