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煒煒
(江蘇省灌云縣穆圩中學 222200)
反思能力是個體對自己的決策、行為、方法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調整的能力.反思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科學的反思能夠促使學生及時發展學習中的錯誤,并作出調整與優化,在提升思維能力的同時,也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是初中數學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反思,實現學生的綜合培養.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使得學生在知識理解與運用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預習檢驗,并過渡到知識講解中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并針對預習中的知識盲點進行自我反思,并完成知識突破.例如在“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時,教師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分別列出算式和方程式,并回答問題:比較列算式和列方程這兩種方法,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你能說一說思考的過程嗎?如何解方程?你能歸納出哪幾種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陷入解方程的困境,而教師則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反思課前預習過程與效果,并重點針對解方程技巧與方法,促使學生進一步學習.
在初中數學知識學習中,一些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理解過于單一僵化,無法結合題目條件進行靈活運用.針對此,教師在教學講解中,應結合例題引導學生進行舉一反三,并反思不同方法背后蘊含的知識內容,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應用思路,提高數學解題能力.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中“三線合一”知識時,學生在解題中常常出現運用錯誤,教師針對此,可以為學生設計習題,加強學生對中線、頂角平分線以及高線的理解,并通過對三條線自由切換實現對知識的靈活掌握;此外,教師還應調整題目條件,引導學生反思之前解題過程,并在對比中找到新的解題思路,利用反思激發創新探索,提高解題能力.
課堂互動交流時活躍課堂氛圍,激發不同觀點,促進思維碰撞,引導學生反思的重要途徑.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通過小組合作,為學生的互動交流創造更加開放、自由的空間.例如在“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依托不同學習小組組織探究性活動,要求各組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完成對直線平行的條件的歸納和總結.在活動中,各組學生利用圖釘、硬紙條、細線等工具,設計模型,并根據教材中的指導進行適當調整.在這一過程中各組學生對于如何形成同位角同旁內角、內錯角,以及不同角的特點與平行線的關系進行討論交流,反思設計過程,并實現從模型到圖形的抽象;教師則針對學生的合作過程引導個人反思與小組反思,從而在觀點碰撞中,提升學生的探究學習效果.
歸納總結是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定期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總結,促使學生在自我提問中思考知識盲區.在知識總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回答:(一)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是什么?相關題目有哪些?在解題中出現哪些錯誤?(二)在解題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在其他知識點學習中是否有所運用?(三)本節課的知識點與之前學過的知識有哪些聯系?能否基于一定的邏輯關系構建知識框架?(四)對于本節課知識還有哪些拓展學習?在問題回答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檢索、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彌補知識盲區,構建知識框架,完善知識體系.
在傳統教學理念中,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與解題中出現的問題“如臨大敵”,片面注重對問題的糾正與規避,忽視了錯誤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學生犯錯與改錯的過程就是不斷反思與提升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重新認識錯誤,將錯誤視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并通過合理開發,構建更加針對、有效的教學策略.例如在習題訓練中,教師應保持耐心,針對學生的差異化錯誤進行分析,通過個性化輔導促使學生自我反思與自我糾正,為學生的自我學習創造空間;要求學生制作錯題集,將每一階段出錯的典型題目進行記錄、梳理,并定期進行回顧、反思,從錯誤中找到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即明確自我學習方向,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作業是檢測教學效果,獲取教學反饋,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鞏固的重要方式.而根據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則是引導學生主動反思的重要途徑.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一方面應針對學生的層次性設計作業內容,強調學生的客觀需求,設計差異化作業,保證每一個層次學生都能夠在作業中找到自我定位,以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則應針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進行針對性評價,著重強調學生在作業完成中的自主性,激發反思與檢驗,促使學生逐漸打破敷衍了事、馬虎潦草的不良學習習慣,形成科學的反思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后作業的完成效果.
總之,反思是成長發展的必經過程.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進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