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青



【摘要】? 財務共享作為跨區域跨國際集團公司新型財務管理模式,是“互聯網+”時代的會計信息化主要應用模式,高校紛紛開設財務共享課程,為培養新型會計信息化人才。文章基于學校建設的財務共享實驗室,對行業會計比較課程引入ADDIE模型進行教學設計,深入分析該模型從分析階段到評價階段的具體設計,以期該課程轉換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掌握各行各業的財務共享操作技能。
【關鍵詞】? ?財務共享實驗室;ADDIE模型;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 F23;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20)02-0117-03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社會和經濟以高速的態勢變化和發展,企業不斷地壯大與擴張,因此跨區域跨國際的企業集團紛紛成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因此而誕生,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成功實施了財務共享模式,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財務共享是發展的需要也是發展的趨勢,因此學校的職業教育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順應時代的潮流,充分利用“財務共享實驗室”進行教學設計,開設財務共享課程,為社會培養所需的會計人才。
二、財務共享實驗室建設背景與簡介
“共享”經濟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前沿熱點,“財務共享”與共享經濟一樣,可以充分利用資源,降低企業財務管理成本,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從而實現傳統財務管理以“財務會計”為核心,向財務管理以“管理會計”為核心的轉變。隨著財務共享服務的普遍運用和發展,財務人員必須擁有財務共享服務技能,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財務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財務職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的趨勢。財務共享實驗室的建設,是以培養新型財務人才為目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進行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財務共享實驗室是以某一會計軟件為依托,以會計課程為實驗對象,以財務共享模式為實訓方法,以培養學生掌握財務共享服務技能為目標的實驗室。
三、行業會計比較課程基于ADDIE模型的教學設計
行業會計比較課程是會計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該課程是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課程內容的擴展與補充,涉及了各行各業的會計。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有很多不足和弊端[1],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對該課程教學設計選擇 ADDIE 教學模型(如圖 1 所示),在財務共享實驗室里進行各行各業會計的仿真模擬實訓。
此模型注重反映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以教學問題與教學目標為核心,包含了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評價(Evaluation)等五個階段[2] [3]。這五個階段互相聯系,互為前提與保證,分析和設計是首要需求,開發與實施是核心需要,評價是整個模型的重要保證。下面分析這五個階段在財務共享實驗室條件下的具體體現。
(一) 分析階段
分析階段是整個模型的最初階段,要對行業會計比較課程進行全面的分析,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包括教學目標、學生特征和需求、教學內容、條件和資源情況分析。
1.教學目標分析。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工業企業會計和其他各行各業的會計核算和財務共享運營操作技巧。在財務共享實驗室的條件下,學生要了解和掌握財務共享模式的經營管理模式,不僅要學會傳統的會計核算技巧,還要能夠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如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來深層次挖掘財務數據,進行全面的綜合財務分析,為公司的管理層提供決策的財務數據支持。
2.學生特征和需求分析。學習這門課的學生是大四學生,他們面臨畢業,對會計實踐活動感興趣,原因是因為即將出去工作,學好各行各業的會計處理技能可以為今后的工作打下理論基礎,而且財務共享模式是新興的技術,學生對新事物很感興趣,也有較強的掌握吸收能力,但是對實踐活動缺少經驗,難以根據實際為管理層提供有用的財務決策信息。根據這種情況,設想學生分組學習,將班級分成若干組,每一個組負責一個行業,進行財務共享模式建設和運營,掌握新的公司運營模式,了解財務共享模式下,財務和業務、財務和內部控制、財務和管理、財務和審計、財務和稅務之間的關系。根據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情況,由企業提供模擬實踐的業務資料和財務數據資料,讓學生建設和運營財務共享中心,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層次挖掘財務數據,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有價值的決策數據支持。
