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名著進行“整本閱讀”了,名著“整本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余黨緒老師曾對初中生名著整本閱讀做過這樣的解釋,“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是第一階段,絞盡腦汁地想是思考的開始,挖空心思地用是第三階段,進而完成嘗試性的‘轉化’。”結合《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需要加強摘抄本的指導,通過教學設計教會學生如何整本閱讀名著,并配合摘抄本的使用,達到“讀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閱讀摘抄本的內容進行指導。
如何才能讓學生辨析出有賞析價值的優美語段,這是語文教師應關注的問題。在學生展開閱讀之前,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制定摘抄任務,設計“課前三分鐘”展示,讓學生在任務驅使下反向思考“什么樣的語句具有賞析價值”,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的點撥與指導。比如指導學生從修辭手法視角,仔細閱讀人物描寫中是否有細節描寫及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時是否采取了側面描寫,是否有與眾不同的寫法、詞語等。在環境描寫中,指導學生慢慢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妙處,讓學生自己體會“什么樣的寫景語句能令你眼前一亮,或者讀后使你腦中立刻浮現情景”。
比如《駱駝祥子》《西游記》等名著,既有寫景,也有寫情,人物描寫也很細膩,學生閱讀時,教師可適當指導學生摘抄其中具有賞析價值的優美語段。比如在閱讀《駱駝祥子》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簡單介紹,點明作者老舍善于運用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為學生設計任務“尋找寫景來表現祥子喜悅、苦悶、無奈等情感的語段”,以及“祥子、虎妞等主要角色的人物描寫語段”,讓學生在這個任務的驅動下邊閱讀,邊摘抄,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體悟,而且還能積累大量素材,提升學生描寫能力。
七年級階段的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多集中于小說題材,學生摘抄故事情節相關的語段則有助于掌握文本核心思想,也有助于讀后復述,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與邏輯能力。具體教學指導時,語文教師可先向學生闡明,“關鍵故事情節的摘抄便于后期回味整理,并完成講故事活動”。告訴學生,“當讀到很吸引人的情節,或者能勾起閱讀分享的情節,或能使自己興奮、發散聯想的情節時,不妨摘抄下來”。
比如七年級上冊有《西游記》片段,因此可引導學生整本閱讀《西游記》,并設計階段性摘抄任務,即“把唐僧師徒四人與妖魔斗法的眾多環節中較為精彩的摘抄下來”。比如當學生閱讀到“三打白骨精”這一內容時,可指導學生將“白骨精三次變幻人形時的人物形態與語言”摘抄下來,將“唐僧師徒四人面對白骨精三次變幻人形時各自的表現”摘抄下來,然后要求學生認真思考、比較“唐僧師徒四人表現的異同,以及原因”。這種方式的摘抄指導,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十分有利,在后期當學生閱讀到“孫悟空與紅孩兒斗法”時,多數學生不用教師額外的指導,就能進行熟練的摘抄,并完成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且還積極的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閱讀效果十分顯著。
閱讀不僅僅是一個文字吸收的過程,還是知識轉化的過程。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雖然每個學生的思考角度、情感思維、心理感受等存在個體差異,但其在閱讀中必然會遇到觸動心靈情感的語句,這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此時的摘抄內容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這個主觀意識,推崇他們的個性認識,然后從摘抄技巧、注意事項、任務驅動等共性方面進行指導。
比如在閱讀《朝花夕拾》中《五猖會》一文時,學生基本都能從中找到情感共鳴之處,這時教師需要有選擇的指導,比如有學生不僅能夠摘抄出觸動人心的語段,還能進行解讀分析,甚至轉換到自己身上作對比,思考“當自己遇到類似事件時的心情”,這顯然有了更高層次的思想升華。針對這類學生,教師可給予足夠的鼓勵,還可推薦一些類似的文本促使其對比閱讀,甚至還可以指導學生換位思考、反向思考等,比如“如果你是父親,你會怎么想,怎么做”。此外還有學生讀到魯迅在萬分期待看五猖會的時候,被自己父親強留下來背誦文章時,將“我”的行動、思考等語段摘抄下來。針對這類學生,教師同樣需要給予肯定,然后可根據情況將任務分解,引導其進一步思考。
七年級學生在名著閱讀時,受其身心發展規律的影響,必然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這時就需要指導學生將這些片段摘抄下來,并詳細記錄“哪些角度、內容不理解”,然后讓其帶著問題繼續閱讀,當讀到后面關聯內容或者通篇讀完后,對不了解的內容有了新的理解后,可再回來閱讀摘抄片段,并批注自己的理解。當然也可能有些地方,學生通篇閱讀完成后依然不理解,這時教師可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其再回過頭去理解。當然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初次閱讀沒必要一定要在當時理解透徹,可帶著問題繼續閱讀”,如果一味“求解”,則可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
仔細分析七年級的語文教材可知,在閱讀名著板塊,教材都給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閱讀方法,比如七年級上冊《西游記》片段后介紹了“精讀”與“跳讀”兩種方法,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里》片段后介紹了“快速閱讀”的運用方法,七年級下冊《駱駝祥子》片段后介紹了“圈點”與“批注”兩種閱讀方法。因此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名著閱讀摘抄本使用及摘抄內容時,可向學生詳細介紹這些閱讀方法,并將這些閱讀方法記錄到摘抄本上,然后在后期的閱讀中,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合理的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的運用及注意事項等內容,教師需要教給學生,并要求學生記錄在摘抄本的重要位置。比如在介紹“快速閱讀”時,教師可給予學生四條建議,并讓其記錄在摘抄本上。一是閱讀過程要專心致志,集中精力;二是閱讀中盡可能不出聲,以默讀為主,且要保持一定的閱讀速度,每分鐘不少于四百字等;三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線索、關鍵詞句、重要信息等,同時還要有所取舍;四是要確保眼睛的視域要寬。
閱讀摘抄本不僅僅是為了摘抄閱讀文本的內容,還應將其視為輔助閱讀理解的工具,內容可盡量豐富,比如摘抄文本語段、記錄閱讀方法與注意事項、批注思考與想象等。在閱讀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掌握該篇文本閱讀的要點,并在摘抄本上記錄,進而在閱讀過程中時刻檢查自己的閱讀是否得當,閱讀任務完成情況,以及是否需要攜帶語文教材或工具書等。學生閱讀之外的交流討論、閱讀活動中的收獲等,也都可以記錄在摘抄本上。
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嘗試,學生在摘抄本的輔助下,閱讀理解水平得到明顯提升,而且其閱讀興趣得到明顯改善,學生閱讀后的交流討論更加順暢,能夠互相取長,而且圍繞閱讀摘抄本的其他閱讀活動也開展得較為順利。由此可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名著閱讀摘抄本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語文也讀教學的高水平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