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現代文學家王統照先生的書文化情意述論*

2020-02-23 16:08:39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0年2期
關鍵詞:山東省圖書館

徐 雁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

作為現代文學家的王統照先生(1897—1957),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個有成就的文學報刊編輯家和杰出的山東省文藝、文化工作的領導人,他對于山東省有關圖書館及其地方文獻建設,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意。

歷任北京圖書館副館長兼中共北京圖書館黨委書記、文化部圖書館事業管理局局長的丁志剛先生(1919—1996)回憶說:“王統照先生作為一個著名的老文藝家、詩人、作家,當然善于致力文藝領導工作,尤長于指導各種文藝創作,對年輕的后起的文藝習作者和創作者很有幫助與啟迪。不僅如此,由于先生的知識淵博,興趣廣泛,他還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文化工作領導者。他對圖書、文物、博物、書畫藝術等項工作也都非常關心,饒有興趣,經常予以過問和支持。”[1]

本文通過回望其在中外古今讀物中刻苦求學、勤奮求知,進而走進文學、走上文壇的成長成才歷程,揭示其在青島市觀海二路私宅所藏寶貴書刊被侵華日寇劫掠的痛心史實,并彰顯其助力諸城家鄉相州王氏私立小學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藏書建設的珍貴往事,以供讀者之涉略與史家之采擷。

1 在中外古今書籍的閱讀中成人與成長

王統照先生字劍三,出生在山東省諸城縣相州鎮一個富裕人家,其家族堂號為“養德堂”。1989年冬,作為諸城同鄉及山東省立一中的學弟陶鈍(1901-1996),在《為文藝事業鞠躬盡瘁的人》一文中回憶說:“相州鎮是一個有一千多戶的大鎮,王氏是清代的名門望族,王統照家無論占有土地和財產,都是這個家族中的佼佼者。他家的住宅在未遭日寇、漢奸摧毀之前,是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記得1917年我第一次訪先生不遇,看到他客廳里陳列的菊花約有三百多盆。客廳兩室的古式書架上擺放著很多書籍,墻上掛著名人字畫。這就是先生童年生長的環境。”[2]

王統照的父親王秉慈先生能詩文,好篆刻、繪畫,又嗜愛蒔花植卉,可惜在其七歲時不幸早逝。遂由其通文墨的母親王李氏撫養長大。追本溯源,以果求因,王先生后來種種業績的取得,無不奠基于其幼童時期的家庭母教和家塾誦讀,以及少年時代在山東省立一中,及中國大學英國文學系求學期間的知識汲取和閱歷增廣。

1913年,在諸城縣高小畢業的王統照,考進了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該校“在貢院墻根街,大明湖的西邊,北墻外就是大明湖。東鄰山東圖書館,館的東門外是大明湖的鵲華橋碼頭,停著很多的畫舫。”[3]在中學期間,他讀書、寫作頗為勤奮。對于長其四歲的王統照,陶鈍回憶說:“我讀他的作品,他給我看過初學寫作的稿子,所以我景仰他”,“他在中學讀書時,就能寫出一些好文章,曾以能詩善文,成為山東省立一中的‘文章三杰’之一”,“先生負著‘五四‘時代的光輝,獻身于文藝事業垂四十年。這四十年間他博覽中外文學書籍,創作小說、詩歌和論文,翻譯外國文學名著”,可謂業績斐然。[4]

1918年,王先生赴北京,到中國大學英國文學系繼續深造的。1919年5月4日,風云際會,他與同學們一起參與了北京發生的反帝愛國運動,參加了在天安門的示威集會,以及“火燒趙家樓”的行動。次年11月,在北京締結了一個純文藝的社團——“文學研究會”。王先生列名為第8號會員,編入文學研究會讀書會的“小說組”和“詩歌組”。從此他就一直走在了“五四新文學運動”隊伍的前列。曾用“劍先”“息廬”“容廬”等十余個筆名,在有關報章雜志上發表各體文章。

