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信息技術極大地帶動了教育的發展,并與新課改教學理念巧妙地融合,涌現出多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的巧妙運用,有利于推動教育改革創新,加快教育現代化發展;有利于確保和鞏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切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造名副其實的高效課堂;有利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營造濃郁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思維,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作出有效的評價;有利于促進英語聽說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擴充學習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英語聽說教學效率。
英語聽說課一直是困擾很多教師的難題。在傳統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在機械的語言教學結束后,學生進入聽力練習環節,然后模仿課本進行生硬的口語輸出。課堂形式死板、生硬,缺乏活力,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導致學生對英語聽說缺乏興趣,嚴重阻礙其聽說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隨著中高考改革的推進,英語試題越來越靈活,逐步與社會熱點銜接,這對英語教學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要利用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教育部2012)。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被引入教學,實現了與英語聽說教學最大限度的融合,改變了傳統英語聽說教學方式,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形式靈活多樣的創新型課堂。下面將以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教材為例,探討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聽說課各環節中的創新運用。
一堂好的聽說課必須有一個巧妙的導入。好的導入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創造良好的語言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為他們學習目標語言作好鋪墊,從而提高聽說教學效果。基于信息技術平臺,課堂導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能充分利用聲音、圖象、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Section A的聽說課時,教師充分利用視頻軟件與外國朋友視頻,通過日常的問候導入目標語“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并通過觀看朋友旅游的照片帶領學生領略世界各地的美麗風光。視頻結束后,通過free-talk環節讓學生談論假期生活,從而自然過渡到本堂課的目標語言。視頻導入讓人耳目一新,使學生能在與外國朋友的對話中體味地道的英語發音。
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 A 的聽說課導入時,讓學生提前錄制好視頻:一名學生穿上“警服”扮演警察,另一命學生扮演丟東西的人并描述小偷的外貌。通過對犯罪嫌疑人的描述,讓學生猜測哪個是真正的小偷。巧妙的導入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聽說教學中,錄音機是主要的聽力播放設備。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播放聽力材料來完成聽力任務。在此過程中常出現這樣的問題:(1)設備播放不清楚,學生聽不清。(2)學生的聽力能力各不相同,在聽力結束后,針對不同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重聽。但是由于回放浪費時間,不能解決部分學生的問題,使得學生學習聽力越來越困難,逐漸失去興趣,產生聽力焦慮。
多媒體技術在聽說教學中的運用解決了這些難題。它不僅可以提供和諧的語言環境、流利清晰的表達,還可以讓學生糾正自己的發音,提高聽力效率。具體操作為:先播放聽力材料,即連續播放一到兩遍聽力材料,讓學生根據聽力任務有目的地聽取答案。隨后,教師有針對性地播放聽力錄音,讓學生糾正答案,并大聲跟讀,要求他們模仿正確的語音、語調,增強語感,并在學生跟讀重難點句子后逐句將聽力原文展示在PPT上。這樣學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獲取疑難句,提高聽的效率。
在傳統的聽說教學中,學生在完成聽力練習后,教師只能個別提問,不能做到全面督促,導致個別學生產生懈怠心理,甚至不能完成聽力練習。通過比拼環節的設置,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教師全面督促學生。例如,在完成聽說任務后,學生的做題速度和分數排序就會出現在大屏幕上。這樣,學生不僅能及時掌握自己的答題情況,還能了解其他同學的任務完成情況,有利于在實時反饋中找準定位、找到差距,從而使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競爭、相互促進、彼此激發、協作共贏的關系。
教師以系統即時的反饋內容為備教依據,在清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后,作出進一步的具體評價,并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靈活調整和機動安排教學內容,使教學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學完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Unit 1 What’s the matter?Section B的聽說練習后,教師對聽力材料進行了重新編排,以故事的形式呈現,設置了填空,并布置了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作業。師生在課堂內外均展開了互動交流,激活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維度,延伸了他們的學習時間,拓展了他們的學習空間。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選取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解決自己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語音是語言的基礎與外殼,在語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語音語調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初中生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如果不能規范發音,將會對其終身學習,尤其是口語交際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利用信息技術,很多英語教學平臺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使他們能夠擺脫思想包袱,不怕發音出錯,從而打破不張口讀的狀況。長久堅持跟讀訓練,學生會在地道的英語熏陶下規范發音,增強語感,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與自信。例如,在使用翼課網的過程中,學生在進行完聽力練習后,開始有感情地跟讀聽力材料,從而有針對性地規范語音語調,增強口語表達的準確性。學生還可以選取與課文題材類似的經典電影片段進行跟讀配音并表演,然后在微信群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完全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點燃了他們主動模仿和積極表達的熱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完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Section A后,學生對相關的電影進行配音,可以培養語言能力、思辨能力,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聽后活動是實施任務、拓展運用的環節。就相關話題,教師應創設生活化的任務,以解決真實問題為目的,為學生創造真實、具體的活動空間,鼓勵他們大膽表達。此環節是調動學生思維、活躍課堂、學以致用的關鍵。教師需要在設計上多費心思,采用豐富的活動將課堂推向高潮。信息技術的出現為課堂的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鞏固所學。
例如,以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 A 的聽說課為例。在學生完成聽力練習、掌握了基本語言知識后,教師選取視頻Everyone loves Raymond播放并提出問題:“How are Raymond and his brother different.Can you support your opinion with their languages in the video and the languages you learned this class?”學生觀看完視頻后,暢所欲言。回答問題時,學生都能用視頻中的話語和情形及本堂課所學的比較級句型表達,課堂氣氛活躍。雖然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還有待提高,運用新學的句型時還略顯生疏,但他們都能熱情且興致勃勃地參與課堂活動。
再如,在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Section A的聽說課中,教師通過PPT展示“平定之最”的圖片后,讓學生思考并小組練習句型“What’s the...in Ping ding?”由于本次授課對象是平定縣的學生,所以讓學生從身邊實際出發,通過觀察圖片,運用目標語言描述家鄉之最,從而加深他們對家鄉的了解,培養他們對家鄉與自然的熱愛之情,喚醒他們為家鄉盡自己一份職責的意識。
在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Section A的聽說課中,要求學生用“Let’s...”提出建議,用手機進行群聊,約定周末要進行的活動及其時間、地點等。學生積極參與,都有話可說。學生的對話靈活多樣,充分實現了語言的生活化。
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雖然聽力教材語音語調準確無誤,但是由于缺乏更為生動、直接的表現手段,無法淋漓盡致地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態度展現出來,難以讓學生獲得更真切的感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個弊端無疑把教材和學生生活拉開了距離,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識不夠深刻,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沖淡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為了使學生樂學、好學,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應不斷拓寬教學渠道,盡可能采取不同的視聽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受,特別是利用網絡資源對聽力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完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Section A的聽力教學后,教師播放了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的演講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聽原汁原味的英語發音,觀看馬丁·路德·金的形象,體會其思想,感受其情緒,領略其奧妙,深刻感悟語言的無窮魅力,感觸語言的動人力量,從而開闊視野,提高對世界、人生和自我的認識。
美麗的旋律和變化的節奏對人的精神的培養和情操的陶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結束時播放一首歌曲,可以讓學生在舒緩的音樂中細細品味,放松心情,使情感得到升華。
例如,在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Unit 10 I’ve had this bike for three years Section B 的聽說課后,教師播放了歌曲Hundred Miles,讓學生沉浸在鄉村音樂舒緩和安靜的氣氛中,從而品味家鄉的魅力,理解思鄉之情。
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的運用加大了課堂信息量,改善了教學結構,豐富了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英語聽說教學的不足,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趣味學習和探究學習,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