3.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決定了教學內容的范圍,此課程主要是運用財務共享實驗室,采用財務共享的模式來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國民經濟中的各行各業的會計,包括商業企業會計、建筑施工企業會計、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鐵路運輸企業會計、郵電通信企業會計等。這些類別的企業在實驗室模擬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構建、運營、維護、改進,運用現代的信息化技術深層次挖掘財務數據,進行財務分析,提高財務管理效率,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4.教學硬件和軟件設施分析。學校建立了財務共享實驗室,實驗室已經成功運營工業企業會計,這為其他行業會計奠定了基礎,校外實訓基地也為課程開設提供了資料,校內外教師、專家和學者的教學能力和知識為此課程提供了軟件條件。通過財務共享仿真模擬沙盤演練,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使學生牢固掌握行業會計財務共享技能。
(二) 設計階段
按照前面分析階段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應該基于真正學習目的[4],為課程制定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1.明確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學習目標的要求,也是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是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此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實驗室里掌握各行各業財務共享運作技能,各行各業運營財務共享模式來管理的操作實務,學習和分析已經成功實施財務共享的各類企業的案例,讓學生一走上社會就能夠在集團公司熟練操作財務共享業務。
2.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主要是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和仿真模擬實訓的方法,在實驗室根據仿真資料進行仿真企業業務經營和運作,采用財務共享模式處理各種行業會計業務。教師在實訓開始之前發布實訓任務,學生按照課堂的任務去完成操作。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設置組長負責各組成員的安排和管理,匯報作業完成情況等。
3.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為各行各業企業所有業務的全盤賬務處理,通過構建的財務共享中心,模擬企業的運營,處理各種會計業務。此課程設計的企業類型有很多,常見行業我們都選一個合作企業,挑出適合采用共享模式的行業和企業進行學習,包括商業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施工企業、電信企業、鐵路運輸企業、服務業企業。實訓資料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和學校共同設計來確定。
(三) 開發階段
根據前面設計階段的教學設計進行開發,開發階段包括詳細的課程開發內容:校企合作企業開發、實訓資料開發、教課教師開發。
1.校企合作企業開發。根據目前成功實施財務共享的企業案例,對其進行研究,以其經驗為指導。通過學校領導和教師開會討論,確定校企合作方案,從而確定愿意和學校合作的企業。這些合作企業會有兩種,一種是已經成功實施財務共享,另一種是正在實施或者是還未實施財務共享的企業。首先,如果合作企業已經成功實施財務共享,那么企業將給學校實驗室提供各方面的實訓指導,通過學生在實驗室對企業的仿真模擬運營,達到培訓學生的目的,使學生較快掌握該行業的財務共享業務處理技能。在實訓過程中,也可以對企業遇到的問題進行反復地研究和推敲,為企業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如果合作企業正在實施或者未實施財務共享,那么企業和學校可以共同努力,以已經成功實施財務共享的企業為范本,設計這些企業如何實施財務共享。
2.實訓資料開發。根據選定的校企合作企業進行實訓資料的開發。由合作企業提供業務類型、業務流程,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具體的實訓資料。這樣確定的實訓資料,是實際工作中常見的業務,也是企業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業務。企業提供了實訓資料之后,由企業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企業想解決和改進的問題,學校的教師要首先對這些業務和資料進行方法和流程的審視,然后再根據企業提出的問題和想改進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改進措施,最終確定實訓的具體資料。根據這些具體的實訓資料,教師編寫教學大綱、教案、教學進度計劃、PPT課件、操作視頻等教學資料。
3.教課教師開發。首先是教課教師結構的確定,教課教師由教課經驗豐富、企業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作為領頭人,以教學能力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中青年教師為骨干,以充滿活力和激情的青年教師為輔助。其次是教師數量的確定,其中領頭教師占30%,骨干教師占50%,輔助青年教師占20%。最后是教師的類型,可以是本校的專職教師,也可以是外校的外聘教師,但是這些教師都應該教授過財務共享課程,或者經過了財務共享課程的培訓。
(四) 實施階段
實施階段是前面分析階段、設計階段、開發階段的落實階段,是課程內容的傳授、教學任務與教學計劃的執行,是教師的授課階段,是學生的學習和操作階段。該課程采用翻轉課堂形式,具體的實施過程如下:
1.教師發布教學任務。教師在每次上課前在用友NC 6系統布置該堂課要完成的實訓任務,一般會計實訓總業務數量約為200個,一個學期16周,每周2次課,所以每次課的業務量約為6至7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業務量。