在《小說月報》和《新青年》雜志的影響下,王統照先生逐漸走上了寫作投稿的文學之路。“從這時起,我自己的思路似乎明白了許多。不久,到北京讀書,便把舊日的玩意丟掉了。學著讀新書,作新文字,把從前認為有至高價值的舊文藝,與舊書堆中的思想都看得很輕……”[5]

1926年7月,王先生辭去中國大學教職,回返家鄉,專心侍奉重病中的母親。次年3月,其母不幸過世。在此前后時段,他創作甚少,直至1927年從家鄉遷居到青島之后的秋間,才又陸續寫作了《買火柴之一日》《沉船》及《讀“易”》等一系列作品。

2 收藏在青島觀海二路舊居中的書刊聚散

1927年春,王先生在家鄉辦理完畢其母喪事之后,定居于青島市觀海二路四十九號自建的宅子中,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望海樓“,書房前的一座小平臺,則為“望海臺“。并開始在青島鐵路中學、青島市立中學(今青島一中之前身)執教。

臧克家先生回憶道:“觀海路,地勢聳然,居高臨下,俯觀大海,水天一色。那時,他在市立中學教書,后來又在國立青島大學兼過課。他在觀海二路寓所的兩間小會客室里,接待過聞一多、老舍、洪深……諸位先生,我和吳伯簫同志更是他的座上熟客”,其“為人熱情、敦厚、謙遜、誠摯。他的思想并不激烈,但能與時俱進,待人接物有點謹慎,但富有詩人氣質。他對中國古典文藝,對外國文學,修養很深。他愛好美術,寫一筆好字,為儕輩所贊許”,“我在青島大學讀書期間,不時到他的觀海二路寓所去。大鐵門西向,院子很小,一進大門,右手一座小平房,兩個通間,這就是會客室。室內陳設簡單,只有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和一匣《全唐詩》……有時談得近乎進餐的時分了,便留我吃家鄉風味的便飯:煎餅,小豆腐,極簡單,但極可口。”[6]

據王先生第三子立誠回憶:“那是一座樹木蔥蘢、花影扶疏的幽靜院落……房子是比較簡陋的,不過十幾間平房,雨大時,山水滲漏下來,石墻也曾倒塌過”,“全家的中心是父親的書房。開窗面海,帆檣歷歷如畫,這是他寫作和會客的地方,他有時在文章中題書房為‘望海樓’。一些老朋友,如聞一多、老舍、洪深、臧克家、吳伯簫、杜宇、孟超、王亞平等等,都是座上常客……書房并不太大,書櫥也不多,都已經塞得滿滿得,以至有的書只好堆在椅子上,或地板上的木箱里”;“日軍登陸后,曾授意族人捎信叫父親回去為日偽做事,被他斷然拒絕。日寇惱羞成怒,采取決然的行動,沒收全家財產,尤其是他的書籍和在國內搜集的古書碑版。有的流落在書肆、攤販手中,有幾位族人和朋友看到書上有他的題名,還好意設法收購回來一點,但這已是九牛一毛了。這些珍藏書籍的丟失,使父親痛楚萬分。及至抗戰勝利后我們回到舊居時,看到連地板都已被撬開,家徒四壁,一無所有了。”[7]

王先生外甥丁永志則回憶說,這批多年收集并珍藏的數千冊書籍是被日寇作為廢紙拍賣掉的,“其中包括舅舅從國外帶回來的一些外國原版名著和收藏的中國古代名著珍本”,以及多年來從事寫作積累著的手稿。據說王先生當年聞訊后無比憤怒,并對作者的母親說:“我的許多珍寶喪失了,半生心血,付之東流,這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啊!”[8]王亞平也曾回憶說,1949年7月,在北京參加第一次文代會期間與王先生重逢時,言談之間,他還在為失去了半生心血所收集的珍貴書籍而感痛惜。[9]

