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嫘祖鎮中學 鄒文婷
初中地理學科是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的科目,不僅包含地球上各類自然現象,比如氣候、海陸分布等,還涉及不同區域的人文知識。如果教師秉持傳統的教學理念,沿用陳舊單一的教學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在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中無法真正理解初中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也就無從談起。那么,教師應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初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四個方面。地圖技能是學生必備的社會生活技能,他們需要通過系統的學習來形成看圖、讀圖能力??臻g視角指的是對學生觀察和確定地球表面各種事物的空間位置、排列狀態的能力培養。綜合思維就是指對區域內各種自然要素的正確認識,比如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地貌、水文、氣候等。人地觀念的本質是一種尊重自然的意識,即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與資源觀。
在“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初中地理教師應認識到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這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生“好學”“要學”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是生命教育的具體體現。
一方面,構造開放性的“以生為本”地理教學課堂,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盡可能減少“一言堂”“滿堂灌”等傳統教學方法的運用,還要懂得大膽放手,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學習進度以及生活實際內容來豐富教材,為他們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特點的根本性的簡單、開放的主問題,組織開展互動式教學,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與環境,促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展示交流來真正實現教學開放。如在講到自然環境和生態保護時,可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學生圍繞自身對環境的認識、生活中存在的環境問題、哪些行為有利于保護環境、哪些行為是在破壞環境等方面來探討,教師通過學生的討論結果,引導學生從地理知識的角度來分析,找出地理學習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學習目標。
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只依靠地理教材中的各種學習內容,而是要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挖掘身邊的地理素材,加強地理知識與生活現象的緊密聯系。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初中地理教學增添趣味化的生活素材,拉近學生與地理學科的距離,激發初中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學習新內容。比如,在學習氣候和降水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與地理知識相關的普遍現象來啟發學生思維,如:“為什么南方的房頂多為斜頂,而北方很多地區卻是平頂?”“為什么在我國當北方大雪紛飛之時,而南方三亞地區卻還烈日炎炎?”這些問題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和思考,學生可以從書本上找到答案:我國南北方因所處的緯度位置和地形地勢不同,在年降水量、蒸發量、溫度、濕度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南方夏季降水量普遍高于北方,為加大雨水排放,保護房屋,所以多采用斜頂;三亞地區緯度較低,臨近赤道,隨著冬季太陽直射點的轉移,所以其溫度更高,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氣候之間的差異性,并學會用地理知識來解釋生活問題。
初中地理學科學習離不開地圖,既要學習地圖相關知識,還要運用地圖解決一些問題。地圖技能包含了識圖、繪圖、用圖技巧。為了提高初中生的地圖技能,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以地圖為主,從地圖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可以在借助地理工具的基礎上為學生精心設計各種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嘗試自主制作一幅校園地圖,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地理探索興趣;還可在社會調查、戶外考察、實踐操作等活動中強化其地理實踐能力。以“東南亞”一課為例,教師通過教學PPT 展示東南亞的地圖,在學生初步認識馬六甲海峽等重要地理位置的基礎上,鼓勵他們踴躍到講臺上來指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島嶼,例如蘇門答臘島、菲律賓島、爪哇島和加里曼丹島等,以此來促進學生清楚且正確地掌握東南亞在地圖中的位置及其內部各組成島嶼的地理關系。同時,在地圖教學中除了可以應用紙質地圖外,還可以借助電子地圖,憑借電子地圖的大容量、高精度、直觀可視等優點,為學生展示更全、更豐富的地理信息,將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仍以“東南亞”這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同步呈現谷歌地圖上關于東南亞的實景地理信息,學生跟隨谷歌地圖按照地球—東南亞地區—具體國家—山川、河流、城市的步驟逐步細化。而且谷歌地圖還可以清晰地顯示出房屋、街道等信息,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操作并真實感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對地圖的認知,提升其學習積極性。
在初中地理的學習中,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地圖的識讀都是一個貫穿學習始終的重要技能,教師需要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來指導并幫助學生分辨、識記,并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地圖技能。
雖然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系統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但是地理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科目,其內容具有抽象、特殊等特點。為了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理論知識的難度與壓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情境。具體而言,可借助多媒體一體機播放有關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教學資源,盡可能滿足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官體驗,進一步增強其空間思維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多次借助地球儀等教輔工具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地區的空間位置關系或布局。比如,“認識地球”一課中,教師播放“麥哲倫船隊環球旅行”的視頻素材來導入地球形狀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概念。又比如,在經緯網的學習中,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動畫比教師拿著地球儀或者讓學生想象來得更直觀、更立體、更好理解。而在學習“中國的民族”時,因為書本知識缺少實際參照且相對枯燥呆板,學生雖然知道我國有56 個民族,但僅能分辨其中幾個常見少數民族,對大多數民族的服飾、文化、風俗習慣等都不了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課前搜集的圖片、短片、音樂等教學素材進行生動呈現,讓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了解到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和特色。在這種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學得更愉快,對知識的掌握效果將更好。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團隊協作能力的教學方法,如果能夠被運用到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在時間有限的課堂里獲得更大化的教學效益,還能讓學生在互動中感受到地理學科的趣味性。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環節就是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將根本、開放的主問題拋給小組,為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創設良好的平臺。然后,通過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來積極開展討論、表演、搶答等游戲化的教學活動,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學習,推動學生全面且系統地掌握有關地理知識。比如,在“西亞”一課中,我們可以摒棄傳統的從地理位置入手的教學過程,直接將問題“中東地區沖突不斷的原因”拋給各個小組,進行組內討論,從而引出西亞地區地理位置、人文景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提升學生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又比如,在“歐洲西部”一課的學習中,鼓勵學生討論“西歐居民為什么偏好乳肉制品”“西歐地區為什么經濟那么發達”“西歐地區有哪些著名的風景名勝景觀”等。
常言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對初中地理教學來說,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推動其積極主動地分析、思考并解決地理問題,這不僅是鍛煉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前提,也是促進初中生樹立人地觀念的根本保障。比如,教師在講解“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一課之前,通過“黃土高原的環境與農業有什么特點?與我國東北、中部、沿海等地區相比,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有什么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是什么?黃土高原地區主要包括哪些省市?黃土高原地區氣溫及降水又有哪些特征?”等問題,先指導學生自主預習新課內容,初步了解黃土高原的有關背景知識,學生帶著疑問和思考才能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并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可以對所學內容形成一個個性化的認知與感知,還能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思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而樹立親近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觀念,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同時,問題導引式教學也便于教師在教學中實時把控學生思維動態,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引下一步步深入知識學習。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與研究。為了促進初中生全面發展與進步,地理教師應在提升對學科核心素養認識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通過重視地圖、精心設計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和問題情境、小組合作學習等策略,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