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藏不同語境中的“打箭爐”地名的由來及文化整合

2020-02-23 07:42:48蒲華軍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蒲華軍

“打箭爐”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康定市的舊稱。在清代官方文獻中也常簡稱為“爐廳”“爐城”或“爐”,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將打箭爐廳改為康定府(1)《康定縣志》及郭昌平等著《情歌的故鄉—康定》(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龔伯勛著《康定史話》(四川民族出版社,2018年)中均記載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據《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上冊)中記載,趙爾豐于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在《巴、里塘改土歸流請設道府州縣折》里,向朝廷建議,擬將“打箭爐改為康定府”,但此時并未得到朝廷應允。“在未定以前,已委員赴各地分理,勘界分疆,清查戶口,并發給木質關防一顆,以昭信守。”(見《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142~143頁)。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八日趙爾巽、趙爾豐《會籌邊務亟待舉辦事宜折》里又再次奏請擬改“打箭爐為康定府”“康定府設知府一員,管理地方錢糧詞訟”,朱批:“會議政務處議奏。”(見《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205~207頁)。因此大多學者都認為清政府正式批準改設康定府的時間實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然在光緒三十四年之后的許多官方文獻中,包括趙爾巽、趙爾豐的奏折中仍稱之為“打箭爐廳”“爐城”“爐廳”或“爐”。,康定之名才始見于史。然“打箭爐”的名稱仍廣泛流傳于民間,甚至在許多官方文獻中亦稱為“爐”“爐城”“爐廳”,康定城區也因“打箭爐”的縮稱命名為“爐城鎮”。這里東傍跑馬山,東北鄰郭達山,西南靠子耳坡,是川藏咽喉、茶馬古道重鎮、藏漢交匯中心,也是藏彝走廊上的關鍵節點,歷來就是康巴藏區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清代李苞在《打箭爐》詩中寫道:“邊陲此要隘,建置已永久。”此地古為羌部落所居,漢文史書中將甘孜藏族自治州這一帶統稱為“西南夷”“旄牛夷”“徼外夷”等,也有“毛牛國”“木雅”“魚通”之稱謂,藏文文獻中則稱之為“咯木”“木藥”“木雅熱崗”等。漢時實行羈縻之制,此地隸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一帶),隋時為嘉良地,唐宋時期因與吐蕃的征戰,或屬雅州、或屬吐蕃,元時置軍民安撫使司,明承元制設置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大約在永樂年間成為土司駐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1年)復設明正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簡稱“明正土司”),隨著茶馬互市的高度繁榮與治藏重要地位的凸顯,雍正七年(1729年)于此地設打箭爐廳,設置流官,隸屬于雅州府,光緒三十年(1904 年)升為直隸廳,隸建昌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設康定府,隸屬川邊安康道,宣統三年(1911 年),明正土司徼印改流,“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置康定縣,康定之名沿用于今。此后曾為川邊鎮撫府、川邊鎮守使署、西康特別行政區、川康邊防指揮部、西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西康省省會等所在地。1950年11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區政府設于康定,1955年西康省并入四川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更名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康定仍為州府所在地。2015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康定縣,設立縣級康定市,行政區域不變,駐地為爐城鎮茶馬路1號。