這宗文化品的損失,從劉增人先生所著《王統照傳》中略可知曉:“書房里懸掛著書畫,有繪著深山古寺和衲衣老僧的日本古畫,有鄧石如寫的行書條幅,瀟灑飄逸,頗具品位。幾個高大的書櫥里,堆滿了各種洋裝的、線裝的書籍。矮一點的櫥子里,則是他的日記、手稿圖片、拓片等文人的‘細軟’。一張樸素的寫字桌,背后是一張碩大的楸木的長桌,上面鋪有栽絨的桌毯,仍是相州故家的風格……另外的房間里,便多是從相州故居帶來的線裝古籍,與歷年搜集的《聊齋》《易經》等的各種版本。”[10]

3 助力相州王氏私立小學、山東大學及山東省圖書館藏書建設

1934年3月王先生從上海啟程,赴歐洲自費考察。在倫敦期間,他常到大不列顛博物館查閱資料,研究英國古典詩歌,還考察了英國實業教育等。此行的收獲,除當時所寫日記及詩文外,后來在開明書店結集出版了一部《歐游散記》。從如今所知的文字和口碑資料中,可以見出王先生對于山東家鄉的文獻事業,一直滿懷著關心的情意,并有實際的行動支持。

3.1 情系鄉梓,購書建成相州小學圖書館

1935年初,王先生旅歐回國后,在春末返回家鄉,并于次日給相州小學三百余名師生在操場上做了一次報告,除了介紹旅歐所見有關各國的文教見聞、風俗習慣、家庭風尚等,重點勉勵學生們要勤奮努力,讀書成才。隨后他還應時任校長王石佛先生的請求,在青島及時采購、捐贈了《西游記》《水滸》及小學生《萬有文庫》等中外讀物五千余冊,一舉促成校方利用相州玉皇閣的空間,建立了校圖書館。據回憶,“圖書館建立之后,這玉皇閣便成了學生們尋求知識的樂園。每逢課余活動時間,各班級負責辦理借閱圖書的學生,以班為單位到圖書館去借書,然后再將所借之書分送給學生們。學生們讀著這些難得的圖書,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令人憤慨的是,玉皇閣在1938年日寇對相州的一次飛機轟炸中被炸毀了。[11]

此行回鄉,王先生在家中逗留半個月。其間他見到該校學生搜集整理的一批民間故事,便指導他的侄子王志堅加以整理,最后由他選定28篇帶往上海。在趙景深、陳伯吹先生的支持下,編為《山東民間故事》一書,在1936年12月8日寫了序,次年3月,由上海兒童書局出版。在序言中,王先生寫道:“我的侄子走后,我在三十年前童年讀書時的書房紙窗下,將薄薄的小本子看了十多篇,向著窗外呆想。這些故事在三十年前我就聽過不少……那天彷佛把我又牽回童年!”

3.2 牽線搭橋,助成山東大學圖書館購獲大宗珍貴方志

如今,在山大校園里立有王統照先生的紀念塑像。原來1945年夏,王先生被復校青島的山東大學聘任為中文系教授。同時還為《民言報》主編了文學周刊《潮音》。

1947年的櫻花盛開時節,朱朗重訪了居家于青島觀海二路家宅中的山大教授王統照先生,這篇訪問記隨后發表在當年6月5日天津《益世報》的“語林”上。朱朗回憶十年前第一次去其家訪談的印象說:“那是依著山建筑很緊湊的洋式平房,一進門便是他的書齋。十年前,他坐在一只藤制的圈椅里,寫他的著作,四壁架子上滿放了手頭用書,書桌上的煙碟中永有冒著青白煙縷的煙蒂,桌上有只花瓶,時常插著各式花朵。他為了不使人打擾,又在大門傍建了兩間屋子,專作會客室……”,“王先生今年已五十歲了,但他依然是青年一樣的熱誠,每天有不少學生造府求教,他都一一指示給他們,所以每日總是忙碌的,寫作多在夜間,身體也不甚健康。” 在訪談中,他還獲知了如下一段史實,當年匆促之間攜家人離開青島時,他帶了一部分書籍到上海,得以完好存世。[12]那么,這部分當年優選在行篋之中帶去上海的珍貴書籍,想來就是十年后王先生在濟南臨終前交代家屬要捐獻給山東省圖書館的那一批了。

