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玲,王曉梅,于海江
(運城學院 外語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在世界進入全球化進程的今天,各國都十分重視本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國正以文化大國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和“一帶一路”倡議[1]1-2,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戰略國策,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擴大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搞好中國文化外譯是一條有效的實現途徑。因此,如何對外傳播中國優秀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許多學者的關注焦點。河東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也亟需“走出去”積極地對外傳播。了解河東文化及其外譯現狀,研究優秀河東文化外譯翻譯策略及方法,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中國文化精髓的傳播。
在著重探討河東文化外譯翻譯策略之前,首先就河東文化的精髓內涵及其傳播現狀進行簡要的概述與分析。
1. 河東文化概述
運城位于晉南盆地,地處秦、晉、豫三省交匯處的黃河金三角流域,因位于黃河以東,史稱“河東”[2]85-93。古代帝王堯、舜、禹的活動區域及建都均在河東地區,故而沉淀了極其豐富而深厚的古文化層。運城地區歷史悠久,文物景點星羅棋布,文化底蘊深厚,因而運城文化又稱“河東文化”。河東地區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搖籃,河東文化內涵豐富:鹽文化、關公文化、后土文化、家族文化、根祖文化……河東文化在華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占據不可或缺的地位。黃帝于涿鹿之野戰蚩尤當屬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部落戰爭,其結果不僅使黃帝穩固地控制了河東鹽池,而且使黃帝與炎帝的部落得以融合,成為了華夏民族的始祖。此后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靠近河東鹽池建都。在物質匱乏、商品經濟極其落后的遠古時期,河東鹽池為早期的人類提供了生存的可能,最終形成了以鹽為中心的獨特歷史文化。
古河東位于中華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從春秋到秦漢,出現了表演歌舞、雜技、木偶戲等;隋唐、五代有了表演形式的參軍戲,隨之逐漸形成了戲曲。雜劇從宋代開始至元代達到高峰,代表作有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竇娥冤》。河東的鑼鼓雜劇更是盛極一時并延續至今。明初萌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的蒲劇,不僅是河東文化史上一直占領主導地位的戲劇劇種,而且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河東因戲劇劇種繁多,歷史悠久而被譽為“戲曲之鄉”。它是勞動人民智慧與藝術的結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千古絕唱。在廣袤富饒的中華大地上,關公的故事家喻戶曉。關公信仰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關公文化的核心精神“忠”“義”“仁”“勇”在新時代背景下,代表著對國以忠、待人以仁、以義取利、以勇精進的錚錚鐵骨和民族氣節。關公精神是中華民族“走出去”、彰顯中華文明特征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號。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曾說:“如果你不了解關公文化,在國外和我們華人幾乎沒有共同語言。”古老的河東大地涌現出司馬遷、司馬光、關云長、薛仁貴等諸多名人賢士。聞喜裴柏村的裴氏家風文化,普救寺里的西廂愛情千古絕唱,鸛雀樓上“欲窮千里目”的千古長歌……這就是華夏之根,文明之源的“河東文化”。
2. 河東文化的外譯傳播現狀
一個地域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在于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有效的傳播途徑和強大的傳播能力也至關重要。近年來,為了擴大河東文化的對外傳播,當地政府和民間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文化資源對外傳播的力度和強度,例如:2005年成立的藍馬河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歌舞、戲劇、曲藝雜技等文化傳播。2018年成立的天澤河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要營銷策劃文化及旅游產品的設計、研發以及互聯網信息服務等。關公故里每年舉行紀念關帝誕辰周年慶典活動以此擴大關公文化的對外傳播。2020年又成立了關公文化研究院,此外,電視臺也拍攝了一些優秀電視節目,通過媒體進行精神文化產品輸出。
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不斷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河東文化在對外傳播中仍存在諸多問題。譬如傳播意識還相對滯后,傳播形式比較單一,對外翻譯還拘泥于字面意義,還沒能完全生動有趣地傳輸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蘊,僅局限于簡單的宣傳,沒有深度探究原文化所蘊含的主要信息,因而難以達到預期對外傳播的效果。河東文化對外傳播的力度和投入還遠遠不夠。運城地處山西南部,民風相對保守,文化資源對外傳播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外傳播策略仍需深入探究。目前最大的專門研究河東文化的科研機構——河東文化研究中心,涉獵多種學科及學術領域。但從實證調研來看,有關河東文化研究多以漢語為主,外譯資料屈指可數。極少的譯作,使如此豐厚的河東文化很難造成國際影響。
因此,在宣傳理念上還需不斷創新,架起文化傳播橋梁的譯者的作用不可或缺,翻譯策略與方法的選擇,不僅是成功外譯的前提,更是弘揚中華文化精髓和進行國際友好文化交流的關鍵。
河東地區歷代人才輩出、歷史典故眾多,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自上古時期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等歷史傳說,再到周代桐葉封弟、春秋時期假虞滅虢的歷史典故,皆發生在河東地區,值得一提的還有三國時期生于河東地區的名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毒”等成語故事。成語及其歷史典故是一個國家長久以來所形成的語言精華,在當今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這些歷史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精華更要積極地對外傳播。
歸化和異化是文化外譯翻譯中常用的兩種翻譯策略,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當根據具體問題恰當地運用這兩種策略,以達到有效對外傳播的目的。
1. 異化策略(foreignization)
為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翻譯中盡可能保留河東文化的語言和文化特質,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了解河東文化特色,這是采用異化策略的優勢。異化策略的缺陷表現在譯文的可讀性上,譯文可能會生硬,不夠地道自然,并因此影響文化內涵在目的語接收者中的接受和傳播。[3]84河東文化成語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翻譯時能通過異化傳遞說明原文化信息就盡量采用直譯法。
例1:“刮骨療毒”譯為scrape the poison from the bone一目了然,典故出自《三國志》:“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4]1-6刮骨療毒就是刮除深入骨頭的毒液,達到治療的目的。后也比喻具有非凡的意志和毅力。
例如:你能體會到關羽“刮骨療毒”需要多大的勇氣嗎?