一、 史學文獻中“打箭爐”名稱的異寫

“打箭爐”之名,舊史曾作“打煎爐”“打折盧”。其中《明實錄·太祖實錄》和《明史·西域傳》是最早有正式文獻記載該名的史書,均稱之為“打煎爐”。如《明實錄·太祖實錄》中載“洪武十五年七月乙卯(一八八二·八·一七),故元四川分省左丞瓦剌蒙遣理問高惟善等,自西番打煎爐長河西來朝,上故元所授銀印。詔賜文綺四匹,帛如之,鈔二十錠,衣一襲。”[1]“洪武十六年三月乙卯(一八八三·四·一四),西番打煎爐長河西土官故元右丞剌瓦蒙,復遣理問高惟善及其姪萬戶若剌來朝,貢馬及方物,詔賜鈔錠、衣服有差。”[1]《明史·西域傳》載:“洪武時,其地打煎爐長河西土官元右丞剌瓦蒙遣其理問高惟善來朝,貢方物,宴赍遣還。”[2]由此可知,開茶馬互市實在明之前,“打煎爐”的稱呼至遲在明代之前已有之。此后,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搜查吳三桂與達賴喇嘛交通書札的諭令中才有了“打折盧”的稱號:“又,刑部侍郎遣馮甦能員赴打折盧地方偵賊情形,仍移書達賴喇嘛,令勿納殘賊入其境內……打折盧地方應移文四川總督,令選賢能人員,不時偵探防御。上曰:此事即如所議行。打折盧等處地方應選堪用之員,如喇都渾其人者,遣往彼地,不時偵探……”[3]而 “打箭爐”之稱,目前最早的材料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刑部奏疏,右侍郎馮甦疏言:“請遣能員赴打箭爐地方偵賊情形……”[1]后《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紀二》中記載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西爐之亂”中亦寫作“四川打箭爐士蠻作亂,遣侍郎滿丕偕提督唐希順討之。”今存于瀘定橋邊的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圣祖仁皇帝御制瀘定橋碑記》載:“打箭爐未詳所始,蜀人傳漢諸葛武鄉侯亮鑄軍器于此,故名。”于康熙后的史料文獻均稱之為“打箭爐”,再無“打煎爐”或“打折盧”之異寫。

二、 漢文化語境中的“打箭爐”由來

在漢文化語境中,“打箭爐”之名的來源大致有四種說法,其中三種與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孔明和郭達有關。打箭爐其地,在東北方確有山名為郭達山,城中確有武侯街、武侯祠、將軍廟、將軍橋。

一是諸葛孔明派郭達將軍于此安爐鑄箭(其原一說為南征孟獲,一說為與牦牛王會盟),為蜀國征戰所用,此說最為普遍,在乾隆年間的《打箭爐志略》《雅安府志》和光緒年間的《打箭爐廳志》等地方史志中均如此述之。在民間的傳說中又增加了情節,郭達攜工匠于此冶鐵鑄箭,并贈送牦牛國王以鐵制器皿、箭器等,教會百姓冶鐵之術,受到邊地百姓尊崇,故名此地為打箭爐,名東北的一座山頭為郭達山。

二是諸葛孔明“借一箭之地”。傳說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孔明南征孟獲,約請牦牛王(一說為徼外諸番)會盟修好,提出請借一箭之地作為運輸軍糧之道,牦牛王欣然應允。諸葛亮命射箭手郭達向西面云中射去一箭,霎時沒入云中。(一說將軍連夜背箭至此,并插入高山之巔。)藏王率部尋找箭落之處,驚嘆一箭至七百里之遙,諸葛丞相真神人也,于是信守承諾借路。此后,箭沒之山為郭達山,郭達山下之地稱為“達箭路”,訛音為“打箭爐”,簡稱“爐城”。

三是郭達打箭淬火之地,即“達箭路”之稱。相傳諸葛孔明南征孟獲時,為籌集軍器,派郭達率部到西南方向尋一秘密之地打造弓箭。郭達歷盡千辛萬苦,方覓得這四面環山,二水中流,人跡罕至,山清水秀之地。于是在此安頓下來,設爐造箭。郭達造箭的火爐就砌在一座雄拔陡峭的大山之下,風箱沿河向東而設,二水交匯之處就成了郭達打箭淬火之地。郭達在此造箭日復一日,爐火終日不絕,風箱終日不息,直到有一天郭達因勞累過度在爐邊吐血而亡。郭達累死了,但爐火仍燃著,風箱仍然開著,于是后人將此地命名為“打箭爐”,將爐邊那座大山命名為“郭達山”。在傳說中,老康定人認為康定城時有火災發生和城東關的大風都與當年郭達死時爐火未熄,風箱未停有關。