有關王先生在山大的教書育人故事,他的學生們回憶說:“那時誰也沒有見過先生,但是對于先生的名字卻早已知道了,有的還讀過先生的某些作品,有的直接接觸過先生主編的著名的《文學》月刊。盡管我們當時對先生的了解實在有限,然而內心的仰慕和憧憬卻是難以形容的“,”那時先生住在離學校不太遠的觀海二路,每天身著一件灰布長袍,外套一件皮領大衣,冒著刺骨的寒風步行到校,悄然出現在講臺上……那嚴謹認真的講授,平易近人的作風,一開始便在同學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3]

除了熱心于課上課下的教書育人外,在山大任教期間,王先生還促成了一件大有功德之事。據孫昌熙在《回憶王統照先生在山東大學》一文中說,“這期間,他做了一件對山大極為有益的事:抗戰初期,學校遷往內地,合并到中央大學去,名為‘合并’,實為撤銷,所有的人和物全歸了中大,當然收藏的大量圖書也不例外。復校時學校成了空架子,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因為我在西南聯大管理過圖書,所以復校后要我當圖書館主任。所謂‘圖書館主任’,不過守著幾間空書庫而已。當我正在為沒有圖書而發愁的時候,一天,統照先生向我提供了一個可貴的信息:他說他在青島的一個葉姓朋友家,收藏了三百多種以山東省為主,兼及其他各省的地方志線裝本書籍,因為戰亂緣故,想處理掉。他建議校圖書館把這批書買下來”,并說:“這些地方志史料價值很高,是將來寫史志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由于連年戰亂,不少地方志已丟失損壞,有一些書已經成了孤本、善本,是無價寶啊!”

于是,孫主任馬上將這一信息報告給了校長趙太侔,很快得到撥款,得以全部收買到校。據說當時整整轉運了一汽車,成為山大復校后首批購置的大宗古書,如今珍藏在山大圖書館特藏部。“統照先生這一行動為重建復校的山大圖書館奠定了一個好基礎,而且還搶救了珍貴文物,使山大圖書館成了全國有名的以收藏古代志書為特色的圖書館。”[14]

3.3 重“文“尊”獻,珍貴藏書捐贈山東省圖書館

“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佾》,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是:“文,典籍也;獻,賢也”。即“文”指歷史文化典籍,而“獻”則指有知識、閱歷和學問的先賢。而王統照先生正是一位重“文”尊“獻”,富有人文情意的專家型領導人。

1947年6月,在“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山東大學學潮中,王先生因在集會上公開表態給予支持,隨后山大校方迫于政府壓力,不得不予以解聘。1949年7月,他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中央組織并主持召開的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作家協會理事。回返青島后,再次就任山東大學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次年3月,他被任命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及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乃辭去教職,赴濟南就任。1951年4月23日,山東省首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當選為山東省文聯主席。

1954年,調任北京圖書館任副館長的丁志剛先生在《憶王統照先生》一文中,重點介紹了王先生關心和支持圖書館事業的事跡道:“王先生在中年時曾去歐洲各國游歷,在倫敦逗留期間,曾常去大英博物館查閱圖書資料。那時他已深知圖書館對作學問和著書立說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王先生又擅長作舊體詩和書法。他常以詩作親自書寫后贈送友好,以詩交友,以字會友。在他的詩集中,不乏他對一些著名于山東乃至全國的古籍版本家、金石專家以及目錄學、校勘學和文獻學專家們的贈詩或題詞(如對王獻唐先生、路大荒先生等),可見他很重視關于圖書文獻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學術工作,因而也很器重這些方面的人才和專家。關于先生對圖書館事業的重視和關心,還有兩件頗為感人的事跡:一是當他1957年進京開會,自知病重,還念念不忘囑托臧克家先生為他代籌一千元人民幣,為山東圖書館購置圖書。二是逝世前叮囑家人將貴重藏書約一千冊捐贈給山東省圖書館。我作為一個書生,成長于山東而長期從事于圖書館工作,對先生這種關心家鄉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尚行為深感于懷,永志不忘”。[15]

