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教學內容雖然語言凝練簡短,但其意象豐富,許多古詩內容之間也存在關聯,需要教師深入挖掘。目前基于關聯理論的小學古詩教學強調教學的巧妙設計與實踐應用合理融合,處處體現教師巧思,同時也保證學生能夠深入到古詩學習過程中身臨其境,感受古詩內涵魅力。在《示兒》與《題臨安邸》這兩首古詩的教學過程中就能架構這樣的關聯體系,深度挖掘古詩內涵,體現創新教學的優越性。
關聯理論是基于某一個語境所構建的具有語境關聯效果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與教育領域中。在教學中采用關聯語境構建認知基礎,為學生營造語境內容,教師需要做好相應教研工作。例如,在古詩教學中就需要明確詩句的上下句關聯,將詩篇背景、故事情節、人物關系甚至是學生意像全部整合起來,保證滿足學生學習認知關聯,實現學習過程升華,同時也下潛到一定深度挖掘古詩內隱中所存在的深層次意義。在本文看來,基于關聯理論的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必須達成多重條件內容,例如,教師可為學生設計關聯意像,結合圖文內容展示教學設計內容,并引導學生實踐應用,學習古詩。再者就是做到信息關聯,將不同古詩文章中的共同點通過關聯信息聯系起來,比較品讀中引領學生感受多樣表達,殊途同歸追求同樣內涵。實際上它所追求的正是一個關聯想象的過程與結果,實現讀品結合,提升教學品質。
《示兒》和《題臨安邸》都是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經典古詩,二者在創作內容背景與思想感情上有相似之處,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關聯理論實現二者教學設計與講解關聯,一脈相承貫穿兩首古詩完成教學過程,為學生學習形成共鳴。《示兒》只有寥寥28字,但字字肺腑,將詩人陸游那種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加、真摯感人的情感全部表現了出來。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就要著重把握一個“悲”字,通過誦讀、感悟、體會引領學生感受全詩內容,領會詩人陸游的真實情感變化,最終達到升華學生愛國情懷的目的。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要處處體現《示兒》中的人文性特征,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做到教學設計言簡意賅,擲地有聲。
在《示兒》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同時滲透美育與德育的知識點,一方面在德育上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偉大詩人陸游的愛國情懷,做到對學生愛國情懷的有效激發;另一方面則要為學生滲透美育內容,讓學生感受到《示兒》的古詩韻味與意境之美。例如,在教學之前教師就希望學生能夠大量搜集資料,幫助他們提前理解古詩內容。在研究詩人陸游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講述了《示兒》的歷史背景,當時女真族進軍來犯南宋,南宋軍隊節節敗退,最后中原大部分地區被金軍侵占,國不將國,南宋皇帝逃到杭州吃喝玩樂,不議國事,中原百姓生靈涂炭、苦不堪言。在這個背景下,陸游作為一名愛國志士勵志抗金,但無奈朝廷奸臣當道,陸游始終不被重用,收復中原夢想成為泡影。一生壯志未酬的陸游報國無門,寫下了這首絕筆詩,向兒子交代了自己的遺囑。通過講解古詩背景,教師就希望學生能夠深度思考分析,陸游《示兒》中的內容為什么實質上是一封遺囑,遺囑的內容是什么?陸游寫下這封遺囑的目的是什么?當時的心情又如何呢?結合教師所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就引導學生在此深度閱讀古詩文句,詳細揣測陸游當時悲傷的心情。為了細化教學,教師也希望讓學生具體分析每一句詩句中陸游的心緒情感變化,并根據情緒變化來嘗試變化聲音、語速誦讀古詩,與作者同步體會情感。
在教學中,為了深刻反思《示兒》內容,教師還為學生設計了一道開放性題目,基于關聯理論實現學生學習知識內容與情感的有效遷移。比如,說“陸游悲傷不是因為而是因為,可以見得,在陸游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是?”通過這一開放題目,教師就希望學生能夠回答填空部分,并且深刻理解“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兩句中陸游內心的悲憤、無奈與遺憾,真正理解這首古詩的歷史內涵與情感內涵。為了體現關聯性,這里教師可以設計過渡,成功從《示兒》過渡到《題臨安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問學生“為什么南宋不能統一?”“為什么統治者不去治理國家,他們在作什么呢?”結合這些問題就關聯過渡到另外一位南宋愛國詩人——林升。林升在臨安的墻壁上題詩,寫下了《題臨安邸》。
《題臨安邸》古詩教學設計內容的提出是基于關聯理論,從《示兒》一課過渡而來的,兩課在古詩創作背景,創作者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為學生分析展示兩首古詩內容背景的相同點與異同點。相同點就是二者都表達了詩人對于故國的留戀,二者都希望收復中原之地,都擁有憂國憂民的情思在其中;而不同點則在于作者不同,出發點不同,具體來講就是《示兒》表現了陸游希望恢復中原、統一國家一生至死不渝的愛國愿望。而林升的《題臨安邸》中則融入了更多的冷言冷語諷刺,相比于《示兒》中的無奈,更多的是憤慨,所描述的場景也更加熱鬧喧嘩,表達了作者對于北宋統治者的不滿。《題臨安邸》中作者深入到杭州統治者的生活狀態中,描述了北宋時期社會的樣子,同時也頌揚了陸游作為一名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的可貴可取之處。整個教學中教師要講林升的那種比興寄托創作手法教授給學生,帶領學生共同深刻揭示出一個客觀的社會現實,那就是宋朝通知集團的窮奢極侈是不會改變的,在憤恨之中也襯托出了作者的無奈。在《題臨安邸》教學中,教師希望多采用議論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適當關聯《示兒》背景為學生一氣呵成講解古詩內容。特別是這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真實襯托了作者無奈的情感,意為宋朝已經無藥可救,北宋無可避免的走上了覆滅的道路。這種悲嘆的情緒教師要傳達給學生。
在關聯想象教學中,如何做到讀品結合是一大難點,作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所追求的應該是盡善盡美的教學設計,將《題臨安邸》中的時代背景、場景、作者的思想情感都與《示兒》關聯起來,讓學生能夠體驗在南北宋時期時代中令人唏噓、無奈的社會現實。這種關聯是需要體現在教學設計各個方面的,只有這樣才能達成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情感共鳴,也為教師順利推進教學進程創造更多契機,實現教學優化。而在教學中,教師要處處把握這些細節,巧妙地利用關聯理論思想內涵,確保教學中關聯有機化、個性化。
綜上所述,在古詩背景與詩人情感兩方面,教師都能基于關聯理論創建設計教學情境,順理成章的在教學設計中過渡兩篇課文,體現教學過程的奇思妙想,貫穿學生學習情感,升華教學內涵,這是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把握并呈現給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