四是茶馬互市歇足“打尖”之地。(2)打尖,實際上是打發舌尖的縮略詞,指行路途中吃便飯,即休息、吃點東西,與坐在房屋中吃桌餐相區別。舌尖是人對味道最敏感的地方,趕路的時候餓了,好賴吃點東西,打發一下舌尖,而后繼續上路。根據康定老一輩的說法,“打箭爐”的說法是從“打尖羅”的叫喊、招呼聲轉化而來。古時康定只是荒灘,牛羊牧放之地。后漢藏交往、茶馬互市,藏漢民眾到了康定這荒谷地,需歇足“打尖”,停下來燒茶煮飯,出關者需在此吃飽喝足后再翻越奇險的折多山,赴內地者需在此藏漢邊界歇息以適應內地氣候、打探消息等。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這地方叫作“打尖羅”或“打尖路”,后逐漸轉音為“打煎爐”或“打煎路”,最后在文獻中固化成“打箭爐”。

“諸葛亮借一箭之地”的提法主要見于今人采編的民間傳說,詳見甘孜州文化局所編的《康定的傳說》中《郭達山的傳說》,本文不再贅述。而傳說的民間性更能展現文化的本來面貌。“民間書寫具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屬性,這種‘意識形態’由故事講述者基于生存環境而萌生,經由故事接受者的認同而形成的集體意識形態,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特殊的表意過程與民間局部利益合法地聯系在一起而建構出來的觀念及其話語形態。”[4]從留存下來的文獻看,清代文人士子普遍采信“郭達造箭”一說,果青王允禮《打箭爐》詩云:“通華緣蜀相,問俗駐輶車。”其《瀘定橋》詩亦云:“蜀相五月渡河艱,宋祖玉斧茲藏鍔。”王世睿《進藏紀程》載:“昔諸葛武侯征蠻,曾于此地造箭,遣一軍人監之,厥后成神,立廟享祀,此打箭爐之所由名也。”[5]吳崇光《川藏哲印水陸記異》載:“相傳武侯造箭于此,其匠人郭姓,所乘之羊已仙去。爐有廟,形容古怪,夷人敬而畏之。”[6]姚瑩《康輶日記》“打箭爐規制”條載:“諸葛武侯征孟獲時,遣將郭達造箭于此,故名打箭爐。”[7]清代的史書、地方志也多有“安爐造箭”的記載。如康熙年間建瀘定橋時于《圣祖仁皇帝御制瀘定橋碑記》中載:“打箭爐未詳所始,蜀人傳,漢諸葛武鄉侯亮鑄軍器于此,故名。”此后的《雅州府志》《打箭爐志略》《打箭爐廳志》等官方史料均采用這一說法。《西藏圖考》和《衛藏通志》中更加詳細地指出為諸葛亮南征期間派遣將軍郭達在此地安爐造箭。

有清一代文人,唯有清代黃楙材所撰《西輶日記》表達了不同觀點,“打箭爐古旄牛國也,俗傳武鄉侯南征,遣郭達將軍安爐造箭,附會無稽。愚按唐宋之世,吐蕃入寇,斯為要道,或嘗造箭于此,至于丞相南征,由雋入益。程途各別,非所經行也。”[8]認為“打箭爐”之名與諸葛武侯無關,而是在唐宋之際,因此地在軍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此造箭以供軍需。清末民初任職于川邊的查騫在其《邊藏風土記》中,也對此也持懷疑態度,認為無證可考,“爐廳以打箭名,不可考。……傳蜀漢諸葛丞相南征,于此設冶爐,造箭鏃,遂因以名。然無可征冶。”20世紀八十年代由康定縣志辦刊發的《爐城風物》中對“安爐造箭”一說進行了辨析,從地理與物產等方面論證,認為“這些傳說雖廣,但確系附會,并無歷史根據。”“武侯遣郭達于此造箭或遺箭之說,純系戲言。”(3)見《郭達與打箭爐》,載于《爐城風物》第一期,1983年9月第3版。無論贊成同諸葛武侯有關的觀點與否,在漢史料與文人游記文獻中,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蜀人傳”“相傳”等詞的運用正說明,前人并未真正考證出“打箭爐”之名的真實來源,所記載的都來自街談巷語的民間傳說,尤其是來自蜀地漢人的傳說。二是盡管傳說無從證實,但至少有清一代文人,大多仍采信諸葛武侯遣郭達造箭一說,以至相沿成習,甚至史志中也未作考證,而是直接沿用。三是“打箭爐”之名的由來都與“箭”有關,此地或確屬古時安爐造箭之地,從唐宋以來此地的重要性及大量的優質鐵礦來看,此種觀點不無可能,如該觀點成立,則明史中關于“打煎爐”的“煎”字就是辨音的誤寫。