2.學生分組領取任務。教師發布學習任務,學生登錄手機端或者電腦端按組領取。該課程一般合班上課,可以分成12組,每一組7—8名學生,每兩個組負責一個行業會計實訓。我們準備了6個行業的資料,一是商業企業,二是房地產開發企業,三是施工企業,四是電信企業,五是鐵路運輸企業,六是服務業企業,學生在第一次上課時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行業組成興趣小組,推選出小組組長和副組長,并做好崗位和角色分工,組長的崗位是財務總監,副組長扮演會計主管角色,其他組員為出納、總賬會計、往來會計、資產會計、薪酬會計等會計崗位。
3.財務共享實驗室模擬運作。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實訓任務,按照財務共享的財務模式和流程進行仿真模擬操作。因為教師在課前已經發布了學習任務,學生需要提前熟悉內容,課前把可以不在實驗室完成的內容先完成,到實驗室再完成剩下的內容。財務共享方式下會計業務集中處理,“集中報賬→集中支付→集中核算”是典型的業務流程。比如某子公司要報銷營銷費用,業務處理流程為,“錄入報銷單→業務審批→影像掃描→財務初核→財務復核→網銀支付→憑證審核”,學生的具體業務操作過程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扮演不同崗位的學生分別履行各自的職責:第一步,扮演子公司的業務員學生,在用友NC 6系統錄入報銷單;第二步,扮演市場部主管和總公司經理的學生,登錄電腦系統或者手機系統進行單據審批,并且在系統里通知經辦人打印報銷單,打印后經辦人連同原始單據提交掃描專員進行影像掃描;第三步,扮演掃描專員的學生,通過掃描儀掃描單據中的二維碼定位到系統單據,并進行影像掃描;第四步,扮演初核專員的學生,通過掃描單據中的二維碼,快速定位到系統單據對發票進行財務初核,初核后報賬請求就進入到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第五步,扮演報賬專員的學生進行財務復核,在共享服務中心,根據報賬服務請求的業務分類和業務屬性等規則,系統會將該請求派發給某一報賬專員,報賬專員提取任務后,同時針對報賬單據和影像復核,并進行預算檢查,復核通過后進入支付環節;第六步,扮演出納專員的學生對該筆業務通過網銀進行支付,支付任務按一定規則派發到某一出納專員,出納專員提取任務后,運用網銀將款項支付;第七步,扮演核算專員的學生對會計憑證進行憑證審核,核算專員可以在總賬系統對該筆業務自動生成的憑證進行復核。
4.教師講解和問題解答。教師在課堂中進行業務操作講解和各種問題的解答。解答問題時,教師充分利用分組優勢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一般有問題時,組員之間先討論,如果本組學生或者跨組學生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則不需要教師的解答。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先請會做的學生幫忙解決問題,學生都不會做時,才需要教師的講解和問題的解答,這樣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高學習和教學效果。
(五) 評價階段
ADDIE階段的最后一個是評價階段,ADDIE各階段的具體體現如上頁圖3所示。評價其實是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包括過程性評價和完結性評價,也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形式[5],分四個部分:翻轉課堂評價(20%)、財務共享仿真實訓(50%)、課程總結與思考(10%)、學生評教(10%)。
1.翻轉課堂評價。這門課是實訓課,采用翻轉課堂形式,評價維度包括課前準備與學習、課中實訓和答疑解惑、課后復習與鞏固。課前知識的學習評價根據手機端是否登錄學習進行計分,課中實訓由仿真實訓來評價計分,課后評價由是否完成課后作業來評價計分。
2.財務共享仿真實訓評價。分成小組計分和個人計分兩部分:一是整個小組是否完成所有會計業務處理,是否有實訓報告,實訓報告內容包括完成的業務單據(增值稅發票的填制和錄入、銀行單據、采購銷售合同、收付款憑證、成本核算單據等)、記賬憑證、財務報表和實訓分析與總結;二是個人扮演的實訓角色(財務總監、會計主管、總賬會計、出納等)是否完成單據填寫、業務審核、記賬憑證制單、財務審核等實訓操作。
3.課程總結與思考評價。這部分在課程終結時采用實訓報告的形式上交教師,教師根據學生寫的總結報告、實訓體會和思考情況進行評閱給出得分。
4.學生評教評價。學生對課程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包括教師的備課情況、教師授課儀表儀態情況、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能力情況、教學理念、教學效果和學生滿意度等評價。
四、結語
在“互聯網+”、云會計、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轉型升級的需要推動了財務共享的發展。本文試圖在財務共享實驗室條件下引入ADDIE模型進行行業會計比較課程的教學設計,轉變了該課程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豐富了會計專業課程結構體系,適應了新時代會計信息化教育的新要求。
【主要參考文獻】
[1] 譚振梅.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5):164-166.
[2] 樊希明.ADDIE 模型于 MOOC 平臺下信息檢索課程設計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10):80 -81.
[3] 程平,陶思穎.基于ADDIE的“互聯網+會計”MPAcc財務共享課程教學設計——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J].財會月刊,2018,(22):24-29.
[4] 馮茹,馬云鵬.基于真正學習的教學設計三維要素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0):58-62.
[5] 武莉.教學學術理論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教學評價改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9,(05):36-39.
[6] 陳曉靜.對高校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3,(0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