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倡議(The Belt and Road,B&R),建設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涉及全球范圍的頂層合作倡議,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表明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正在產生更大的“外溢”效應,為沿線及周邊國家的發展也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和平發展契機。截至目前,我國已經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足以看出國際上對“一帶一路”的認可和支持?!耙粠б宦贰背h將成為今后我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也將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鑰匙。黨的十九大歷屆全會都在強調“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塑造國家硬實力”,而文化軟實力就是一個國家的國際文化話語權,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談到,“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而這句話的意義是國家快速發展需要大量優秀專業人才的支撐,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有力保證。人才是核心競爭力,“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多元化人才的共同協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基于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層面,文化經營管理類人才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化的核心載體是藝術,當前國家不斷調整和加強新文科建設,文化藝術管理人才的行業地位和行業作用也將得到有效提升。這對于藝術院校尤其是綜合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國內綜合藝術院校的人才培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創作型人才培養,這是綜合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的主體,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電影藝術等領域的藝術生產者;二是藝術教育人才培養,主要為義務教育和社會教育培養藝術師資;三是文化藝術經營管理型人才培養,能夠從事文創產品和藝術項目的策劃、組織、運營和市場推廣,并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自從我國從2003年12月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定(試行)》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試行)》文件開始,逐漸推行國家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已經是必然趨勢,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入市場,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商業化運作,也是解放藝術從業者的思想,激發其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舉措。文化藝術產業化為藝術行業注入了新活力,同時也加速了行業間的同質化競爭,這也必然導致對熟悉市場化運作的經營管理人才產生巨大的剛性需求。文化藝術創作只有經過市場歷練和打磨,才能體現出其強大的生存主動性和發展原動力。一直以來,綜合藝術院校主要以培養藝術創作類人才為主,這是在文化體制改革之前文化機構一元性導致的,所以在文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進行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創作類人才培養固然是主體,但必須加大經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比例,以適應文化藝術市場化的不斷發展,進一步發揮和提升藝術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和社會滲透力。而“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新的文化產業發展契機,有利于綜合藝術院校中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提煉和培養方式的改革,強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加規范和完善。行業的發展,人才是第一推動力,所以應本著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社會職能,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有針對性地結合社會需求和自身特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以吉林藝術學院為例,目前國內綜合藝術院校開設的本科管理類專業主要包括藝術管理(專業代碼130102T)、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代碼120401)、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代碼120210)和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代碼120903)以及在其專業下開設的相關專業方向。如何利用學校自身的藝術學科背景和資源開展管理類專業教學實踐活動,如何與創作類專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以及如何成為創作類專業的有益補充都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典型問題。
作為國內綜合藝術院校之一,吉林藝術學院涵蓋了藝術學門類下的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等全部學科專業,主要培養藝術創作型(生產型)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產業化的不斷深入,單一技能的創作型人才在市場主導的社會經濟結構框架下,逐漸顯露出短板。例如造型藝術(國畫、版畫、油畫、雕塑)、表演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在沒有經紀機構協助與市場對接的情況下,作品很難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畢業生畢業后除卻考研升學外就只能在一些社會輔導機構從事臨時性的藝術培訓工作,成為藝術家并以此為業的概率不足10%,對口就業出現瓶頸,人才培養也面臨著一定的威脅和挑戰。所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懂藝術并具有一定市場運營經驗和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則成為綜合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調整。
吉林藝術學院作為地方綜合藝術院校,于2007年組建文化藝術管理學院(2017年更名為藝術管理學院)二級教學單位,開始培養文化藝術管理類專業人才,目的就是拓展和完善綜合藝術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現在,藝術管理學院采取的是基于藝術本體的藝術管理和基于公共社會文化服務的公共事業管理相結合的“五系一部”“雙線交互式”人才培養體系。其中藝術管理按照藝術類招生,包括視覺藝術管理系、表演藝術管理系、電影藝術管理系,對應視覺藝術管理方向、舞臺表演藝術方向和電影制片方向;公共事業管理按照普通類本科招生,按照文化課分數擇優錄取,現包括兩個系:文化產業管理系和會展策劃管理系,對應文化產業管理和會展策劃管理兩個專業方向。同時,設立基礎理論教學部來保障經管類基礎課程的教學。
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是課程體系的建構和教育教學的組織和實施。結合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管理類專業培養應用型文化藝術管理人才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定位(下面以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方向和會展策劃管理方向為例),根據普通本科(二本)招生的生源素質的實際情況,以及按照培養具有文化藝術素養、項目策劃和經營管理能力的培養標準進行課程設置,緊密結合行業發展和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院校職能進行特色提煉和創新發展。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定位,也是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實施方法所遵循的核心依據。作為在綜合藝術院校中的管理類專業,經過近十年的不斷探索,確定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國際視野、愛國愛黨以及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系統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外語基礎,具備較強的創意思維、視覺審美、項目執行、文案寫作、文旅產品研創等核心專業能力,擁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職業拓展能力,能夠在國內外文旅及傳媒領域(包括文化傳媒、演藝策劃、文化場館、主題公園、網絡媒體、會展機構)、行業協會、政府文化職能部門及相關院校從事文化服務、媒體宣傳、項目策劃、產品設計、行業管理、教育培訓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經營管理人才。