三、 藏文化語境中的“打箭爐”由來

“打箭爐”一語,來自藏語(康方言)“打折多”“達折多”“達折朵”“達渚多”或“打折渚”的變音和雅化。(4)因地理、歷史、民族融合等多種原因,此地藏語方言較多,發音有所區別。支持這一觀點的最早有任乃強先生,其在《艽野塵夢》校注中說:“打箭爐三字,系藏語‘打折多’之譯音。明初即有此譯稱,清乾隆時始有人附會除諸葛亮的傳說。”[9]并在《多康的自然區劃》一文中認為,“藏語‘多’字,恒指交通便利,商道四達之地。”《辭海》打箭爐條是這樣表述的:“實際其地為達、折二水匯流之處,藏語謂匯流處為‘渚’,故稱達折渚,音訛附會為打箭爐。”《爐城風物》進一步認為,“元朝后,許多漢人移居于此,便轉音為‘打箭爐’了。”(5)見《郭達與打箭爐》,載于《爐城風物》第一期,1983年9月第3版。從地理上看,打箭爐所在地為“二水匯流”“三山之谷”,黃楙材《西輶日記》中稱之為“爐城二水夾流,三山緊抱”[8],吳崇光《川藏哲印水陸記異》亦云“三山環繞,二水并流”。[6]這里的“三山”指東南的跑馬山、東北的郭達山、西邊的阿里布果山(其山腰以下稱為子耳坡),“二水”就是由北向南的雅拉河與由南向北的穿城而過的折多河,兩河在郭達山下匯成爐河向東流入大渡河。

在藏語語境中,“打折多”的字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雅拉河與折多河兩水匯合之處。其中,“打”或“達”是打曲,即雅拉河,“折”是折曲,即折多河,“多”(或“渚”“都”)是匯合之意。主要單純從地理位置上兩河交匯的特點來理解的,今西藏昌都(察木多)地名的由來與此類同。

二是郭達山與折多河相遇的地方。此處的“打”指“打朵郭達”,“折”指“折朵折拉”,“多”是地標。這種理解與民間傳說緊密相關,在傳說中郭達山與折多河是朝夕相伴、永世相愛的戀人。

三是漢藏通商之唯一適中地。其中,藏語的“打”為發達之意,“折”為第一之意,“多”為商埠或碼頭之意。這種理解突出了“打箭爐”的經濟地位與價值,作為漢藏貿易的重要互市口岸。

四是交易優質絲綢的河谷。其中,藏語的“打”有絲綢之意,“折”是優質之意,“多”指河流匯合之谷地。這種理解更進一步地明確了打箭爐在漢藏貿易中的主要交易范圍,藏民們在此不僅可以購買到大量的茶葉,還可以交易到內地生產的絲綢,將“打箭爐”看作藏漢居民交易絲綢的重要口岸。

五是山巔插有經幡的河谷。其中,“打”為印有經文的嘛尼經幡,“折”為山頂,故“打折”是指插有嘛尼經幡的神山,“多”為三山之谷或水流交匯之地。這種理解突出了康人尊崇神山的民間信仰習俗,把“打箭爐”作為藏傳佛教圣地的地位緊密相連,在藏傳佛教中,“打箭爐”的“三山”被認為是密宗事部三怙主,根據鄭少雄先生的說法,這種觀點在康定流傳甚廣,地方文史人員以及康定老人口中隨處皆可聞見,“西面子耳坡的阿里布果山是‘降米央’(佛教文殊菩薩),東北的郭達山是‘香那多吉’(金剛部金剛菩薩),東南的跑馬山是‘新熱色’(蓮花觀世音菩薩),三座深山共同守護著康定這塊吉祥寶地。”[10]

六是射箭的河谷。其中“達折”被理解為射箭,“多”亦為二水交匯的河谷之意。“射箭”之意可能來源于藏族的一個傳奇性故事,因一精于射獵的商人羅布絨布在此射鵰而得名,也可能與清代在此駐軍時常演練有關,反映了藏民勇武善射民族天性,側重于表現民族身份認同感。

