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晏
近幾年來,女性話題經常在網絡上引起人們熱議。從現實中的“空姐滴滴順風車遇害案”“宇芽家暴事件”“高校教師性騷擾女學生”“北大女生疑被男友精神控制自殺”等新聞事件到近年火爆的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下一站是幸?!分械馁R繁星、《安家》中的房似錦等女性形象,無不顯示著女性話題正逐漸占據著人們的視角,被社會所關注。下文運用女性主義的理論,對網絡媒體中的女性形象進行研究。
女性主義發源于西方18世紀的自由女性主義,又稱為“女權主義”?!芭畽唷币鉃榕说娜藱?。18世紀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中的“人權”(rights of man)只包括男人的權利,不包括女人(women)?!芭灾髁x”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旨在結束性別主義、性剝削、性歧視和性壓迫,促進女性階層平等,著重于政治、權利上的平等以及意識上的獨立。中國的女性主義起源于近代中國反抗封建社會和外國侵略的斗爭。女性戰斗英雄和女性文人在民族解放和獨立的反抗斗爭中從女性的角度出發,洞察中國社會,為爭取戰斗勝利貢獻女性力量。女性對社會權利的要求和呼吁,以及自我意識的覺醒也由此產生。但這些訴求是基于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完全是為了反對男性權力。中國幾千年來的男權社會造成了女性從屬、被支配的社會地位,例如“三從四德”這樣的封建傳統深入人心,至今社會仍有保留。因此,我國的女性主義發展忽視不了歷史傳統的因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地位雖不斷提高,引起了更多的社會關注,更多的女性可以利用互聯網來爭取自己在性別話語中的意義空間和權利,但就現實情況來看,社會上各種新聞事件、網絡熱點或影視劇中體現的女性主義及女性形象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真正實現男女平等,道阻且長。
在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網絡媒體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女性形象邊緣化;第二,女性形象污名化;第三,女性形象的多面塑造與積極表達。
學者顧冬梅在《網絡傳播:性別仍未平等》一文中提出互聯網仍缺乏對女性群體的關注的觀點。她統計了2004年上半年國內幾大門戶網站的新聞報道,發現當時的新聞媒體對女性的報道主要集中在娛樂、體育、社會、生活等方面,女性形象被日?,嵤隆⒌退讑蕵芬约盁o關緊要或缺乏意義的事務符號化。在政治、金融、商業、科技等對社會起關鍵推動作用的領域,卻鮮有關于女性的報道。而男性卻常常集中在這些領域,被塑造為“成功人士”“聰明睿智”的積極形象。對比下來,女性被嚴重邊緣化。另外,一些網絡中的“女性平臺”并沒有為女性提供真正能提高其內涵和思想深度的知識,它們中的大多數只是教女性如何變得美麗,如何改善她們的外表,這使女性并沒有擺脫“被觀看”的角色。在網絡媒體時代直播行業興盛的環境下,直播中的女性只是更加固化了這種“被觀看”的角色。網絡媒體中的女性形象仍然被動消極,女性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和權利,這與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相契合,女性被限制于家庭和婚姻的生活內容之中,被邊緣化為男性的陪襯和附庸。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熱詞如雨后春筍般不斷生成并廣泛流行。與女性有關的網絡熱詞層出不窮,例如“拜金女”“女司機”“女漢子”“綠茶”等詞語正在向負面意義重新塑造著網絡上的女性形象,這些詞語所帶有的貶義使得網絡媒體中的女性形象被“污名化”?!拔勖痹谝欢ǔ潭壬系韧凇皹撕灮?,采用“標簽化”的新聞報道中并不少見。在一篇新聞中,編輯提取出能夠刺激讀者感官、吸引讀者注意力的內容,對其進行“標簽化”處理,而這會有意或無意地引導受眾認知,但這種手段在涉及女性的新聞中卻屢見不鮮。例如2018年10月28日《南方都市報》在《重慶公交墜江道路全寬20米 轎車女司機有6年駕齡》這篇報道中寫道:“據介紹,冉某是42歲的男性司機,在1994年10月1日領取駕照,已有24年駕齡。鄺某娟是36歲的女司機,在2012年12月25日取得駕照?!睆臉祟}到正文,該篇報道反復將公交車司機(男)和轎車司機(女)進行對比,著重描寫兩位當事人的“駕齡”信息,暗示責任歸屬在于女性,而對真正的墜江原因卻疏于挖掘。
網絡媒體對女性形象的刻畫雖然呈現給大眾的大多是負面、消極層面上的,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網絡媒體對女性形象的多面塑造和爭取女性話語權的積極作用。近幾年,女性主義在我國各種文娛產品中頻頻呈現,或成為話題熱點引起人們討論研究,其中也塑造了一大批積極的女性形象。例如熱門影視劇《陸貞傳奇》《歡樂頌》《都挺好》《下一站是幸?!分兴茉斓囊粋€個鮮活的女性形象,以及描繪出的女性的社會、生活處境都是現實社會的反映。其中的“陸貞”“安迪”“蘇明玉”“賀繁星”等無不被塑造成表面自強獨立但背后又暗含幾分心酸苦楚的女性。這樣既堅強又有脆弱一面的女性似乎逐漸成為影視、小說等文化作品樂于描繪的形象角色,也更為大眾化,尤其為女性觀眾所喜愛和崇拜。這一方面折射出女性渴望獨立自強的女權覺醒意識,也從另一方面刻畫出當今社會中女性的地位、處境仍有不平等待遇等問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女性網絡用戶能夠使用互聯網獲取“宇芽家暴事件”“高校教師性騷擾女學生”“空姐滴滴順風車遇害案”“男子殺妻騙?!薄暗鲜磕犭娪盎咎m”等信息,并從女性主義的視角發表意見,爭奪女性話語空間。新聞事件的曝光、文化作品的呈現等都表明國內乃至世界普遍形成了一種注重女性發展的趨勢。
