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曉雨
在新媒體環境中,傳統媒體出現了一些不適應性。例如,為與新媒體搶新聞,忽視對事實的驗證,致使反轉新聞出現;在面對自媒體的監督時,處理不當,導致媒體公信力損失嚴重,等等。與此同時,自媒體反而成為了揭露事實真相的英雄,收割流量,贏得人心。本文通過對傳統媒體與自媒體信息生成、分發環節的優勢、劣勢,以及傳統媒體生產的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中的適應性進行分析,整理出當前大多數傳統媒體的尷尬境遇,并針對傳統媒體在接受自媒體挑戰時如何維護媒體公信力的問題提出建議。
傳統媒體的新聞制作大都具備“采、寫、編、發”四個環節,這一過程歷經數輩媒體人改良優化,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過程,能夠整體上兼顧時效性和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然而,這也無法完全規避新聞失實。
新聞失實一般分為主觀失實和非主觀失實兩類,即有意失實和無意失實①。主觀失實是由于媒體從業人員主觀動機存在問題,違背了新聞職業道德,這種行為完全可以避免。非主觀失實是由于存在某種未曾預料的客觀原因,導致報道行為出現了失誤,這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是難以避免的。
第一,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確保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和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兩者之間是具有一定競爭性的。其間的“度”應該如何把握,不存在“一刀切”的標準,各家媒體因時制宜,在兩者之間進行權衡。權衡不得當,尤其是在為追求時效而忽視其他時,便容易產生失實報道。
第二,在采訪環節,“不管是誰,去了現場,采訪了當事人,都會不知不覺地帶上某種情緒”②,經驗豐富的記者也無可避免。記者沒有上帝視角俯視整個事件,容易受到當事人中某一方的有意誘導,而影響對事件真相的判斷。另外,節目制作大多有時間限制,節目完成時間的要求對記者的深入采訪具有一定的限制。
第三,編輯審核稿件的過程是傳統媒體新聞制作必不可少的環節,編輯能夠對稿件文字及其政治立場、價值觀念、情感態度等進行把關,但由于編輯未曾深入一線,難以對稿件是否準確無誤地還原了事實真相進行精準把關。
新聞專業主義規范能夠從精神層面、道德層面對媒體及媒體從業人員的主觀動機加以約束,對記者、媒體的專業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即使動機純潔且經驗豐富的記者也可能會做出失實報道。其原因在于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只能幫助媒體將失實報道出現的概率降到趨近于零,但新聞生成環節中存在的種種客觀因素導致媒體的報道不可能永遠“零失誤”。
相對于能夠靈活反應的自媒體,傳統媒體一般遵循“一次采集,一次分發”的規則。這是由于傳統媒體新聞制作周期相對較長,采集的信息在一份稿件或一條片子中集中呈現,信息內容大多呈現出“塊狀”。從記者采訪收集到的第一份資料起,“信息塊”開始生成,報道結束,“信息塊”最終形成。“信息塊”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信息密集高。長達數天或數個月采訪采集的信息匯總在10分鐘以內的片子或者一個版面的報道里,媒體需要用最簡潔的表達來傳遞最豐富的信息。第二,信息量固定。在報道結束后很難再往“信息塊”內補充信息。有時傳統媒體會再進行跟蹤報道、后續報道,若長時間的采訪再形成報道,則屬于另一個“信息塊”。第三,相比于自媒體,“塊狀”信息可編輯性弱。自媒體所發布的信息,如果內容有誤,可刪可改,而傳統媒體報道完成后,難刪難改。