七是“三山環抱,二水中流”的山水地形。馬月華《打箭爐的傳說及地名芻議》一文從漢語音譯藏語地名的諧音、雅化、賦予含義等各種現象分析,認為“這個地名,在明代的史籍中,寫作‘打煎爐’這一事實,不僅能證明這個地名是藏語地名的譯稱,而且從‘打煎爐’到‘打箭爐’,也清楚地顯示了這一地名諧音、雅化并賦予含義的演變過程。”[11]但不贊同“打折多”是“打曲”和“折曲”的說法,認為“折多河藏語從來就叫‘貢曲’而不叫‘折曲’這是事實。只有‘打曲’而無‘折曲’,‘匯合’之說也不能成立。”[11]文章進一步結合“旗幡”“拉則”“將軍廟”“護法神殿”“騎羊護法”等藏語,認為“郭達山頂的神奇‘箭竿’,是孕育各種打箭爐傳說的基因,同時,也可能就是打折多命名的依據。‘打折多’的全部含義,是否是‘以箭竿矗立的郭達山為標志的三山環抱二水夾流之地’。”[11]民國《康藏研究月刊》第十六期有《川邊之打箭爐地區》一文,也認為藏語打折多三字組成一名辭,其義為“旗竽聚合之處”。《情歌的故鄉——康定》一書也持此說,認為“‘打折渚’的具體含義是對康定地形十分貼切的概括性描述。”[12]“達”在藏語中有白絲綢或飄忽的白色經幡的含義,當登高觀看城內的雅拉河、折多河以及兩水匯合后的爐河,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發出更加耀眼的銀色光芒,恰似白色的絲綢、飄忽的白色經幡。“折”在藏語中則有尖頂之意,這個尖頂并非指山巔,而是指兩水匯合處的山形。折多河、雅拉河的匯合處,則恰恰是在郭達山“V”字形的尖頂處。“渚”則指匯合之意,“折”是對“渚”的具體補充。

四、 “打箭爐”地名中的文化整合

地名,不僅是反映一個地方、一片土地的自然風貌,儲存自然生態檔案,也記錄著各地人們的生產、生活歷史,反映生存狀態、民風民俗,蘊含著人們的精神寄托。“地名作為世世代代流傳下來而反映一地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統,留存著人們對特定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獨到認識,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13]作為表征地點的文化符號,地名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遺產,常常將最質樸的、最本來的面貌定格在山水大地之間,鐫刻在人們的記憶中,往往從地名中便尋找到更久遠、更本真的歷史,因此地名就是記憶,它蘊藏著一個地方人們對自己的生活空間乃至對宇宙的認識,反映著人們的思維邏輯。鄭少雄《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一書中摘選了大量來自康定地區的漢人和藏人的民間傳說,將之視為康定地區漢藏民眾自我身份認同的不同理解和想象,認為“打箭爐的命名權之爭,與其視為族群之間的邊界劃分或空間爭奪,毋寧說是區分與融合、爭奪與接納相互辯證推進的歷史進程。”[10]

(一)語言文字的互譯與地名的復雜性

打箭爐及其周邊地區的語言較復雜,藏語有康巴語、安多語,其中以德格官話為標準語的康巴語是打箭爐城區的官方藏語,安多語主要流行于折多山以西的牧區,又稱牛廠話、牧場話。除此外,還有被劃入羌族語系的木雅語、嘉戎語、貴瓊語、爾龔語、扎巴語、普米語、爾蘇語、納木依語等“地腳話”。在藏語中“打箭爐”有“打折多”“達折多”“達折朵”“達渚多”“打折渚”等多種發音,且字面的意思又有以上七種,應是由復雜的語系而造成的。同一地名,不同地域、種群有不同發音。這一“混雜”的局面,使得“一地多名”成為必然,“打箭爐”所使用的語言,在他者的視域中也就顯得極其的“不規范”和“多義”。而隨著元明以來,茶馬互市的興起,大量漢族民眾來到此地,漢語的加入又再次增加了這一復雜性。漢語語言以形音義的統一體為其基本特點,藏語是以拼音為主的語言,在進行語言文字的翻譯時,無法做到準確的詞義對照,“借用”“替用”“挪作他用”“擇字組合”等現象比比皆是,使得這種“不規范”和“多義性”更加突出,但同時也為入藏的漢族民眾在對某一地名進行翻譯和理解時增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創造的可能。民國《康導月刊》稱:“城內有廟,神名郭達,藏語為鐵匠之意。蓋舊有鐵匠,在西藏習法,奉命來康,得成正果,土人為建廟,稱郭達廟。漢人旅居康定者,詢知郭達為鐵匠之意,又以大折諾音近打箭爐,遂附會其說,謂孔明南征,曾命郭達領軍造箭于此。然三國志及他書既未載造箭之事,亦未及郭達其人,事之穿鑿可笑,不問可知。”(6)見《康導月刊》1943年第五卷第二·三期《打箭爐——康藏地名小釋之二》這一理解大致解釋了“打箭爐”這一稱號從藏語到漢語的歷程。