受“男尊女卑”的歷史傳統觀念影響,民族形成長期的父權話語體系,女性話語權微弱。在傳統社會中,“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早已在大眾心中根深蒂固,女性扮演著依附于男性存在的社會角色,永遠擺脫不了婚姻和家庭,女性在以男性為主導的話語體系下失語和沉默。女性話語體系缺失,沉默使得大眾對女性形象的認識限制在父權話語體系中,從而形成長期的、普遍的、單一的刻板印象。這種大眾普遍持有的刻板印象形成了社會偏見,影響網絡媒介對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李普曼提出的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整個社會對女性形象先入為主的偏見早已長期存在,很難被改變。如《下一站是幸福》中的賀繁星因為年齡被同是三十二歲的男性這樣持“雙重標準”:“我是三十二歲你也是三十二歲,我以為你會比我著急,像您這個年紀應該算是大齡剩女了”;在公交車上被一個女中學生這樣嫌棄:“我姐也是這樣,三十多歲了還迷鹿晗呢”;而賀繁星這樣說:“一般男人找個小十歲的女人,所有人都只會譴責女人;女人找個小十歲的男人,大多數人也只會譴責女人。”這些雖是臺詞,但卻也句句誅心,都是社會現實。在現實中,女性會因為年紀被嫌棄,因為婚姻育子被說三道四,因為外貌衣著被投以惡意。實際上,女性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布滿荊棘。
在當今環境下,大眾消費主義泛濫,媒介傳播的內容必須迎合大眾喜好,滿足市場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傳播的消費主義文化不斷興盛,受到利益的驅動,網絡媒體趨于生產迎合大眾口味的作品,以便提高閱讀量,獲取流量。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說:“身體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據的并不是主體的自主目標,而是以一種娛樂及享樂主義效益的標準化原則、一種直接與一個生產及指導性消費的社會編碼規則及標準相聯系的工具約束?!睘榱藵M足男權社會中大眾對女性形象的期待,網絡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要么是受到身體或心理傷害的弱勢形象,要么是出軌他人、傷害他人的“壞女人”負面形象,要么就是外表靚麗的女“網紅”形象。這些女性形象更能吸引受眾的感官和注意力,滿足受眾的某種心理需求以及對女性的窺私欲,并且直接帶來瀏覽量、閱讀量等利益參數。因此,在大眾消費主義文化和媒體商業利益對受眾的共同影響下,女性形象被嚴重“污名化”或“符號化”,這扭曲了女性的真實面貌,掩蓋了其自身的多種美好特質。女性話語權也因此喪失,最后女性成為供大眾消費的“玩物”,真正值得關注的女性形象被大眾忽視。
韓國男性的厭女癥隨著經濟的低迷更為肆意。2018年,韓國現當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女性游行示威活動“姐姐來了”聲援當時遭受前男友“色情報復”“性暴力”并于2019年11月去世的當紅女星具荷拉。我們也可從《82年生的金智英》一書中窺見韓國男女不平等的嚴峻現狀。非營利組織韓國女性熱線秘書長Song Ran-hee表示,韓國大約每3天就有1名女性遭親密伴侶或前伴侶謀殺。她說:“我們沒有槍,但在家里更危險。在韓國,只有待在街上更安全。”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我們這種發展中國家,個人認為以上這種女性遭遇是具有普遍性的,女性始終處于不平等的地位。
女權就是平等,并不是要凌駕于男權之上。女性所希冀的只是擁有男性能擁有的地位、權利,不再有性別歧視。觀之當下,處于“被看”位置的女性追求同一種“美”,她追求“美”或許是取悅自己,或許是取悅他人,但“美”的標準又是誰來規定的?奈奧米·沃爾夫指出,一個社會或文化對美的認識和要求所體現的是男性的審美傾向以及男性主導的性別權力關系和性別結構,正是這樣的權力關系和權力結構決定了什么是美、如何為美、為誰而美。而真正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希望能真正做到自己為自己決定什么是美、如何為美、為誰而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媒體給人們帶來了更快、更新、更豐富的信息的同時,應努力扮演好其“把關人”的角色,發揮積極作用,承擔社會責任,在報道中更多維度地塑造女性形象,充分展示女性的真實面貌。女性自身也應該積極爭取話語權,正確表達自我,擺脫父權社會話語體系的束縛,努力破除社會及公眾的刻板印象,真正實現男女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