頃檢《王統照文集》中,有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所寫古體格律詩兩首,見證了王統照先生與王獻唐先生之間的友情。一是五言律詩“題榮寶齋木刻《農品圖》贈王獻唐先生”,云:“包谷披長纓,花生如伏鼠。紫茄何鮮腴,蕃柿亦紅熟。堆盤好顏色,何況充腸腹。多謝農民勞,辛勤在田圃!畫師盡物象,鐫印巧摹補。藝事與資生,兩兩常相輔。”二是七言律詩“書王獻唐先生之宋拓帖后”,云:“鳳翥龍翔溯晉賢,每從莊穆見清妍。不須字畫求明證,展卷已知象萬千。歷劫欣還合浦珠,寒窗祛病得清娛。豈惟真識蘭亭面,在握金丹可換軀。”

石可先生回憶說,王統照先生從青島到濟南后,先后擔任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及山東省文聯主席,他與時任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王獻唐先生交往密切。作為同齡人,“雖然他們學術專業不同,由于學養的層次,他們交往甚篤,相互十分尊重,并時又詩詞酬唱。當他知道我是獻唐先生的學生,知道我學過圖書館學,并在歷史圖書館工作多年時,煞是認真地對我說:‘獻唐是當今博學之士,你能從學于他是十分難得的呀!“又說:”圖書館是一所大學,不少學者是受益于圖書館。這可是一段難得的經歷呀!”[16]

據嚴蔚青先生(1911—1997)回憶,1952年7月,在山東省文化局局長、山東省文聯秘書長陶鈍的領導下,成立了“蒲松齡研究小組”,除在濟南本地調查、收集有關蒲氏著作及研究資料外,還于1953年春節后,委派他赴京到各大圖書館去查訪有關圖書、資料。他還同時接受了王先生委托的訪查山東丁氏藏書1944年寄存在輔仁大學圖書館的后續情況。

他寫道,3月3日上午,找到北京師范大學,由“賈秘書陪同到北院圖書館(即原輔仁大學圖書館),見館長張云波教授及中文系編目部朱乃鑫同志,并查閱原輔大藏書……繼又詢及王統照局長在濟所談山東丁氏藏書。張、朱二同志均不清楚,因又介紹原輔大圖書館老職工趙進修同志來談。據稱丁氏書并非捐贈,乃是一九四四年存放在此,并訂有合同:輔大不收寄存費用;輔大師生使用,也不給任何代價,以三年為期。期滿后又續訂合同一年。一九四九年四月,由其家屬提奏。當時系用‘革大’(今稱‘中國人民大學’——引用者注)汽車拉走,或許捐入‘革大’。計存書六十余種,約四百余冊,大部分是地方志,有無蒲氏著作不詳。因苑峰、恭三曾談及丁氏與前燕大教授趙貞信先生最熟,趙先生現在北師大工作,對丁氏遺書或知下落。因請朱君打聽趙貞信先生住址。經史學系告知地址后,午后往訪。據說,關于提書事不詳,可問丁母,或有下落。又謂:丁母前談有山東鄉賢書畫手跡《山木集》冊頁一種,或有蒲氏手跡在內。”

然后,4日下午,“赴東四九條人民大學探詢丁氏遺書,亦無結果。”5日上午,“赴白廟胡同訪丁老太太,詢以藏書事,只知書在北京,歸公家報關,不知在何處。因將王統照局長濟寓地址留下,希將來能通信見告。”[17]