能夠在文旅、會展及相關行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核心崗位擔任領導職務,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行業競爭能力及個人發展潛力,能夠識別和把握行業發展機會;具備創新戰略思維和行業引導力以及危機公關能力;具備文化資源識別和文化項目開發的能力;具有職業拓展、創新創業及二次就業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語,擁有較好的國際交流溝通能力。
學生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核心知識點主要包括:知識產權和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我國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國際上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資源、文化信息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理念與發展趨勢;文化和會展產業管理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熟悉東北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和獨特的自然資源(如冰雪、森林、氣候等)。
以“職業需求驅動”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依據,采用“按社會需求設置方向,按職業需求設置課程,按知識體系設置進度,按就業能力設置模塊”的培養框架,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采用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校內理論+實訓+校外實踐”的立體課程結構,將專業課程體系劃分為四個階段:基礎課程學習(厚基礎)階段,重點實現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企業項目頂崗實習(強技能)階段,讓學生通過具體崗位和真實項目進行專業實踐,熟悉行業運營規律和技巧;校園自辦項目實踐教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文化會展項目全過程運營能力訓練;綜合畢業項目策劃階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團隊形式獨立進行真實的文化藝術項目的策劃和實施,根據實施效果及社會影響力進行考核驗收,提升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專業教學堅持“依托社會資源,與行業發展聯動”的原則,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結合管理類專業應用性強的特點,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單純的理論課無法滿足學生行業實踐能力的提升,因此課程體系逐漸調整為注重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學習以及綜合行業實踐能力的訓練。在實踐方式和方法上不斷調整,形成“隨展而動、深度融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專業依托長春市豐富的文化會展活動資源,先后建立了吉林省博物館、長春東北風大劇院、長春國際會展中心、長春農博園、長春汽博會、長春電影節、長春民博會、長春動漫產業博覽會、長春冰雪產業博覽會等校外實踐基地,結合活動檔期和教學時間進行靈活安排,以展會觀摩、現場教學、志愿者服務、組委會頂崗實習等多種方式開展實踐教學。
課程進度實現理論與實踐循環交替,知識與能力雙線提升;以產業項目為實踐載體,以校內自辦展為直接支撐,緊密結合行業崗位需要和能力要求,銜接先導課程,鋪墊后續課程,按照能力層級進行課程配置。在課堂教學方面,授課方式擺脫對傳統課堂模式的依賴,根據課程進度有針對性地選擇多元實踐實訓內容。
(1)以項目訓練能力。校內實踐依托校園自辦展(會),組織學生參加省和國家級別的專業策劃比賽,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項目團隊,組織策劃各種形式的文化會展活動,結合課程的不同階段設計實踐方式和實踐內容,并成功打造了學院自有文化會展活動品牌,例如長春市青年會展人論壇、“學院杯”吉林省會展類專業大學生創意策劃大賽、藝管學子論壇、吉林省會展人才論壇、長春市會展大講堂等自辦項目,與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合作,打造具有廣泛社會參與性的活動項目,開展實踐教學,把課程理論和實踐能力系統結合,形成貫穿活動項目整個實施過程的訓練體系。
(2)理論課采取師生交互立體教學模式。教師布置具有研討價值的課堂作業,學生通過課后學習完成并在課堂上進行觀點和方案闡述,采取路演、辯論、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方式進行交流,使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維拓展。
(3)課程考核方式脫離試卷,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檢驗。結合課程特點創新考核形式:通過策劃方案撰寫和答辯的方式提升學生行業調研能力、創意策劃能力、資源識別和整合能力、文案表述能力、財務分析能力、風險預測能力等。
“一帶一路”是國家戰略頂層設計,它具有長期性和延續性的特點。在未來國家對外發展、對外交往和對外文化傳播等方面都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對國家發展格局的建構、對社會各個層面產生的影響更是綜合的、多維度的。而國家形象和國家實力的充分展示、國家主場外交需要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文化經貿活動業已成為最好的平臺之一。近十幾年來,我國承辦的大型國際政治、經貿文化活動不勝枚舉,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博鰲亞洲論壇、杭州G20峰會、廈門金磚國家峰會、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海進博會等。尤其是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上合峰會上提出了“辦好一個會,搞活一座城”的理念,對文化經貿會展活動的功能和作用作了精準的詮釋。文化會展活動被稱為“城市綜合實力的晴雨表”,又以其對周邊產業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被稱為“城市的聚寶盆”。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帶來對人才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具有活動組織運營的理論基礎和行業實踐經驗的文化產業管理和會展管理、藝術管理等專業人才更是具有廣泛的就業空間。會展活動屬于綜合產業形勢,視覺呈現效果和活動體驗性是其重要的元素,在這一點上綜合藝術院校的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就顯示出其獨特優勢。尤其是2020年11月3日在山東煙臺召開的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強調了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也就是“跨界人才”的培養理念,而藝術管理更是在八大新設文科專業布點數排名中居第五位?!拔幕?管理”“藝術+管理”將成為新常態和新業態產業優化組合形式。因此,對于綜合藝術院校的管理類專業來講,既具有全科藝術門類的資源優勢,又有當前的“一帶一路”戰略深化發展帶來產業發展格局的變化并催生新的人才需求,因此是一次難得的發展契機。
“一帶一路”戰略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戰略的實施推進也需要不斷創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到最多的詞就是發展創新,而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的會議主旨也是發展創新,可見在國家未來發展中“創新”都會成為各行業的制勝法寶。作為綜合藝術院校來講,開設管理類專業是一種教育結構的完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只有不斷創新培養模式,深耕地方行業發展需求,提煉專業特色,才能夠符合教育規律和行業發展規律,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