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敏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魯河中心小學 222200)
信息技術與基礎數學教學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技術,對文字,聲音,圖象,影片進行綜合教學處理并和其他內容進行交互,結合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特點,創建一個生動高效的教學環境.而在現階段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信息技術仍然無法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普及.因此,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日常數學教學中,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1.教學觀念守舊,課堂活力不足
邏輯性和啟蒙性是小學數學的主要特點,為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概念掌握的更加牢固,教師常常需要對相關知識點細致地講解.盡管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信息技術的集成與傳統教學模式有著本質的差異,相對于先進前沿的信息技術教學,部分教師更加傾向于傳統的書本教學,課堂的活力不足以使學生體會互動式的師生交流,無法開拓知識獲取新的思路和方向.
2.信息化設施無法實現配套
小學相對于初高中而言,教學過程中常以興趣培養為主,多采用游戲、互動等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信息化設施成為擺設品;再加上部分農村學校經費缺乏,因此未能實現信息化設備的配套教學,導致學生的思路較難跳出傳統的書本教學,獲得立體生動的教學體驗,進而阻礙了學生思維思路的擴充與發展.
1.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具有將抽象的、難以描述的事件轉化為形象的、生動化的可視化事件的特征.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可接受的、感興趣的信息,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以及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的強烈愿望及學習需求.
2.有效改變目前教學現狀
由于網絡資源的無限性和及時性,可以讓教師隨時從網絡中查詢相關教學資源,從而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逐步改變傳統課堂的弊端與不足,使學生更加立體高效地吸收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有效激發,極為有效地改變了目前教學現狀.
3.有效促進知識吸收轉化
由于信息技術具有知識可視化以及時空分離等重要特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信息技術可視化的特征,將課本知識有效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符合學生認知特征的可視、可聽的知識,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吸收轉化;同時結合時空分離的特征,從而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學習,極大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及學習時間,達到良好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效果.
1.融入生活,優化課堂體驗
作為學生小學教學的重難點科目,數學學科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點,難以與生活相聯系,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與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密切相關,而且還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教學,教師能夠將所教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而優化學生的課堂體驗.例如:在進行簡單的幾何物體的面積和體積計算時,教師能夠將學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物體當做突破點,進而引入教學任務,而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物體進行進一步的剖析,通過幾何畫布、動畫演示等方式,將幾何問題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立體化理解和分析.
2.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
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增加多樣的教學形式.通過互聯網的普及,教師能夠將數學學習從教室擴展到課外,這不僅僅是擴大學習范圍,而是更高效地進行細致的指導和復習學習任務,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與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以培養.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通過反轉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下的空閑時間內能夠自主地預習和復習知識,進而在課堂上進行以演講解讀等方式的教學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自主能力.
3.拓寬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素質發展
小學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結合符合現代教學核心思路的要求.在傳統教學中,學校出于對績效的考慮,常常對學校教學內容格外重視,卻對學生德育素質的教育和學生獨立人格的養成有所忽視.信息化教學能夠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方法的拓寬,在多層次多結構的教學方法之中,各個方法的優勢和意義能夠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被挖掘,促進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發展.例如:通過信息化技術,教師可以對課本知識的數據進行分析與歸納,整合課本中出現最多的知識點和關鍵方法,進而總結核心知識,使學生學會對知識的及時總結與思考,促進教學的全面性.
4.形象實體化,提高思考能力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能夠真正認識到知識點和多媒體平臺的連接點,并使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強教學內容的深度.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數學思維能力并不完備,多媒體技術能夠巧妙地運用到幾何問題的解題過程中去,將原本較為復雜且抽象的幾何問題通過多媒體課件、觸摸板等信息化技術形象實體化,學生能夠在更加直觀看待問題的基礎上,有機會親自上臺實踐,親身感受問題的構成,自主掌握數學方法.例如:在進行圖形面積計算時,面積計算的實質是微分思想,而小學生難以抽象地理解內容,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動畫演示,將面積問題轉化為若干份面積,再進行加和運算,在逐步演示中使學生能夠意識到面積的具體求解步驟,培養數學的思維模式.
5.結合思維導圖,開拓知識框架
思維導圖作為數學教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在教師的教學進行過程中,思維導圖具有明顯的指導性和總結性.其能夠概括重點內容,回顧所學知識點,促使學生形成結構化的學習體系,在預習、課堂教學、復習的三個階段中,思維導圖能夠起到不同的作用,體現學習過程的層次化.在預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解去大致繪畫知識導圖,發現自身薄弱的知識方面,進而在復習過程中通過導圖鞏固核心知識,關注重點難點.小學學生普遍具有思維程度淺、粗心大意的特點,思維導圖能夠在課堂中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從而有條理地回顧總結知識.因此,通過投影儀、演示文稿等形式,教師能夠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將平面的思維導圖轉變為動態的過程中,通過帶領學生對知識進行總結,逐步寬思維導圖的內容,將學生帶入教學思路之中,思維導圖的應用教學效果大大得到提升,學生的知識框架進而被補充與拓展.
6.應用信息資源,開展網課教學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課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逐步應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之中,網課教學在預習作業鞏固教學知識中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在課余時間內,學生能夠通過網課有針對性地對自己薄弱的知識點進行復習與補充,同時,它也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與教師交流互動環境,通過將網課配置問答模塊,豐富學生的學習渠道,使學生更加方便地與教師進行交流.因此,為確保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教師還可以促進課堂和微教學的無縫過渡,使學生獲得新的體驗感,從而使學生始終對數學感興趣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進而能夠通過學期末成績的權重加成,使學生對網課的重視程度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學習自覺性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為學生今后道德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內容隨著現代化教育不斷更新與發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的內容逐漸豐富,通過融入生活,完善教學形式,網課等方法,促進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先進的教育思想和信息化、立體化的教學思維相互融合,實現小學數學教育體系的整體優化,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