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佳
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督逃畔⒒臧l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推動信息技術和高等教育的合理融合,利用信息化工具和平臺提升教學水平,培養學生進行自主管理、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把信息技術的優勢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優勢并促其高效,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值得進行實踐性探索。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與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方式有所不同,大一新生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此外,學生的語言水平參差不齊,給任課教師帶來了挑戰。在長期教授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不盡如人意,主要體現在:有的學生不清楚如何進行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缺乏自主性學習反思;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及互動的要求反應冷淡;對于課堂教學任務或活動,有些學生合作態度消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顯依賴教師的要求及監督。在建構主義理論及自主學習理念的指導下,以內蒙古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英語專業開設的“綜合英語”課程為例,對應用“超星學習通”學習平臺進行研究,旨在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
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認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屬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動態的,因此學習過程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非被動地接受知識。對于教學,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不是直接向學生傳遞現成的客觀知識,而是要為他們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提供適當的指導和豐富的資源,從而幫助其進行知識建構(張顯枝 2018)。
“自主學習”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霍爾克(Holec)是最初在外語教學領域給出“自主學習”定義的學者,即“學習者自主負責語言學習的一種能力”。他認為,學習者應具備預先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決定并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對學習過程、學習計劃的實施進行監控與監測的能力(施良方、王建軍 1996)。國內學者程曉堂(1999)將自主學習定義為一種能力,包括學習者的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的使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完成預先確定的學習目標并實施學習計劃。學者林崇德概括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者有能力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學習的過程,其中包括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的監控與監測(劉鑫 2018)。
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應用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1.整理相關文獻,梳理研究思路,制訂研究計劃。
2.向學生介紹教學理念、常規的學習方法,以及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操作。
平臺的主要內容分為學習、評價、綜合三類。
學習類:課程資源、學生預習任務及作業等。
評價類:學生單元學習的個人評價表、同伴評價表。
綜合類:學生的反思報告。
3.展示學生完成預習、反思等任務的系列表格。
單元學習目標卡、單元學習自評表、單元學習同伴互評表、學習筆記(篇章閱讀、單詞、句型、語法)、反思提綱。
1.教師活動:平臺任務發布
在課堂教學開始前,發布單元學習內容及任務(包括預習內容、課程資料、口語練習及寫作或展示作業、評價量表、單元反思報告)至平臺的相應板塊,并設定任務時間。說明如下:
(1)預習內容發布至課程首頁,包括與課堂教學課件一致的導學文檔,如與課文相關的導入及思考的問題,單元學習的重點單詞。
(2)學習資料上傳至“資料”板塊,如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資料或網址,學生用書中Language structure和Dialogue及練習冊中的聽力練習的音頻。
(3)“作業”板塊包括單元學習目標、詞匯、篇章學習等預習/學習筆記、口語練習任務、寫作評價量表、單元反思報告等。以《新編英語教程》(第三版)第一冊Unit 5為例,教師布置如下任務:
預習筆記:以Study List命名,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完成,并將預習成果拍照上傳。
Language structure練習:以Your Show Time命名,具體要求為“Work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to make dialogues based on the example exercise,but with any other given situation in the box,and record your dialogue to load here”。
寫作:以Writing命名,具體要求為“Work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to write a report on My Visit to Inner Mongolia Museum.When prepare the report,you can follow the grid with necessary information on page 54.and prepare to report in class”。
評價及反思:以Unit Reflection命名,要求學生根據自評表及同伴互評表的結果,依照反思提綱撰寫反思報告,在筆記本上完成并上傳至平臺。
2.教師活動:教學監控
教師登錄學習通給作業打分,發現問題并反饋。同時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訪問量、成績統計、登錄的時間段、作業提交人數等。任課教師可以根據上述信息實時了解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及作業的情況,參考學生的反思,調整下一個單元教學進度及內容。
3.教師活動: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預習任務設計課堂活動,包括重難點分析、師生互動問答、答疑解惑。同時注重學生在聽力、語音、閱讀、寫作、翻譯的語言學習策略的訓練,鼓勵其在課下自主學習過程中靈活應用學習策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4.教師活動:評價
“綜合英語”課程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成績占平時成績的30%。教師在新單元開始學習前給作業成績打分,總結學生出現的問題。剩余10%則在期末時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打分。
5.學生活動
學生需要根據平臺發布的任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筆記,并以音頻及圖片形式上傳至作業板塊。課堂上,學生需要將筆記帶至教室,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學習中的重難點進行分享、交流。
6.期末時,收集學生的課程反思,整理關于平臺應用部分的意見。
制作問卷并進行調查。問卷是在張顯枝(2018)的碩士論文所使用的問卷的基礎上進行選擇與本研究相關的問題生成,旨在了解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輔助下,學生在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方面的現狀及對平臺應用的建議。根據調查結果制訂訪談提綱,對10名學生進行訪談。
1.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通過兩個學期學習通平臺的應用,65.7%的學生認為與問卷問題描述“比較相符”,15.7%的學生認為“完全相符”。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了解教學目標和要求,并能夠轉化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自行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計劃或學習策略方面的調整;課堂上明確課堂活動的教學意圖,并能跟上教學進度;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尋找并利用平臺上的學習資源,能夠反思學習方法、評價方法,及時作出調整,并監控學習計劃的完成情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語言錯誤并反思錯誤原因,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更正。
2.學生訪談
通過訪談發現,對于超星學習通的使用對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影響,受訪者不同程度使用了“監督 ”“提 高效 率”“ 自 覺 ”“ 習慣 ”“ 按 時 ”“ 準 時 ”“ 自 主及主動”等語言對其進行了描述,摘錄如下:“可以監督我的學習,并潛移默化地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督促我,讓我按時預習復習,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會自覺提交老師布置的作業”“能夠督促我進行自主學習,主動完成作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讓我對課本中的知識點有了更深的印象,能及時反思”。
此外,對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優勢及問題,受訪學生認為,平臺具有資源共享、監控學習、輔助課堂學習、操作較方便等優勢,但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沒有任務時間截止的提醒功能,任務多時會忘記或記錯截止時間,系統不是很穩定,卡頓現象較多,有時不能正常提交作業,不能倍速播放視頻等,并提出增加相應功能及完善網絡的建議。
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整個綜合英語教學過程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布置涉及整個學習過程即“目標→過程→反思”的教學任務,引導并監督大一新生了解和熟悉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對學習過程實施進行監控。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與教學策略的體驗。
在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對超星學習通進一步的應用提出改進建議,以期幫助學生更快地渡過大一階段的適應期,進行自主學習:
1.教學資源部分可改成多個內容模塊,例如知識點的微課、優秀學生學習筆記或作業展示、問題與討論等。
2.教師針對重點詞匯進行小視頻或者微課制作并上傳,或推薦與教材一致的已經成熟的慕課資源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復習時觀看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可以課前預習使用。
3.基于學生語言基礎及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可在第一輪行動研究準備階段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目標需求、習慣特點等,根據教學目標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
4.進一步探索如何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形成性評價,除作業完成情況外,還應包括階段性測驗、小組討論、課上發言、同伴評價等,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更有效的監控和反思。
5.對于平臺的功能,除完善網絡及系統穩定性外,建議增加任務提醒功能及倍速播放視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