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朱右、茅坤等人遴選和標舉唐宋八家散文之后,研究古文之人皆以八大家為宗。八大家散文不僅當之無愧地成為古文全盛時期的精華,在文風文體、文學思想等層面都極具濃烈的文學色彩,成為后世一切開筆作文的典范。
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以下簡稱《選讀》)是根據學情為高三學生設置的選修課程。選材豐富,篇章經典,為高中學生的散文寫作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切入口。對于高三學生來講,文言現象的梳理是學習文章的基礎,但絕不應該是全部內容。讀懂字里行間的深刻情感,掌握其說理的藝術,理解其語言與思想,這是更高階的學習追求,也是為學生打下一生的文學底子的需要。
依據八大家散文的文體類別,《選讀》包含論辯、雜說、雜記、游記、書序、贈序、奏議、書信、傳狀、祭文、碑志等共9個專題,一般選文3篇。根據現代散文分類習慣做了調整。全書選文32篇,多為各家代表作品。每個專題一般包括專題導言、散文文本、評語選粹、閱讀與探討四個部分。
教師以文言現象作為課堂講解的主要甚至全部內容。文言文自然要重視言,但只關注言,不關注文,會讓文章的文采氣韻、語言思想之精妙蕩然無存。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有意義學習就是獲得新意義。”教師要帶領學生發現新的思想價值與意義空間。《游褒禪山記》我們通常只關注“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的結論,這固然正確,但通常學生一眼便容易看出,無需教師細講。不妨細讀文本,重新聚焦生成。
仔細研究文本,我們根據王安石交代的游記過程發現了這幾類人:記游者、怠而欲出者、好游者、予、或,讓學生發現其行為的區別,并進行深度分析。這不僅啟發了學生思考創作的角度,更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引導其向縱深思考。
記游者: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
視其左右,來記者已少。
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好游者:
予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尚不能窮也。
怠而欲出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或:咎其欲出者。
予:擁火以入;與之(怠而欲出者)俱出;悔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
針對以上主體,學生有不同的情感取向。針對“怠而欲出者”的行為,結合當下社會現象,學生寫下這樣的段落:
這兩年,“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不絕于耳。我難以斷定背后發出聲音的是何人。若是心憂天下寒士、關心國之教育大計之人,那定是良知的不平而發出的悲嘆。若是居心叵測,邊高喊口號邊暗自以聰明自居,在思想里堵上寒門學子心墻之人,實在是極端的惡意。
家境出身的確會帶來差異,在人生路途上的記游之人,本來難以同時登絕頂、覽眾山。許多時候,我們到達生命的險境,只能相信“命運給了你一個比別人低一點的起點,是給你一個用一生的奮斗去創造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然而,那些擁有更多資源和人脈的人,時不時向這些行者扔出一個“不出,火且盡”的謊言,逼著我們和他們一起離開。可是,一旦離開,寒士們再也找不到還可以與之同臺競技的另一條路。力足以至,卻因別人一句話而不假思索退出,在己唯有悔。
這可以說是深思熟慮、一針見血地剝開不同發聲者的心理,并給叫囂者一個極巧妙的歸宿——“怠而欲出者”。至于為何發出“不出,火且盡”的聲音,或真或假,自有分辨。
八大家的散文中,不乏眾多給人以啟迪、膾炙人口的名句名篇。其價值不僅是背誦,更應讓學生有思想的生成。品評借鑒可以從佳句到篇章,循序漸進,至臻佳境。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針對《黃州快哉亭記》中的“憂樂觀”——“此大王之雄風,庶民安得共與?”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種風。而對于人生里的“狂風”,學生結合自身生活,思考如下:
