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勇
(江蘇省灌云縣圖河中心小學 222224)
解題教學是指在學生已掌握基本數學知識及運用方法基礎上,通過不同題型的講解讓學生活學活用所學知識,鞏固所學知識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成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目標.教師應從教學實情出發,根據學生認知規律開展解題教學,培養學生解題能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1.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計算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形成敏捷的數學思維.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是決定數學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的關鍵.在數學學習中有許多學生計算時都能準確計算出結果.可由于速度太慢,往往在考試中因為速度問題,導致不能全部做完試卷.考試結束時,由于沒有時間了,沒有辦法去檢查和驗算.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解題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計算規則到計算方法至計算思維,教師“步步為營”式的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逐漸得到養成.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通過作業和練習去慢慢培養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通過數學計算過程.在數學計算中去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在基于數學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生活常見問題,讓學生“學有所用”,達成“學以致用”目標.
解題教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應注重對此部分教學進行優化.通過多種途徑去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意識與習慣,并促成其發展應用意識與綜合能力提升,是小學數學解題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每一位教師都應對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展開認真而細致的探索并將其科學、合理地運用于教學中.
1.創設教學情景,引發學生思考
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情境的有效引導啟發,吸引學生對相關數學問題展開思考.而部分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基本采用口頭敘述的方式,導致教學情境枯燥無味,無法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自然無法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好動、貪玩的天性,通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新學知識的興趣,并積極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比如,筆者在開展“加減法的混合運算”解題教學時,首先將班上50位同學分為5個學習小組,每組10名小組成員,并任命其中某位同學為組長;然后帶領同學們來到校園的花壇進行澆花活動,每一組的小組長的任務是統計本組每位成員的澆花數目.在澆花活動統計完成之后,筆者詢問大家:同學們都知道自己澆了幾朵花,你們還想知道哪些數據呀?這時候有同學回答:我想知道我們組一共澆了多少朵花.教師緊接著追問:那怎么計算你們小組共澆了多少朵花呢?又有同學回答:把小組每個人澆的朵數相加,就會得出每個小組的澆花總數.教師再次提問學生:那么前三名小組澆花總數與后三名小組澆花總數相比,共多澆幾朵花呢?由于小學生都有爭第一的心理,自然而然開始進入思考狀態,并提出各種計算方法.此時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是解決此類問題的良好方法,現在請同學們回到教室繼續研究“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通過一個小小的教學活動,加之教師有效啟發引導,引發了學生對所提問題的思考,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2.開展教學游戲,引導小組合作
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中,為將所授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聯,并促進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形成集體共識,達成所學知識得到正確掌握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就某一教學內容或教學重難點,設計一個小游戲,引導學生在游戲中運用所學知識,從而完成所授知識的有效轉化吸收.
比如,在講授“四則混合運算”這節課時,為訓練學生計算能力,考察學生對“四則混合運算”的掌握程度,筆者開展了“媽媽帶我逛超市”的教學游戲:將班上同學分為四人一組,其中一位同學扮演媽媽,另外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哥哥、妹妹和售貨員,再移動課桌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小超市,書本、文具盒、粉筆、三角板等分別代表不同的物品,對不同的物品標上不同的價格,每一小組用白紙條制作多個不同面值的錢幣.扮演妹妹的同學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商品挑選后扮演哥哥的同學則需要計算出商品的總價,并且告知扮演媽媽的同學,然后“媽媽”便將費用支付給扮演售貨員的同學,這時候“售貨員”需要認真地驗算一下“哥哥”的計算是否有誤,以及“媽媽”支付的費用是否有誤,若沒有錯誤則表示交易成功.從游戲的規則來看,游戲成功進行的關鍵是小組中扮演哥哥的同學和扮演售貨員的同學不能將商品的總價算錯.這種以游戲方式開展的解題教學,既調動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積極性,又在老師引導下的小組合作中完成了教學任務,充分體現了“將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
3.正反例相比較,達成教學互動
正例是指正確解題步驟及答案,反例是指錯誤解題步驟或答案.教與學的關系是師生之間相輔相成、良好互動的關系,教師和學生應共同合作,相互激發,才能夠提高教學效益.教師在解題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正反例相比較的方法,達成良好的教學互動,從而引導學生對知識和問題的深入比較、分析、探究.
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解題教學為例,筆者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邊長分別為10cm、6cm,邊的對應高分別為5cm、8cm)及長方形(邊長分別為10cm,6cm),請學生用多種方法比較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由于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并沒有直接講述正確的解題方法,而是要求學生陳述自己解題方法的理由.從學生的陳述可以看出并沒有完全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推導過程,因此筆者運用正反例相比較的方法,首先請三位答案錯誤的同學即反例的同學,分別講述自己的解答過程以及所用方法,然后再請三位回答正確的同學即正例的同學,也要求他們講一講自己的解答過程.通過以上六位同學的各自陳述,回答錯誤的同學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用方法的錯誤之處,從而吸取正確的同學的解題方法與步驟.這種運用正反例對比開展解題教學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對正例和反例進行對比研究,形成了良好的教學互動,讓反例的同學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錯誤所在,從而改正自己的解題思路及解題方法,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培養估算意識,形成估算能力
在小學數學解題運算過程中,是否具備估算意識,以及估算能力的水平如何,對解題效率以及解題正確率有很大影響,這點在選擇類題型的解答中體現尤為明顯.因此教師在解題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促進學生估算能力的形成,從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以“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解題教學為例,本節課教學難點為估算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并學會用估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為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促使學生估算能力的形成,筆者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以購買變形金剛玩具為例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某天爸爸帶著小明同學到超市購買生活用品,小明同學看見柜臺上有5個非常漂亮的變形金剛玩具,每個變形金剛57元,這時小明的爸爸只剩下300元錢,請問這些錢夠不夠買這5個玩具呢?請說明你的理由.由于題目涉及的是學生感興趣的玩具,因此同學們都積極思考,不久后,有一位同學公布了自己的答案:可以.理由如下:由于57接近60又小于60,而60×5=300,因此57×5<300,所以300元錢可以買這5個變形金剛.筆者通過創設一個學生十分熟悉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意識到估算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估算能力的形成.
總而言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解題教學的開展,讓學生在多樣教學方法的引導啟發下,在正確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基礎上,解題能力得到有效培養,提升數學知識應用能力,促進數學思維的有效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