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揚 鐘再強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早是由皮亞杰(J.Piaget)提出的。皮亞杰(1973)強調認知在知識建構中的重要性,認為學習是通過重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信息的。學生的知識建構涉及將新信息與先前的學習經歷和圖式聯系起來。皮亞杰認為,新信息的構建涉及兩個示意過程: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將新信息或知識納入現有圖式的過程。“順應”是指難以立即與任何現有的圖式或模式的信息產生聯系,學習者必須調整信息或圖式來適應知識環境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堅持知識的獲得并不是教師直接教授的結果,相反,是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通過意義重建獲取的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的學習資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首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中心、學習的主體、認知和信息處理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消化知識,而是捕捉知識意義的主動構造,理解知識,積極參與知識建構(Vygotsky 1986)。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指導者、促進者、組織者。
加尼翁和科利(Gagnon&Collay 2001)曾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過較為系統的研究,總結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包含的六大基本要素,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搭建橋梁、組織協作、展示成果和反思過程。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考慮創設有利于學生形成建設性意義的情境,并將其作為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創設情境是教育的一種新形式。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模擬真實的語言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以最大程度喚醒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圖式和經驗;還可以播放原聲英語廣播、英語電影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需要數學上的運算或實驗的操作,而提出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積極探索中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要及時。當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有必要回顧舊知識。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讓學生學習新授內容,還要讓學生復習所學知識。只有基礎足夠扎實,才能跟上教師的步伐,從而使今后的學習有條不紊。正如蘇爾曼(Shulman 1999)所說,教師可以在給學生傳授新知識之前,幫助他們復習所學知識。這是幫助學生搭建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橋梁”的過程。
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眾人拾柴火焰高”告訴人們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做好一件事。這種觀點在教學過程中同樣適用。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完成任務,從而提高班級凝聚力和教學效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關鍵在于如何分組及幫助學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并展示。在班級每一個團隊、每一個展示其討論結果時,要求小組所有成員共同參加,配合完成成果展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做幻燈片,用英語描述討論結果,從而提高其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反思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并及時總結,減小下一次犯錯誤的概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提升其學習效果。在課堂中,教師應給學生留出幾分鐘時間反思教學和學習,使學生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總結,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本文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Unit 2 Heroes Lesson 1 Modern Heroes第一課時教學為例,說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運用多媒體播放楊利偉的視頻,在播放的過程中介紹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探索宇宙的過程,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能激發學生對文本主題的興趣和關注。通過視頻使教學內容更加客觀,使學生處于真實的情境中,有利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觀看完視頻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Do you know Yang Liwei?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and his contributions?What does“hero”mean?Who is the hero in your heart?Do you know other hero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Try to make as many examplesaspossibleand discusswith class.
分析:皮亞杰認為,為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教師要轉變觀念,從要求學生提出問題轉變到要求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開放性問題上來。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與主題密切相關,且不宜太簡單或者太難,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提出問題之后,教師要通過展示圖片、播放音樂讓學生了解兩位英雄,并說出兩位英雄的相關事跡,激活學生原有知識,調動其主動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分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主要基于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已學知識對學生建構內容和意義起著重要作用。
把學生分成4—5人小組,讓他們討論問題。各小組挑選1人扮演楊利偉,其他學生扮演記者。他們可以自由設計問題進行采訪。
分析:維果茨基認為,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個人通過對問題的獨立思考理解問題的本質,然后通過與他人溝通和協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小組合作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提高其學習效率。當學生積極表達想法時,能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結果。
分析:通過小組之間的成果展示,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全面地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跡,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完成知識的全面建構,提高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潛能。
報告結束后,個人或小組成員自我評估,然后互相評估對方。最后,學生根據自評和互評結果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
分析: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反思,認清自己的特點和興趣,從而制訂學習計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復制和同化,而是在活動中積極建構知識。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對高中英語教學的觀察和分析,提出以下注意事項:
學好一門語言最重要的是多說、多聽。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用英語進行溝通創設良好的情境,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旅游的情境,給學生提供相應的關于旅游主題的英語表達,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或者小組合作進行表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小組討論,從而有效提高其合作意識。
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展示成果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示。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時,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學進行引導: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第二,通過創建符合教學內容的原有知識與將要學習的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意義建構更有效;第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課堂教授內容;第四,重視課堂教學策略,設計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