雖然此行未能有所收獲,但已可知王先生對鄉前輩遺藏線裝書的關注和關心。

臧克家先生曾回憶到王先生令其非常感懷的一幕:那是1957年6月,王統照先生抱病參加了在懷仁堂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那天剛剛聽完周恩來總理的工作報告,他就因心臟病發作突然暈倒在了會場上,隨即被馮沅君等代表攙扶著送出,直接入北京醫院治療。“我到醫院去看他,他躺在病床上,上氣不接下氣,說一句,停幾次。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要我給他弄一千塊錢。我聽了有點驚異,他看出了這情況,解釋說:‘我要替……’,咯咯咯咯,‘山……山東……圖……圖書……館買……’,咯咯咯咯……。當我吃力地聽懂了他的意思,感動的淚水在眼眶里轉,強忍著不讓它流出來,怕他看見。”

1957年11月29日晨5時,王統照先生不幸病逝于濟南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遵其遺愿,其家所藏全部貴重藏書約一千冊,其中有線裝本的《全唐詩》《聊齋志異》,精裝本的外國文學、美術作品集,以及珍罕的《小說月報》1921年“革新版“和《新青年》雜志等,“獻贈山東省圖書館”。[18]

4 結語

自王統照先生在20歲那年,正式發表用白話文寫作的短篇小說處女作《紀念》開始,終其一個甲子的人生,共向社會奉獻出多達360萬余字的文字作品。除了小說、詩歌、散文、文藝隨筆、游記等文體,還有漢譯問世的英文作品,它們中的絕大部分被當年的報、刊直接發表,或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于世,在第一時間成為了當時讀者的精神食糧,至于為各級各類圖書館所購藏的其詩集、小說集、散文集及文集、全集等,有二十余種之多,則一直公益性地供給著社會讀者的借閱,其所發生的社會文教效益和精神文明能率,是難以估量的。

遺憾的是,今天的人們對王先生的認知是不夠的。曾任山東省文化廳廳長及第五屆文聯主席的肖洪先生表示:“我們山東文藝界和有關方面,對于先生的生平,對于先生的著作和建樹,以及先生的學識和為人,應該有更多的研究和介紹。而由于我們在這方面工作做得還不夠,特別是‘文革’中對‘五四’和三十年代以來革命文藝傳統的否定,以致使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影響和地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公允的評價……”[19]。上海知名作家許杰教授(1901—1993)認為,因王先生去世較早,“這些年來,他的事跡漸漸不為人所知,他的成就和貢獻也漸漸被人們遺忘了。作為一個老一代的文學工作者,我覺得這是不公正的。吃水不忘打井人。一切新老文學工作者,都應該牢牢地記住并且永遠紀念這位為中國現代文學做出開拓性貢獻的老作家王統照先生。”[20]

其實,值得“牢牢地記住并且永遠紀念”的,還不僅僅是王先生對中國新文學的“開拓性貢獻“,還應該包括其對山東文藝創作界及其他文化領域中的種種奉獻。而本文所敘述到的若干內容,至少可供有關圖書館館志、館史編撰者所采錄征引,似也可作為《二十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陳燮君、盛巽昌主編,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一書的補遺篇章為讀者所參閱。

猜你喜歡
山東省圖書館
山東省交通運輸研究會正式成立
RCEP對山東省高質量對外開放的影響
山東省德州市雜技團《蹬傘》
雜技與魔術(2022年1期)2022-03-16 10:22:48
眷 戀
——山東省濟寧市老年大學之歌
圖書館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12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新生代(2018年23期)2018-11-13 22:41:10
時間重疊的圖書館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40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山東省即墨市
飛躍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性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亚洲人人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91啪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色AV色 综合网站| 91精品专区|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1国语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色婷婷综合在线|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欧美精品在线看|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成人夜夜嗨|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www.日韩三级|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高h视频在线| 1级黄色毛片| 欧美成一级|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91人妻在线视频|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天天色天天综合|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网久久综合|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