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即數目,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背景來說,就是作為一個數目來衡量兒童的閱讀量。例如,閱讀的書籍數目,閱讀文本的合計字數等。以三年級學生為例,《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今秋,我們將迎來期待已久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全學段覆蓋使用,大大增加了課外閱讀量,未來我們也將面對“15%的人做不完”的嚴峻形勢,所以我們必須重新來審視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這個“數”,即閱讀量。筆者認為,大幅度增加閱讀量是趨勢所向,兒童將迎來大閱讀時代,海量閱讀順勢而生。海,有納百川之意,海量指容量很大,海量閱讀指閱讀量很大,對于閱讀書籍的種類也有包容的意思。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數”已然成為發展核心素養的關鍵。
“術”即策略。攻堅克難、博弈競技、行軍打仗想要全勝必須講求技術、戰術等策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也需要策略來指導。有了策略的指導,閱讀教學才會有靈魂,閱讀的種子便能在語文課的沃土中生根發芽。也就是說,閱讀教學中,老師教閱讀要有方法,學生讀文本也要有策略,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講求術的運用。
閱讀之“術”數不勝數,筆者認為要想實現兒童的海量閱讀,就必須將海量的閱讀資源引入兒童的生活,以課內閱讀為源頭進行“開源引流”,即根據適切的鏈接點,將大量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鏈接起來,整合相關聯的閱讀文本群,這是一種閱讀的新形式。這種鏈接閱讀以教材為源點,從文本體裁、內容、作者等維度聯通到課外,形成“1篇→1群”的閱讀新方式,適切地引入閱讀資源,讓閱讀真正發生,讓海量閱讀走進兒童的閱讀之旅。筆者認為,鏈接閱讀是當下閱讀教學中能有效提升閱讀的質與量的一種閱讀策略,這種閱讀方法也與部編版教材注重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的編排理念相契合。
閱讀可以是個人的獨立活動,也可以是多人共同閱讀。針對小學階段的兒童,創建閱讀共同體對于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實踐閱讀過程更有效。比如,第一學段(1-2年級)兒童可以與父母組成閱讀共同體,進行親子閱讀。部編版教材中編排了“和大人一起讀”的板塊,目的就是為了促成親子閱讀,增加閱讀量。
第二學段(3-4年級)兒童可以進行師生共讀,教師作為閱讀的榜樣人物和引導者帶領學生走進閱讀,交流閱讀感想,實現閱讀質與量的雙重飛躍。
到了第三學段(5-6年級),兒童已經有了充分的閱讀經驗,此時學生與學生之間就能組成閱讀共同體,小組閱讀,伙伴閱讀等交流各自的閱讀體驗。
創建這三種常見的閱讀共同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鼓勵兒童多閱讀,朝著海量閱讀的方向奔去。共同體中的每一個個體在參與閱讀活動時都相互起到了分享、鼓勵、督促的作用,通過創建閱讀共同體,促進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讓兒童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例如,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鏈接閱讀是汪曾祺的《自報家門》,其中節選了汪曾祺老先生小時候上學路上所觀察到的景色,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根據這一鏈接切入點,還可以鏈接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書中主人公英子也像前面兩位作家一樣,以充滿童真的眼光觀察著周圍的人和物,不僅將所觀察到的轉換成了文字,更是將情也融入到了文字中。三年級的學生可以以略讀或者選讀的方式閱讀《城南舊事》一書。《自報家門》節選部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內完成閱讀,《城南舊事》可以給定一到兩周時間進行選讀或者略讀。借助鏈接閱讀,從原先的一篇課文的閱讀量增加到兩篇文章和一整本書的閱讀量,實現了閱讀量的飛躍。
教師作為閱讀活動的設計者,要有一雙慧眼,能夠根據年段目標、教學目標和實際學情設定適切的鏈接點,進行資源搜集整合。鏈接點可以根據文本的主題、體裁、作者、指向能力發展和思維訓練等維度去選定。例如,筆者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5課《搭船的鳥》一課,閱讀第二自然段描寫翠鳥外形的片段時,鏈接了鄭振鐸的名篇《燕子》中有關燕子的外形描寫的句子,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思考:描寫翠鳥的外形主要抓住了翠鳥鮮艷的色彩,而描寫燕子時為什么不像描寫翠鳥一樣抓住顏色來寫?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到色彩鮮艷是翠鳥最直觀的特點,人們一看到翠鳥就被它鮮艷的色彩所吸引;燕子本身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顏色對于燕子來說并不是最有特色的地方,那剪刀似的尾巴就很有特色,所以描寫燕子可以抓住剪刀似的尾巴這些形態特征。鏈接《燕子》的外形部分進行閱讀,實際上也是根據課文“仔細觀察事物,抓住主要特點來描寫”的教學目標來選定,選擇適切的鏈接點,能夠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合適的鏈接閱讀激發了兒童的思考,發展了兒童的思維活動,增加課堂內的思維流量,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升大有助益。
鏈接閱讀中,有了適切的鏈接點后,就面臨選擇鏈接閱讀文本。大數據時代下,閱讀資源遍地開花,但是質量卻良莠不齊。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海量閱讀的滋養,就必須精心選擇經典的閱讀文本。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為例,第二單元第6課《秋天的雨》課后鏈接的是德國烏納·雅各布的《遷徙的季節》;第三單元是童話單元,四篇童話讀完后,“快樂讀書吧”鏈接的是童年的經典閱讀《安徒生童話》葉圣陶童話集《稻草人》和格林兄弟整理的《格林童話》;第七單元第21課《大自然的聲音》課后鏈接的閱讀是葉圣陶的《瀑布》;第七單元23課《帶刺的朋友》課后鏈接的文本是宗介華的《帶刺的朋友》的原文。這就是編者們為學子們精心編選的經典閱讀文本,經典文本是各國作家智慧的結晶,這些經典閱讀的文字就像一顆顆珍珠,不會被時光遮掩光芒,歷久彌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心靈。鏈接閱讀的資源盡量從國學經典、中外名著、名家名篇這些經典文本中選取,其中豐富的語言形式,雋永的文化內涵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經典閱讀文本是海量閱讀之旅中的指路明燈。
閱讀教學追求“數”,實現海量閱讀;閱讀教學也要講求“術”,以鏈接閱讀打開海量閱讀之門,在閱讀的大時代,把握閱讀教學的這兩大關鍵詞,激發兒童閱讀興趣,拓展兒童閱讀視野,激活兒童閱讀思維,提升兒童閱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