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的不斷加劇,已經完成基礎抗疫任務的中國重新走上了經濟建設的大路。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人們在社會交往、生產教育、生活起居等多個方面都出現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變化,國民GDP增長率、人民生活物價水平與社會就業率等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都在疫情的影響下波動顯著[1~5],同時也促進了網絡購物、線上課堂、遠程辦公、在線娛樂和智能制造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為了更好地配合國家完善經濟政策,現針對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過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中國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劃方向與疫情下中國經濟發展政策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分析。
因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許多企業與居民“被迫”降低了對生活區域周邊的生活用品直購的依賴。鑒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考慮,此類供需環境可能在很長一段時期保持。
加快實行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辦公自動化。在人們居家辦公不會影響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可以減少出行和不必要的社會交往,大大降低了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中的區位劃分需求[6~11]。
出于疫情要求,服務于基層的公共服務業出于減少人員交往的目的,我國公共服務將逐漸轉型于自動化、無人化和自助化。過于頻繁的人員接觸增大了人際交流造成感染的風險[12~16];中國公共服務配置的自動化、自助化、無人化將使人際交往產生感染的可能性下降。
新冠疫情的發生使商務辦公虛擬化由實驗階段步入到實際操作階段。在此次疫情的沖擊下,遠程辦公、學習開始施行,實踐證明部分商務、學習活動完全可以遠程進行。因此在疫情影響下傳統商務辦公地理區位將逐漸向分散發展。
在城鎮擁擠的環境中顯露出許多人為染污、噪音、綠化等負面影響,特別是在本次疫情中,集聚性環境更是加大了病毒感染的可能。多重因素作用下,未來人們居住區域可能會出現快速分散化趨勢。
實體產品的生產和制造常發展為綜合生產環境。當社會交往、交易、運輸、分配等社會活動可能會因疫情而帶來危險時,可能會使制造業按照不同供應環節產生割離,只留存必須環節或者鏈條處于集中性布局。
我國傳統經濟體系區域化痕跡明顯,產能中心支配著外圍社會服務產業,最終形成聚集型產業圈。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聚集的全流程生產模式終將被分散化,雖然短期內可能會看到產業經濟成本的上升,但考慮到長期聚集型運營模式下,人員與企業的過度聚集終將引發健康與安全等多重風險,從而導致的資源浪費會遠超于分散型經濟體[17~18]。
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構建小康社會。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只有我國經濟保持高質量發展,才能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個別國家所行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弱化了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循環。世界經濟可能會因新冠疫情的影響持續低迷,我國更可借此迅速發展國民經濟。國內經濟保持長足發展,不對國際貿易存有依賴性,才能有效地克服個別國家有針對性的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為防止短期沖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政府持續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同時,積極推行、落實財政政策。適當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部門減免增值稅,以稅額鼓勵社會捐贈。還要增加財政支出力度,為基建項目提前做好儲備,在重點公共服務領域加快精準投資建設,以刺激經濟潛在增長能力的提升。
中小企業的平穩發展有效止損了疫情造成的中國經濟損失。地方政府綜合實際情況,出臺支持中小企業相關政策措施[19~21]。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對有發展前景又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給予資金支持;鼓勵金融機構降息支持中小企業。
本次疫情對全球經濟都有所沖擊,從而加速了全球產業鏈的整合。國內市場不景氣時,要面向國際市場,以搶占先機。通過加強國際協作,促進中國企業邁向國際化。同時,在國內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證高端制造業健康成長,實現中國經濟順利轉型。
本次疫情防控中出現了應急醫療薄弱、信息不暢等問題,只能通過持續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建立更加完善的突發事件管理體系。結合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高科技技術開發大數據監測平臺,提升整個社會管理的科技效能。
新冠疫情因其人傳人與飛沫傳播的特性而導致集中學習、面對面實體交易和親密性人際交往陷入了極大的風險,這就迫使商務學習與社會交往在短時間內由線下轉為了線上,商務學習、遠程辦公虛擬化的順利試行是我國社會經濟減輕疫情影響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中國人民的整體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的轉變開啟了中國制造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中國公共服務自助化、自動化的轉變。到目前為止,這些轉變的成果是令人欣喜的,這也說明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也是一種全新的挑戰與機遇。中國人民是善于抓住機遇的,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帶動了快遞行業、網商、電商、直播行業的快速興起與發展,直播帶貨行業在疫情結束伊始即對快速恢復的經濟打了一針“強心劑”,消化了疫情期間積壓的大量庫存產品。因而在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潮流中,擴大內需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點,現階段我國的生產分配與流通環節,國內市場多數都可以實現良性循環,實體經濟在制造業的穩步優化過程中將做大、做實、做強進行到底,并由此夯實了發展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建產業的發展道路,將不斷發展新的模式、新的業態、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推動高品質的經濟發展,并由此刺激、推動消費,創造出更新、更大的效益增長點。黨和國家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對我國現行經濟發展持肯定態度,并通過全面從嚴治黨、大力推動農業發展、加強文化建設、全力鞏固國家安全等方面掃清障礙,給經濟發展以政策支持,同時也表明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進步中所起到的決定性地位,完善了深化形勢環境在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過以人民為中心、擴大對外開放、全面依法治國、統籌發展等方面給予豐富的指導思想和辦事原則,無論國際環境如何變化,都無法阻擋中國經濟的騰飛之路,我們只需全面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與部署,堅持推行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創新發展理念,拓寬視野,穩抓實干,一定能夠沖破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不良影響,向著更高、更快、更加繁榮的明天可持續性地發展下去,必然能完成全面脫貧的攻堅目標,全面步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