Can you realized how much courage did Guan Yu need to scrape the poison from the bone?
在翻譯過程中想把原文承載的信息全部表述出來幾乎不可能。一說“刮骨療毒”,熟悉原文化的讀者就會聯想到《三國演義》中神醫華佗為英雄關羽療傷,但如果在譯文里出現Guan Yu和Hua Tuo,對于不了解原文化的讀者就會一頭霧水感到茫然。直譯就簡潔明了表達了漢語成語典故的原語義,對關公的堅強毅力表達了敬意。
例2:“天子無戲言(桐葉封弟)”譯為The Emperor’s words are to be taken seriously.指帝王說話算數。語出自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重言》:“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5]87-91
例如: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
The Emperor’s words are to be taken seriously,as soon as you say it,the historian will write it down.
英語中沒有直接對應的成語,用這個典故向目的語讀者表達古代皇帝的話語權威也是一種文化傳播與交流。在這種情況下,直譯是可取的,既簡潔明了,又能保留河東文化成語典故的原汁原味,盡可能地保留和傳揚了河東文化成語典故的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譯可以基本表述某些成語典故的涵義,但仍可能影響目的語讀者對原文化的深層理解。有些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色彩,譯后并沒有文化沖突,但卻會造成語義錯誤,使讀者無法理解這些成語典故的真正內涵。當源語的表達不能充分傳達意義時,可采用譯注法(annotations),即在直譯后加上注釋,并指出其蘊含意義,這樣既可以保留原語文化色彩,也便于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
例3:“女媧補天”可譯為Nuwa mends the sky
Note:Nuwa is a goddess in remote antiquity.
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覽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6]18-21
這則著名的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先民與大自然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采用直譯就能直接表現出人類渴望征服自然、改造天地的宏偉氣魄。對女媧加以注解,更加深了讀者的理解。
例4:“大禹治水”Yu the great combating the flood
Note:Yu is the hero of controlling flood in ancient China.
據說在我國遠古時代,洪水泛濫,部落聯盟會議推舉大禹去治水以除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不僅消除了洪水,而且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禹因其功業而被尊為大禹,并被舜選為繼位者。
以上舉例均以傳輸河東文化為初衷,基于河東文化典故及其內涵,用另一種語言形式進行了最真實的詮釋,助力于異域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理解,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河東文化。
2. 歸化策略(domestication)
歸化是一種抓住原文語用意義,傾向于目的語的翻譯策略。河東文化典故,有些邏輯性不強,不能直接翻譯;有些非常有邏輯性,但是如果字面翻譯后就失去了語言的邏輯性,無法忠于原意。當譯者不能用直譯的方法對文化典故進行恰當的翻譯時,根據譯文接受者的取向,可采用歸化策略。不同的文化導致不同的語言表達。歸化不需要特別注意原文的形式和結構,也不注重詞匯對等,但這并不意味著原語文化的內容可以隨意刪除或添加。翻譯時,要認真分析,把握精髓,理解要點。歸化策略的優勢在于譯文流暢自然。而在翻譯過程中可能會丟失一些文化信息,因此,在進行外譯時,譯者應該對原語文化和目的語的語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例1:“鯉魚跳龍門”succeed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 old times/endeavour to make a success of oneself/get rapid promotion等均可表達其含義。鯉魚跳龍門是古代神話傳說故事,黃河的鯉魚跳過龍門(指晉陜大峽谷的黃河最窄處的龍門,今稱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7]30-35后比喻中舉或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奮發向上,逆流前行。如果按字面翻譯The carps jump over the dragon gate對于熟悉原語文化的讀者來講很容易理解,而外譯則需表現其內涵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例2:“秦晉之好”譯為alliance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 by marriage/become relatives by marriage/marriage between two families等都可傳達其意。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合縱連橫,秦國和晉國毗鄰,以通婚聯姻的方式作為政治戰略同盟。秦晉通婚代表的是國家之間的利益,是另一種政治合作的表達形式。后人將秦晉兩家的聯姻稱作為“秦晉之好”。若不熟悉河東文化,而盲目采取直譯的方式,目的語讀者就會感到茫然不知所云。
例3:“過五關斬六將”可用overcome all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ay來表達。
出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漢末三國時,關云長獨行千里,過五關斬六將,護著兩位皇嫂,直到古城與劉皇叔相會。”[8]21
這個成語典故起源于三國演義。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在徐州失散后,關羽在曹營得知劉備下落后,就帶領二位皇嫂去投奔,威猛的關羽越過五關(東嶺、洛陽、沂水、滎陽和黃河),斬殺六位戰將(孫秀、孟坦、韓福、下喜、王植和秦琪),最終回到劉備軍營。后人用這個典故形容關公的忠勇,比喻不斷戰勝對手和克服困難。
