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語言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在其產生、發展、普及應用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歷史文化的融合與沖突,才得以呈現其美麗與內涵。各個民族的文化具有互通性和差異性。通過讓學生面對文化沖突,不斷提高文化意識,對不同民族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提高其熱情和興趣,從而促使其學習效率得到提升。每一種語言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在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中,語言能夠最大程度地將文化差異表現出來。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傳統文化、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就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高中英語課本內容基本包括范文閱讀、課后練習題、表達題、實際演練題和單詞部分。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內容先給學生制訂一個大體的學習框架,之后再不斷填充、豐富內容。課本中的范文閱讀是學生了解文化知識,實現個性化成長的一個很好的渠道,比如,蘇教版牛津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2的單元話題是growing pain,選修7 Unit 1的單元話題是living with technology。如果教師能夠利用好教材資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成長,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章靜2015),同時讓學生了解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培養其科學觀念。總之,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好教材資源,并根據教學實際適當補充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框架,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高考命題的依據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目的是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高考試題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有利資源。目前高考試題內容越來越與世界各地的生活實際相融合,如中國傳統服飾與其他國家服飾的差異,體現了文化多樣性、各國文化交流、文化差異等多方面的知識。又如,2019年江蘇卷高考英語試題涉及中國大國形象、5G發展現狀與前景、生態環境與生活等內容,反映的都是實際生活,有助于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從書內走向書外。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資料,可以接觸更多的本國文化和異國文化,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性,從而能更好地培養文化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書籍是歷史的見證者。利用外國文學經典作品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英語單詞、更地道的英文表達,還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在學習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使自身的文化素養得以提升。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介紹相關國外文學作品,并讓學生分享自己閱讀過的國外文學作品,或者講一些名人名言等。學校可以設置一些外國文學課程,如經典文學作品選讀,或者由教師帶領學生閱讀一些有注釋的文學經典作品,或者發布一些講解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慕課,要求學生課后觀看、學習并寫觀后感。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網絡能夠對英語教學提供很大的幫助。學生可以自行瀏覽網絡上的信息、利用多種方式(音頻、視頻、文檔或圖片)更為廣泛地了解世界,了解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差異,從而漸漸培養自己的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將課本內容和網絡結合起來,補充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和對異國文化的認識。例如,在教授蘇教版牛津高中《英語》必修8 Unit 3 The world of colours and light時,教師不僅要帶著學生學習這一單元的文章、單詞、句型、語法等,還要對相關的光與色彩的簡單物理知識進行補充講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如果教師沒有相關知識的介紹,那么學生只能看到表面的、膚淺的內容,看不到文章背后所蘊藏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常識與物理知識。就The world of colours and light的教學來說,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讓學生預習,上網查找資料,作為課前展示的內容;教師在制作PPT時也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些有趣的關于色彩變化的知識,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文化意識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不僅表現在學習能力上,還表現在思維方式上,是無法用分數衡量的。英語學習過程是參與、體驗、實踐、合作相結合的過程,也是學生表達情感、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代入感和生活代入感。例如:(1)舉辦英語文化知識競賽,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還能讓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增強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同時規范自己的英語表達;(2)教師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挑出英語表達能力較好或者表現欲望較強的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有趣情節進行角色扮演,揣摩西方人的行為方式(岳月霞2011),然后各小組自行分配任務,最后上臺展示。如此,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了解豐富的文化知識。
教師教授英語的過程就是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過程(李振宇2017),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異國文化色彩。例如,在講解某個英語成語、俗語或者名言時,教師可以適當講解一些知識點背后的故事和文化,這不僅能讓課堂變得有趣,還能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印象,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方式、認知能力等逐漸養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增加學生與異國文化的接觸機會,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具有全球觀念,還可以讓他們在接觸和了解了異國文化之后,能夠清楚中外文化差異,有選擇地吸收外國文化,進而提高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影、分享英語流行音樂、流行美語和講解名人故事等,通過不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例如,在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和圣誕節時,教師可以搜集更多有關節日的信息,如慶祝方式、飲食習慣、節日起源、節日意義等,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教師要樹立標桿作用,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總而言之,學習英語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復制的過程,而是感受其中的文化內涵,表達自己情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明確目標和計劃,使教學系統化,并根據需要適時、合理地補充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