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靜
(江蘇省灌云縣新區實驗小學 222200)
在體驗式模式中學習,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親身經歷推導、分析、歸納等思維運行的過程,而且能夠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團結合作精神.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一般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感悟.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進行感知、感受和感悟的過程.體驗式教學強調的是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結合.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借助實例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實踐應用中經歷探索的過程,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經驗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中學到新知識,產生深刻體驗和感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倡導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1.激發興趣不夠,學習熱情不高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起步階段,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其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抽象思維為輔,因此,容易對直觀形象的新生事物產生興趣.但是,由于受一些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少數教師不注重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不注重將抽象的數學符號、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感到枯燥乏味,其認識和理解的難度也相應增加.有的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的實際,不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所選取的事例與小學生相去甚遠,難以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進行分析和判斷,也就不能讓學生產生深刻的體驗.如果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隨之下降,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2.親歷體驗不夠,強制灌輸較多
由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的較多,在這些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較多的時間內雖然能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但是,主要是以被動接受為主,而缺乏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因為學生沒有經歷知識構建和完善的過程,也就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雖然開展了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但在學習過程中,為了加快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感悟,難以讓學生產生直觀、深刻的體驗.如果長此以往,學生只注重被動學習,而不注重主動探究,就難以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也會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3.循循善誘不夠,點撥啟發較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適時予以點撥,讓學生茅塞頓開,順利地突破瓶頸,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地體驗.但是,有的教師在學生學習中遇到障礙時,要么是問而不答,要么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沒有及時予以點撥、啟發.在如此情況下,因為學生沒有得到老師的指點,就難以再次深入思考和探索,也就不會產生比較深刻地體驗與感悟.
1.借助直觀手段,體驗數學之趣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水平還處于起步之初,對抽象化、符合化的事物認識和理解的難度較大.他們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往往對直觀、形象、生動、有趣、新奇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在體驗式模式構建時,應該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盡可能多地借助實物、圖片、音頻、視頻等直觀手段,構建生動、形象的情境,從而讓學生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之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認識數的大小時,教師可以將1-10的數字,在多媒體上用階梯式的人員排隊進行表示,最矮的數是1,其次是2,依次排列下去.通過多媒體讓數字從排列的高矮秩序,可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1-10分別代表大小不同的數字.小學生年齡尚小,大多活潑好動,比較喜歡游戲活動.教師在創建體驗式教學模式時,可以將游戲活動引入到教學中,創建游戲化的情境.譬如,在學習10以內的加法時,可以組織兩組學生分別戴上有1-10數字的頭飾,開展“手拉手、找朋友”活動,如頭上戴有數字“1”的,與戴有數字“9”結成對子,戴有數字“2”的與數字“8”結成對子.通過開展游戲活動,能夠讓其在喜聞樂見的游戲中認識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漸喜歡數學.
2.科學創設情境,體驗數學之妙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通過借助各種道具和方式方法構建的場景,就是學習情境.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該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認知規律,確保情境具有直觀、形象、新穎、易懂的特點.情境可以分為問題情境、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競賽情境、表演情境等等.借助這些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降低認識和理解的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譬如,在教學“位置和方向”時,教師可以創設表演式情境.挑選4名學生,在指定的位置各自站好,讓他們用自己話說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再隨機調換位置,讓臺下的學生說一說他們的位置.又如在學習人民幣有關知識時,可以在教室里模擬設置一個愛心書店,要求每個學生從家里帶來一些多余的圖書、學習用品和體育文具,然后,分類擺成幾個攤點,安排幾個學生分別進行售賣,組織其他學生參與購買.在創設的商店情境中,學生通過參與買賣活動,不僅可以認識人民幣,還能夠積累實踐經驗,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奧妙及實用價值.
3.動手操作實踐,體驗數學之樂
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復雜性,因此,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但是,小學生天生愛玩好動,教師可以創設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機會,讓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如在進行圖形拼組時,先由學生用剪刀剪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各若干個,然后,讓學生根據想象,進行自由拼組.有的用兩個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有的用兩個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等等.又如在進行“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習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好一個正方體紙箱和小刀等工具.又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有關知識時,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知識,組織學生將平行四邊形對角線進行對折成兩個三角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這兩個三角形,他們具有等底等高的特點.由此,讓學生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為:S=ah/2,即底乘高除以2.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借助已學過的三角形公式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能夠增強學生數學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加直觀、深刻、透徹地認識和理解這一知識點.
4.理論聯系實際,體驗數學之用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注重將數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和意義和作用,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教師可以將數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盡可能多地將生活元素引用到數學教學中來,從而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克和千克”相關知識前,要求學生跟著家長去購買米、菜等生活物資,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認識常用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在實際應用中,學生通過與家長咨詢,就會弄清“克和千克”的關系.如在學習“百分數”有關知識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家庭作業,要求學生進行調查,仔細看看自己家庭的各類支出及所占的百分比.某學生家庭開支中,水電費為300元,生活開支1500元,購買服裝850元,其他開支500元,共計3150元.其中,水電費占9.5%,生活開支占47.62%,購買服裝占26.98%,其他開支占15.90%.同時,要求學生將幾個月的開支及所占的百分比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為家庭開支提出可行的意見或建議.教師應該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盡可能創建更多的機會,從而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親身體驗經歷.教師通過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夠讓學生深刻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認識到數學學科的實用價值,就能提高學生運用數學思維及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逐漸愛上數學.
綜上所述,體驗式模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親身經歷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理解和感悟.在體驗式數學教學中,能夠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讓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跡,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