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2020年是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重要的收官之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順利召開并圓滿閉幕。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兩會代表聚焦民生、圖強發展、共商國是,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持續不斷造福人民,團結帶領人民全面有序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遵循。“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持續不斷造福人民”是貫穿全國兩會念茲在茲的核心主題。
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就是要堅持“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是創造一切社會財富的決定性力量。歷史是人民書寫的,因此,一切成就都應歸功于人民。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和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歷史,人民群眾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人民群眾支撐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將一無所有、一事無成。只有堅持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人民群眾主體地位這一基本立場,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行穩致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興旺發達、無往不勝。
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就是要堅持“緊緊依靠人民”的工作路線。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斷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成功,根本就在于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始終堅持“緊緊依靠人民”的工作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我們黨正是由于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共同奮斗、共克時艱,才能團結帶領人民群眾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歷史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前進道路上無論遇到何種風險挑戰,只要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人民群眾的嚴防死守中得以有效控制,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貧困問題正在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中不斷得以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在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中逐步實現。
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就是要堅持“不斷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給老百姓辦實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義無反顧地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重任扛在肩上。在近百年的奮斗歷程中,無論面對多大的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和代價,這一初心和使命從未改變。“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堅持人民立場就必然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始終堅持“不斷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念,并一以貫之地躬耕于實踐。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終閱卷人和最終評判者,黨的執政成效必須在造福人民的過程中來體現。
牢牢根植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精髓要義的深刻闡釋,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動力源泉,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必須一以貫之、始終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