自媒體是伴隨著新媒體而成長起來的,是新媒體生存環境里的“原住”媒體。自媒體的信息制作遵循“多次采集,多次分發”的規律,例如在聊城假藥案中,自媒體“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和“燒傷超人阿寶”在微博等自媒體平臺持續更新消息為當事人陳宗祥聲援,在一天之內實現若干次更新,所發布的微博形成了一股“信息流”。這些“信息流”的特點是:第一,信息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更新速度快,可迅速滿足公眾被告知的欲望。第二,情緒化、煽動性強。煽動性的語言使他的微博能夠獲得更多的瀏覽量、轉發量。第三,信息密度小。情緒的表達壓縮了實際的信息量,而密度小的信息便于瀏覽和傳播。
“后發制人”是自媒體獲得公眾信任的技巧之一。自媒體沒有發布新聞的資格,這本是其先天劣勢,但是當傳統媒體的報道出現錯誤或者不夠客觀時,自媒體通過更正信息反轉了新聞,公眾便立刻對傳統媒體產生質疑,并不假思索地給予自媒體巨大的信任。拉姆斯丁和加尼斯在對“一面提示”和“兩面提示”的說服效果進行比較考察時,發現在接觸到“反宣傳”后,原本接受“一面提示”實驗的人幾乎都受到了相反觀點的影響③。大眾在接受了傳統媒體的“一面提示”后再接觸自媒體反“一面提示”,態度和立場極易發生變化。
媒體從業人員應該進一步強化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在報道前,應甄別消息來源的真實性、渠道、動機,深入采訪,多方求證,尊重事實,對真相尚不明確的事件持懷疑、審慎的態度,對事件中的異常因子、非理性因子保持警惕;在報道存在利益沖突的事件時,勿輕信,不偏聽,切勿被當事人“帶節奏”;恪守職業操守,提升專業技能,增強眼力、腿力、腦力、筆力;有自律意識,堅持報道的真實、客觀、公正優先于時效性的原則。
若發生了失實報道,傳統媒體應該加快反應速度。首先,媒體應學會道歉。“無論報道者蓄意造假還是無意之過,不管媒體盲目輕信轉載,還是因缺乏核實以訛傳訛,媒體都難辭其咎,理應作出誠懇的檢討。”④道歉不僅是維護媒體品牌公信力的公關行為,更是媒體敢于承認錯誤、敢于負責、敢于擔當的表現。另外,媒體應建立和健全自我監督機制,制定相應的自律措施,將有錯必糾的行為自覺化,使知錯就改的行為日常化,這是媒體道歉及更正機制成功運作的前提。媒體應當制定失實報道追責機制,同時應當對差錯性質、類型予以區分,根據差錯造成負面影響的不同程度,分為“重大差錯”“重要差錯”和“一般性差錯”,以便有區別地執行處罰措施⑤。對有意造成虛假報道和失實報道的行為,決不姑息,嚴懲不貸。而對有些記者或編輯在采、寫、編過程中由于非主觀因素造成了無意失實報道,在界定責任時應該考慮到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此舉目的不在于為無意失實報道的責任人開脫,而是通過改變對待出錯的觀念,營造有錯必糾的氛圍,使媒體質量管理深入日常。
其次,由于傳統媒體體質內部的種種原因,對新聞反轉的反應遲緩,傳統媒體應當利用矩陣內部的新媒體,幫助龐大的傳統媒體迅速反應,對事件進展持續追蹤,做好跟進報道,以糾正報道中出現的失誤。對報道失誤的糾正,呈現的是媒體自我檢討的姿態,在面對外部自媒體的攻擊時,這反而是對整個媒體品牌公信力的一種保護。
公信力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突圍利器,然而由于一些難以規避的客觀原因,媒體的報道難以保證永遠“零失誤”。雖然由于種種客觀因素,非故意失實報道無法完全避免,但這不應該成為媒體出錯的理由、借口。來自自媒體的挑戰對傳統媒體而言也是一種監督,督促傳統媒體用好輿論監督這一利器,重塑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注釋:
①涂愛華.探析新聞失實及規避對策[J].傳媒論壇,2019(03):62+64.
②高金國.傳統媒體在批評,自媒體在謾罵[J].青年記者,2016(36):116.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④⑤吳菁.媒體,請學會道歉[J].新聞愛好者,2004(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