例如:他過五關斬六將,最后殺入了決賽。
He overcame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entered the final.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譯成通過五道屏障,殺死六個將軍,就不能使讀者很好地理解原文的真正內涵。所以,我們最好用意譯進行翻譯,比喻克服艱難險阻。
例4:“化干戈為玉帛”語出《淮南子·原道訓》,英語中的俗語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即可表達相同的含義。swords(劍)相當于漢語的“干戈”,代指“戰爭”,plowshares(犁頭)相當于“玉帛”,喻指“和平”。面對沖突和戰爭,人們常希望雙方能夠“化干戈為玉帛”。
例如:我衷心希望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變對抗為合作,化干戈為玉帛,共同構建各國人民共有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9]7(習近平主席2016新年賀詞)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n work together.With more peacefulness and more cooperation let’s turn confrontation into cooperation,and turn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Let’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all mankind,which is shared by all people in every country.
“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源于《圣經舊約以賽亞書》:“And they shall beat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and their spears into pruning hooks;nation shall not lift sword against nation,neither shall they learn war any more.”意思是,大家要將刀劍打成犁頭,把長矛制成鐮刀,各國從此和平相處,不再打仗。[10]889由此可見,追求和平、舍棄紛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上述例子說明:采用歸化策略的優勢表現在譯文簡潔明了,表達地道,易于接受,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
要加大河東文化的對外傳播力度,達到文化外譯的有效傳播,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實踐中可遵循以下兩個基本原則:
1. 準確表達,切忌生搬
翻譯是一項跨文化的交流活動,為了有效進行對外傳播,譯者需要對河東文化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將兩種文化所蘊含的語義進行準確表達,同時兼顧目標語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盡量避免意蘊相悖的翻譯,竭力擺脫拋卻原文所要傳達的深層意蘊、簡單從原文到目標語的“空架子”表層過渡式的翻譯[11]26。譯者既要了解原語文化又要把握好適度原則,實事求是準確傳達原語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切忌生搬硬套花式譯文。
2. 通俗簡潔,雅俗共賞
文化外譯的翻譯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可循,因此,它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要做好外譯傳播,僅有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而沒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和長期的翻譯實踐,那是遠遠不夠的。要努力從眾多的國內外文化外譯中探尋規律,從而使河東文化的外譯翻譯更加出色,使其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真正發揮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河東文化作為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為了更好地促進河東文化的對外交流,譯者必須靈活掌握各種翻譯方法,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應用。中國文化外譯的根本任務是繼承和傳播五千年的優良中華民族文化和改革開放取得的重要文化成果。在河東文化外譯翻譯過程中,要求譯者不僅要了解原文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避免在翻譯過程中出現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沖突。同時要避免由過度歸化、過度異化和死譯等方式而導致的翻譯不當。在外譯過程中,要求譯者具有對河東地方文化較為深入的理解,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盡力彌合源語言與目標語間的文化溝壑[12]1,力爭實現河東優秀傳統文化意蘊外譯的最大化,從而使目的語讀者不僅能夠讀懂中國的語言文字,更能感知河東五千年的文化底蘊。
若要成功地對外傳播河東優秀文化,就必須結合具體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深入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作為文化的傳播者,譯者需本著實事求是,文化互重的原則,依據實際需要采用多種翻譯方法架起這座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橋梁。我們要讓承載五千年文明的河東燦爛的文化為世人所認識,深入研究和傳播河東文化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文化交流,都具有積極意義。河東文化是否能真正地“走出去”,涉及諸多因素,但翻譯策略的選擇是傳播效果成敗的先決條件。所以,河東文化外譯工作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