(二)文化的互動與融合

自明中后期,川藏道取代青藏道成為往返內地與西藏的主要官道,打箭爐便成為內地通往康區和西藏的交通咽喉,成為漢藏之間交流交往的連接樞紐。尤其是明末清初以來,內地漢人大量涌入,他們或因公駐此,或在此經商,或于此營生,或在此遠行歇足。清道光年間,姚瑩經此入藏,所見“漢蕃互市之所,蕃民數百戶”,“漢人貿易者百數,余惟吏役、營兵。”[7]此地成為川邊地區漢藏交融最密切之地。長期的民族混居必然在沖突與互動、交流與交融和相互借鑒、相互容納中帶來文化的整合。任乃強先生:“二百年中,此部番民,同化如此速者,漢番混居故也。”[14]又在《打箭爐歲時記》中說到:“打箭爐地介川康,漢番雜處,其俗在華藏之間。據土人言:‘每年有會期六次:三月十八日娘娘會,四月初八放生會,五月十三跑馬會,六月二十八盎雀寺跳神,七月初十多吉寺跳神,七月十三城隍會。皆空巷聚觀之大集會也’。”[14]明確指出此地民族交流融合的顯著特征,在節日慶祝方面表現出了同一性,沒有漢藏之別。漢人的“娘娘”與藏人的“度母”本是同一神靈,只是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呈現出不同的名稱而已。人們在保持和認同差異性的同時,通過節慶這一信仰儀式促成文化交融的可能性,于此在眾多漢藏民眾之間通過儀式的互動與相互作用而實現差異性溝通。而作為藏彝走廊的關鍵一環,“打箭爐”沉積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要素,呈現出強烈的包容性與能動性。“走廊地帶多民族之間的遷徙流動,漢藏之間漫長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使得多元文化在走廊地帶層累。在這里,不同身份的人在交流中實現溝通,多元文化在差異性中彼此協調,地方文化在接觸中能動再造。”[15]兼容并包、能動地吸收、整合漢藏各種文化要素,從而對本地區文化進行不斷更新和再創造,在流動與再生產的過程中形成了文化的獨創,從而將過去與現在、歷史的與未來緊密連接在一起。“走廊地帶的社會互動和文化溝通,既成就了地方,也構建了完整的世界體系。正是走廊地帶的溝通與連接,多種身份的人們之間的交往和多元文化接觸、溝通才成為可能。”[15]“打箭爐”地名的變遷過程正是漢藏民族融合、文化互動與交融的見證,是超越歷史與空間的存在。

