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作文首先在于日常的積累,譬如積累詞語句式以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背誦古詩文篇目以培養語感,閱讀優美篇章以提高眼界見識。其次要熟記評分標準,讓寫作變得更有方向,明確高分作文長什么樣。下面筆者就此談談高分作文的“形”“意”“態”。
1.“一分為三”筑篇章
所謂的形,也就是考場作文的第一感,要符合考場作文閱卷的大眾審美要求,如字跡工整、詳略得當、段落分明、結構清晰、內容充實、語言通順、流暢優美等??紙鲎魑氖紫纫龅揭浴靶巍比?,議論文最能迅速抓住眼球的是結構呈現一種“對稱美”,學會中間主體三段“一分為三”的方法。
所謂一分為三,即一個中心,三個角度、層次、方面縱向或橫向鋪開,這樣主體部分不僅形式對稱,而且內容充實,很容易就完成篇章的構筑。很多高分作文都呈現這個姿態。閱卷教師也很喜歡這樣的作文,一目了然。
如張永順的《柳樹四季》,該散文結尾段寫到,“柳樹柔性的外表下蘊含著‘堅硬’”,“它不僅奉獻綠,更展示出不屈的品格”,綠、柔美、不屈是柳樹的三個顯著的特征。這種“一分為三”現形現意寫物的方法,值得借鑒學習。
也許學生認為“一分為三”很有難度,想不到三個方面。要知道,金石可鏤,功在平時。平時就要養成“一分為三”思考問題的習慣,如分析原因想三個,點明意義想三個,揭示本質想三個,甚至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理,如現象、本質、意義、方法,原因、影響等,隨機擇三,便可以構筑篇章,要善用橫拓與縱伸的思維思考問題。
2.善從命題尋“要件”
很多作文題,構思就在命題材料和要求中。作文命題材料會給學生無限的寫作提示,只是學生缺少發現的眼睛,因此學生要善于從命題材料和要求中尋找寫作要素。如2018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00年農歷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2013年“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準扶貧”開始推動。2017年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要件分析。以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2000年、2018年、2035年”為抓手。①2000~2018年,這18年“我”由出生至成人,這18年中“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見證中國的成長。②2018~2035年,這18年,“你”是中國發展的見證者,“我”是中國發展的建設者。③2035年,18歲的一代已經成人,“你們”也將很快步入社會建設的行列,你們只需要延續前輩的足跡,走好“中國路”。
這個作文,抓住三個特殊時間節點,一分析就會有很多立意。寫作要件就在材料中,考生只需要根據自身的認識進行不同的利用、組接、補充和表達就可以寫出一篇有血有肉的考場作文??忌梢砸宰约旱囊暯亲鳛閷懽鞯牧⒆泓c,寫一封信,裝進時光瓶,等待2035年后18歲成人的一代人開啟。
第二步,擬列提綱。(1)回顧歷史(2000~2018),珍惜當下(2018~2035),展望未來(2035)。立意:①追夢永遠在路上;②圓夢是你我的責任;③傳好“中國夢”這一道接力棒。(2)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追夢和圓夢。立意:如何走好“中國路”,圓夢既是歷史的使命,也是時代的責任。(3)我(2000~2018),我和你(2018~3035),我和你(2035)。立意:同走“中國路”,共圓“中國夢”。
1.養成分析的習慣
意,即立意,高分作文的立意要有一定的高度,在符合題意的基礎上,要深刻,有創意。這就要求審題時有一定的見識和眼界,這種能力源于平時的多讀多思。如何能在命題材料中讀出比別人深刻的含意,方法是多寫審題分析。如2019年全國卷3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這段內容,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畢業前最后一節課,講臺上老師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p>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審題分析:針對漫畫作文,考生審題需要根據“漫畫”的特點進行,關注其形象性、抽象性和寓意性。(1)關注形象性。①一個情景——畢業前最后一節課。②一組人物——老師與學生。③一種關系——“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2)關注抽象性。畢業前最后一課,情景是特定的,是形象的;面對這樣的情景,考生聯想想象、所思所感,是抽象的。命題隱含一個寫作指令:考生感同身受這樣一個情境,有何感想,有何思考。(3)關注寓意性。漫畫蘊含著這樣的寓意:
①老師叮囑學生最后一節課要“再看看書”寓意著:學生只有通過鍥而不舍的學習,才能以完美的姿態去迎接高考,只有充分掌握知識,才能更好地改變人生,學習要鍥而不舍,一刻不能放松。
②教師最后一節課還要“再看看你們”寓意著:老師始終肩負著育人的責任,肩負著職業的操守,堅守職責,關懷備至,監督學生成才,一刻也不能放松。
③老師與學生,是一種教與學的關系,老師“樂教”,學生“好學”,教與學的共同價值焦點是“教有所成、學有所成”。
審題分析的寫法:平時多寫審題分析,在分析中尋找最佳的立意點,其實分析的過程也是構思的過程,構思思維清晰,更有利于找到構筑篇章的思維路徑。歸納一下審題分析的寫法:第一,分析材料、忠實原文、合力拓展。第二,尋找角度、提煉概括、自圓其說。第三,最佳角度、最佳立意、整體檢驗。過了這三道關,是很難寫偏題的?,F在很多學生寫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經不起事后的推敲。
2.養成“文以載道”的作文思維
作文的意還需要刻意去拔高,也就是升華主題,平時就要養成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個別到普遍的思維習慣,這樣的文章往往給人水到渠成、豁然開朗的感覺,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立意要高遠,給人大道至簡、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標題要醒目,開頭要漂亮,結尾一定要顯示文章的深度與厚度。很多經典的文章,都不缺一個精辟的結尾。
如莫懷戚《散步》的結尾:“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p>
可見,一個好的作品的境界,要有物、也有我,要有小我、也要有大我。如果能夠做到內外統一、物我相融,與自然同盛衰,與社會共休戚。這樣的文章就一定能成為永恒的經典,歷久彌新。
態,即姿態,即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所以,遣詞造句的能力將決定文章表達品質的高低。不同的表達形式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恰當、流暢、優美和嚴謹是好的語言的基本特征。下面介紹一些實現語言加分的技巧方法,并結合優美文段感受語言技巧運用的方法。
詞語選用:是口語還是書面語,是用成語還是引用古詩文等。
句式選用: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陳述句與感嘆句、反問句等。
修辭手法: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形象;比擬可以賦予人以物的特性、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排比可以使情感更充沛、闡述道理更深刻,等等。
語言特色:是生動形象還是質樸平易;另外,漢字聲調的平仄相間,疊詞、單音節詞的妙用都能以聲傳情,使語言具有聲韻美和情韻美,等等。
請欣賞梁實秋《哀楓樹》的一個片段:
西窗外,則有兩棵大樹駢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楓,根干相距約有十尺,枝葉則糾結交叉,相依相偎如為一體。兩棵樹都高約五丈,雖非參天古木,亦甚莊嚴壯觀。尤其是那株楓樹,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陽西下,幾縷陽光從樹葉隙處橫射出來,把斑斕的葉影篩到窗幕上面。
這段文字巧妙使用動詞,“橫射”“篩”賦予了陽光動感,“篩”極形象地寫出了樹影的婆娑斑斕;因為長短句、整散句的結合而使表達錯落、有情趣;同時,擬人修辭的使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兩棵樹的心心相印、互為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