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指的是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合理、妥帖地進行表達,將自己學過的詞句等內容,根據語境的特定需要整合起來,加以規范運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提高語用能力。然而,在教學中我發現,若只是單純地講授怎樣使用語言,則學生缺乏直觀的感受,其接受能力不強,要讓學生提高語言習得的效率,還要組織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語用實踐活動。
語用活動是聽說讀寫思的綜合活動,要讓學生將聽讀作為輸入,將說寫作為輸出,將思考作為內核,展開自主交流的活動。為了體現語用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和多元性,我嘗試給學生搭建了聽說讀寫綜合應用的平臺,學生嘗試利用微信、QQ等平臺進行交流,讀到了好文章,嘗試推送給其他同學閱讀,利用此機會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或者嘗試就某些社會問題、精彩作品的片段展開交流和評論。這樣的平臺起到了多元融合的效果,能讓學生在綜合活動中提高語用能力。
在學習了必修一《相信未來》后,不少學生都對現代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我鼓勵學生先在網絡平臺上自主搜索現代詩展開閱讀,然后將自己喜歡的現代詩發送到微信上,和大家一起欣賞,并附上自己的推薦語。有學生推薦了聞一多的《死水》,并提出了自己的評價,認為:“這首詩寫得十分美,運用‘桃花’、‘綠酒’等詞語,但是展現的是現實的丑陋和內心的絕望。這是一首具有強烈反差的詩歌。”學生還在平臺上進行自主討論,談論對該作品的不同看法。有學生認為:“我不喜歡辭藻旖旎的詩。”但是也有學生提出:“詩歌就是要展現美,通過音節展現音樂美,通過詞匯展現繪畫美,通過整體結構展現建筑美。”學生還根據自己對現代詩的理解寫詩,上傳到平臺上,用來證明自己對詩歌的看法。
在這樣的平臺活動中,學生沒有感受到語用訓練是負擔,反而覺得語言交流是一種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我鼓勵學生從操練走向言說,在基于學生言說需求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學生會將語用活動轉化為表達內心情感和需求的必要途徑,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各種活動中,進而提高語用效果。
廣度語用不僅包括輸入性言語學習,也包括輸出性言語學習,我在教學中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在閱讀的階段,學生進行輸入性言語學習,通過閱讀了解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同時在深入思考中總結出各種問題。此后我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思考,并在個性化創作中嘗試回答這些問題,這樣就完成了輸出性言語學習的過程。
在學了必修二《荷塘月色》后,學生提出:“我讀了不少朱自清的作品,我發現他的作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寫得十分細膩,寫景寫情都很深入,而且給人情景交融的感覺。是不是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這樣的呢?”針對學生的問題,我組織學生開展讀寫結合的語文活動,學生先展開自主閱讀,搜素更多朱自清的作品展開閱讀,然后參考學習《荷塘月色》時使用的方法進行分析,并撰寫評論性文章。在創作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評論朱自清作品的特點。在個性化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展示了自己不同的個性,有的學生用嚴謹的文字展開論證,也有的學生寫得像散文般優美,每一個學生都體現了自己的個性。
基于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語用實踐活動的方式能讓學生的語言訓練找到明確的方向,同時也能讓學生的頭腦充分運動起來,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也就是說,這樣開展實踐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的思維獲得提升和發展。
從語用品質的深刻度來說,若要形成深度語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個性化、創意化的表現性語用。由于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學習個體,他們的語用能力存在差異性,所以,我在教學中設置了有一定梯度的語用活動,這樣能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得到發展,也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
在學習必修一《江南的冬景》后,我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嘗試寫一下自己心中的江南。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投入學習,我給學生設置了梯度不同的題目。第一步先展開文本評析的活動,學生嘗試評論一下課文,說說作者用什么方法展現江南的特點。第二步則展開片段仿寫的活動,學生摘取文章中的經典片段,然后模仿創作以江南的夏天、江南的春天等為主題的文字。第三步則是整篇文章的創作,我鼓勵學生嘗試寫出自己的個性。有學生在創作中圍繞江南建筑群展開創作,寫了留園在一年四季呈現出的不同狀態。這樣的寫作既從課文中吸取了有用的營養,又寫出了學生自己的個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嘗試扣緊語言文字,從某一處切入,然后組織學生展開遞進的語用訓練活動。這樣能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語用訓練方法,同時也突出了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言語創造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語用實踐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提高了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語用習慣,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