(三)地名認同的內在動力

“打箭爐”地處“中華之極西,西域之極東。”(7)見《打箭爐廳志·爐廳圖考》,《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巴蜀書社,1992年,第963頁。是漢藏交接之地的著名邊城。自明清以來,“打箭爐”這一地名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隨著歷史的發展已逐步實現了自己的文化整合。而促使這一文化整合形成的動力是什么呢?任乃強先生曾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提出了“同化定律”:“兩民族間之同化力,與其文明程度為正比例,與其距離為反比例。漢族同化能力,夙稱偉大,附近民族,莫不受其陶镕;獨彼西人東來,未被同化,漢族反有同化于彼之傾向;而歐西政府,卒亦不能同化我海外僑民者,似皆可以此定律解釋之。其他例證殊多,無庸悉舉。然則漢族同化番族之難易,亦即可以此定律推而知之矣。余查番族文明程度,適足與我族周秦之際相當。換言之:即我族較之番族,先進二千二三百年。此番族所以易受我族同化之故耶。然而數千年來,番族竟未受我同化者,交往斷絕距離太遠故也。(謂人的距離,非謂地的距離。)”[14]在石碩、鄒立波《“打箭爐”:漢藏交融下的地名、傳說與信仰》一文中,認為這是出自漢人所進行的主觀建構與附會,其目的與作用是為了消解漢人入藏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性和文化上的弱勢心理,遵循“借用”原則,在妥協、兼容和尊重藏文化特質基礎上,通過“求同”途徑達成“共享”,并將“共享”發展至信仰層面,實現與藏人的文化整合。[16]簡言之,就是入藏的漢人以“借用”的方式來“求同”和“共享”,以最終實現與藏人的“同祀共歡”。這一闡釋對解構漢人入藏的民族文化心理有著非常典型的意義和價值。在漢藏文化交流過程中,兩種相對獨立,且均具有自身標準的不同文化在長期碰撞中,有過沖突,也有過包容、吸納,必然導致文化的混合或同質。法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曾作出著名論斷,認為互動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辯證地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跨文化的關系不是單純的一方影響或是控制另一方,而是同化與異化兼而有之。盡管今天在漢藏文獻中見不到藏人對“打箭爐”命名方式的抵制,見不到與這種文化“改造”的顯性沖突,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的涵化、轉型、整合的過程完全是和平與靜默的。細致的學者會發現,在“讓一箭之地”的傳說中,盡管藏人折服于諸葛孔明的神明,但這也恰恰說明了他們曾經捍衛此地文化獨立性的努力。而藏人也一直堅持“打箭爐”是藏語的音譯,包含了藏語的語義特征。顯然,彰顯自身的異質性、拒絕成為他者的對抗性始終是每個文化得以確立和獨立的本來方式。

在漢文化語境中,“打箭爐”之名為三國蜀漢丞相諸葛武侯“安爐造箭”而來,顯然不僅僅是為了從主觀上建構此地并非“異鄉”的家國觀念,以此來消解初入藏地的漢人在陌生環境中的不適和文化上的弱勢心理。從現存的清代歷史文獻來看,包括地方史志、文人辭賦等,無論是否贊同“安爐造箭”一說,從文字的隱喻上均認為“打箭爐”是國之一域,康熙《圣祖仁皇帝御制瀘定橋碑記》中的記載即是佐證之一。從官方的層面來看,清代赴藏的官員都是帶著向化、教化的職責的,《打箭爐廳志》中亦言:“國朝聲教洋溢,向化亦誠。”(8)見《打箭爐廳志.爐廳圖考》,《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巴蜀書社,1992年版,第963頁。清王朝以王者的姿態、帝國的中心文明涵化此地,首先從文化上將其納入中華之一體,這首先是一種接納,展示的是帝國的聲威與胸懷。其次,在不斷交流、交往、交融中通過整合實現了文化的轉型。這就是為什么“打箭爐”的地名總是與郭達將軍這個人名緊緊聯系在一起,而同時將軍廟以及廟中的郭達神像兼具了漢藏特征的原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這種涵化的方式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是符合漢藏人民共同意愿和需求的。打箭爐作為茶馬互市的重要商埠,無論是商業還是文化方面的共同繁榮,為漢藏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打箭爐”地名是漢藏文化整合,相互吸納而形成的,是漢藏人民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對于研究漢族與邊遠少數民族的文化互動具有典型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欧美精品不卡| 日本久久网站|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午夜不卡福利|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无专区|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欧美五月婷婷| lhav亚洲精品|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97se亚洲综合|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免费一级毛片|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www.av男人.com|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日韩在线中文|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亚洲第一页|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欧美日本不卡|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亚洲人成网址| 欧美激情网址| 99er这里只有精品|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青青草视频|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伊人成人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在线中文|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制服丝袜亚洲|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国产91导航| 色综合手机在线|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