人生里突如其來的風,無論多大的風,你我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一個人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人跟樹一樣,越是向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以韓愈《原毀》為例,學生通過學習其正反對比論證、在字里行間流露情感傾向的方法,做了以下《原爭》寫作嘗試:
古之君子,其所爭也不外乎事、理、道、行。辯之于事理,故不以己為圭臬,格于物以修其身。其爭也,不為己而為理也。與友辯之,其異者究其深而辯于其義,其同者或感于知遇,或與其共就于道。修其不足以益精其道。其于人也,雖爭面紅耳赤,或跌足者,或攘臂而語者,其雖有失于禮行,如其就道究理之本心,實可愛也。
今之君子則不然,求君子名,其爭也不過名利。爭于名,常斥人曰:“孰謂予之不聞乎!”求顯達于眾,或異其行為以矚目,或言于人曰:“是汝之過矣。”若不得對,益斥曰:“置我言于無物!”此雖有聞,不過惡僻之名,豈明善純良君子所求哉?爭于利,以己而責于人。尚非斗斛之祿,僅如蠅頭毛發比,然其爭也,若萬乘之公相;若不得,乃涕泣而下,手足相向。不顧藉名節至此,孰得孰失?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私與忌之謂也。私而不厭所得,而忌他人之求也。吾嘗聞之,有言:“是損予之利也。”又自疑其言之私也,故又言:“是亦損某君之利也。”是掩其私心乎?吾不能卜,蓋臆測耳。
這是學生針對學生之前常發生的爭論,提出的見解。葉文玲女士說:“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大凡物不平則鳴,學生習得一種文體新結構,如同獲得了一種新的武器,這種武器在自己有“不平”之感——不公平、不平凡、不平庸之感受時,可以迅速借助最恰當的文體來表情達意。
八大家散文中,還有《名二子說》《祭十二郎文》這類情感濃郁的將敘事抒情說理融為一體的文章,憑借古今永恒的情感母題,引起學生共鳴。譬如學生作品《祭舅奶奶文》
甚為韓退之悲戚落淚。忽而又想起逝世的舅奶奶。
她生前是一位優秀的教授,工作勤懇,榮譽等身。丈夫是退伍軍人,博學儒雅。我父親一輩的人,名字都是他們取的。二人育有一女,在優良的家庭氛圍里考入北大,后留美深造,哈佛畢業后回國。現在亦為某高校教授。女婿亦如此。
2013年,舅奶奶體檢被查出肺部陰影,沒有重視,次年被確認為肺癌。工作無法繼續,兒女在外忙碌,小外孫女還需要照顧,一時間,家的底色變了。
可是,她沒有消沉,自己騎車獨自前往醫院化療,查閱有關癌癥的中外書籍,與世上最難以治愈的病魔搏斗。
但是這位戰士,最終還是倒下了。所有親人泣不成聲……
那些用生命溫暖我們的人,他們用自己的一生,教給后代終生受益的處世之道,為人之道。
人類情感世界里的親、友、愛之所以持久動人,因為人人都面臨生而為人的喜悅與無奈。那些先離開的人用他們長長短短的一生,給后離開的人傳遞某種生命感覺: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生存,也在不斷地學習死亡。千古一體,亙古不變。
此外,謀篇布局、語言特色、藝術技巧等都是值得這篇文章探究的。譬如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是一篇言簡意豐、短小精悍的駁論文。先駁后立,破立結合,自然而然。學生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可以借鑒此種結構,讓文章緊密有致。
雖然文章的謀篇布局沒有固定體格,但結構是必須的;語言沒有優劣,但有表達力的語言是具有喚醒力量的。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普通高中課程包含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課程。《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是古代文學大家名篇的杰出代表,且每個人物都有其特色。其散文創作的思想性、藝術性,都為后世提供了范例。寫作價值探究自然是極為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
古代散文名家的作品往往以文載道,無論是說理藝術還是記事藝術,都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范本。而寫作價值的探究,能夠讓高中生學習古人觀察生活的角度、個性化語言的創設、豐沛情感的表達,就事論理的思辨,有更好的學習和體悟,獲得生命的感性經驗,獲得精準的理性認識。學生在寫作上有所思、有所得,能夠在生活里喚醒生命意識,用語文的方式來進行生命情感的突圍,或許正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終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