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青
(江蘇省濱海縣明達中學 224000)
在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各種教學活動的開展作為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由很多要素構成,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要求,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就課程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做有針對性的創設.課堂上教師應當多設計問題情境來鍛煉學生的思維,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同時,教師還要設計各種開放有趣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可以展開自由探究,加深他們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認識.隨著這類訓練的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得到很好的強化,也會感受到問題探究的趣味性,能夠更好的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自身的綜合學科素養會得到很好的構建.
想要讓學生具備更好的問題探究能力,這首先需要學生對于各類理論基礎有良好的吸收掌握.只有夯實了理論根基,學生在分析解答實際問題時才會有良好的知識作為依托.進入高中階段后物理課程的學習難度在逐漸加強,這是因為需要學生吸收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隨著學習的不斷推進,學生很容易將一些相關聯或者具備相似性的概念產生混淆,這一方面說明學生的概念還不夠清晰,對于基礎內容掌握不夠牢固;另一方面,這也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上的一些問題.教師想要真實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就要多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給予針對性的學習引導.尤其是對于那些學生容易產生混淆的概念或者知識原理,教師一定要通過合適的講解方法幫學生將這些內容加以梳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認知.這樣理論根基才會更加牢固,這是學生展開更為復雜的問題的思考探究的依托,也是物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落實的教學部分.
比如在教學《相互作用——力》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應當更加形象地講解“相互作用”的物理概念,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內容.這一節內容中包含了許多知識點,主要有“重力”、“彈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以及“力的分解”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從各個方面來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相互作用”的概念性知識.為了讓學生對于各種不同形式的作用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在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后給予學生思維上的梳理和引導.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構建知識框架與網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一章節中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力做梳理和總結,概括每種力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建立更加深刻的學習印象.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回顧這部分內容時提出一些相應的思考問題,以此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結合學生知識結構和體系中的漏洞進行相應的指導.這樣才會讓學生的理論根基更為夯實,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這些知識原理,這會為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提供很好的依托.
在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中,實驗是很重要的教學構成,這也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識探究空間,可以讓學生基于實踐活動來驗證相應的知識原理,這對于學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形成會很有幫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各種有代表性的實驗素材,在組織學生展開實驗活動的過程中給大家提供充裕的探究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操作完成實驗過程,并且能夠獨立得出相應的實驗結果.教師還可以以實驗為依托設計一些開放化的思考問題,這可以對于實驗教學起到鞏固與強化的效果,并且能夠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科能力上的進步與提升,可以讓學生的探究能力更強,并且能夠讓學生對于實驗中包含的知識原理有充分的理解與吸收.
比如,在學生完成“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后,教師可以提出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問題:“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兩個物體a、b,a的質量為1千克,b的質量為2千克,將它們用細線連起來,細線的質量可以忽略不計,a和b受到向左的拉力是10N,向右的拉力是40N,那么a和b受到的拉力是多少?”這個問題涉及的場景和學生接觸到的實驗基本一致,學生可以根據參與過的實驗流程來逐漸建立問題探究的思路.學生在試圖分析解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在頭腦中回顧實驗步驟,也要結合與加速度相關的知識原理.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可以很好的鍛煉學生的多元學科能力,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實驗中涉及的理論知識,并且能夠很好的應用這些知識解答實際問題.
學生問題探究能力的體現形式十分多樣,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問題的分析探究中能夠形成清晰的思維,掌握正確的問題解析路徑.很多學生都不具備這一學科能力,尤其是在遇到復雜問題后不知道如何切入,無法形成合理的解題思路,最后思維十分混亂,問題也難以得到有效解答.教師要意識到學生身上存在的這些問題,并且在平時的教學訓練中給予學生更多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典型例題的分析總結來訓練學生的思維素養,讓學生領會如何構建良好的思路來層層深入的探究問題.這樣的教學訓練過程會幫助學生更加高效的解答問題,同時,學生也能夠在過程中歸納總結一些實用的問題探究的方法和技巧.這些都是對于學生來說很有價值的學習收獲,會幫助學生在今后處理類似問題時有更好的綜合表現.
比如,學習完《力的合成和分解》這部分內容后,教師是可以引入一些有一定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解答.比如:把一個質量為G的球放在斜面和豎直擋板的中間,斜面的傾斜角是β,那么斜面和豎直擋板分別對這個球產生了多大的力呢?在給學生就這個問題做分析解讀時教師要關注于學生良好解題思維的構建,要讓學生認識到掌握正確的問題探究步驟的重要性.結合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首先給大家繪制相應的草圖,把球體受到的各種力都表示出來,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來分解這個球體受到的重力,與斜面垂直方向的重力分力是G1,水平方向的重力分力是G2,豎直擋板的彈力是F=G2=Gtanβ,豎直擋板的支持力是N=G1=G/cosβ.明確了這個球體的整體受力情況后,這個問題也就變得清晰很多,解答起來也會十分順暢.在處理這類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探究步驟極為重要.這是學生可以始終保持清晰的解題思維,能夠正確解答問題的重要基礎.
隨著知識教學的不斷推進,學生會遇到各種類型的問題.對于那些有一定思維量的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訓練中可以多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范例,通過就問題的分析解答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且讓學生在過程中就解題思路做歸納總結.這樣的訓練過程可以帶給學生很好的學習引導,能夠讓學生思維更加靈活開放,并且找到合適的解題切入口.隨著這類問題解析經驗的不斷積累,學生的探究能力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家也能夠在各類問題的解答中體驗到更多樂趣.
比如在講解《牛頓第二定律》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以速度v飛行的一顆子彈,前后穿透了材料相同的兩塊平行金屬板.假設該子彈穿透這兩塊平行金屬板的速度分別是0.7v和0.5v.那么這兩塊平行金屬板的厚度比是多少?在解決這道題目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于問題的考察要點有明確判斷,讓學生首先找到問題解析需要用到的知識點.這需要學生仔細審題,并且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經過一番討論后學生得出,可以運用牛頓第二定律以及其他的方法來解決.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各種自己想到的方法都列舉出來,然后再來組織大家將這些方法進行比照,看看哪種解題思維效率更高,解答起來更加輕松.這樣的訓練過程會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析方法,這能夠避免學生思維的局限性,讓學生在處理問題時更加靈活,這對于學生問題探究能力的鍛煉提升會很有幫助.
總之,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牢固學生的理論根基,利用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科能力,掌握正確的問題探究步驟,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