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憶文 賀顯斌
在多元文化繁榮發展、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時代環境中,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與思想的影像化表達方式,對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就以優良的制作畫面、新穎的創作手法、獨特的選材視角,并運用一種訴說的表現方式吸引了不少觀眾。《舌尖上的中國》用美食將紀錄片帶入觀眾眼球,同時為紀錄片打開了新的中國市場。時隔4年,2018年《風味人間》的出現更是將中國飲食推向高潮,這部依舊以美食為主題的《風味人間》不僅為觀眾締造了一場文化盛宴,更是提高了國產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能力。《風味人間》在豆瓣上的評分達到了9.0,成為最受人矚目的紀錄片之一,成為眾多西方人民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途徑。
不少學者在紀錄片《風味人間》中找到了發展中國紀錄片的新方向和新路徑,研究的內容包括:1.《風味人間》的表現內容,即用最樸實的語言文字來訴說著中國飲食的制作手法;2.與《舌尖上的中國》在拍攝方式、拍攝場景、視覺效果等角度的比較;3.紀錄片表達的意義和美食背后的故事,如孫冰(2018)對導演陳曉卿的專訪稿;4.跨文化的飲食研究。但是,在《風味人間》的跨文化傳播這個方面尚未做深入的分析。本文探究《風味人間》中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分析其對中國紀錄片發展的啟示。
《風味人間》延續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方式,全片共8集,每一集有一個固定的主題,而每一集中的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盡管和《舌尖上的中國》出自同一制作班底,但是《風味人間》在拍攝手法、內容講述、表現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讓美食中的風味不僅傳遍中國各地,更是傳至世界各國。
《風味人間》與之前《舌尖上的中國》還是具有一定的差別性。《舌尖上的中國》主要以食物為切入點,通過食物的共性建構起一個多元的敘述體系,在敘事背后承載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讓人們通過這些微觀故事來訴說自己的情感,與他人的感受產生共鳴。而在《風味人間》中,導演沒有刻意連接食物與人的關系,更多傾向于描繪那些最根本、最原生態、最不起眼的食物,正是因為這種食物的自然生長表現出了濃厚的人文氣息。在影片中,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描述的是那些來自街頭、鄉間、小鎮、沙漠、草原的人們對食物的發掘、采集、制作、創造的過程。在安徽一個小縣城的街頭上,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伙子每天都推著三輪車,吆喝著“賣面包了”。他的面包全都來源于自己日復一日地揉面、蒸烤的復雜工序。在片子中對人物與食物的關系的描述并不多,但是在鏡頭下一道道復雜的制作過程,忙碌的制作者的身影、腳步、汗水更加觸動人們的心靈情感,這種觸動也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堅強不息、不畏艱苦的優秀傳統美德。
除了對人物形象的平淡化描述,影片還采取了大量顯微鏡下的鏡頭描述。從食物的內部構造進行逐一的解構、分析,把人們肉眼難以觀察到的食物自身在高溫、陰暗環境下的變化都一一呈現出來,運用微距化的表現手法不斷打開觀眾的視野。這種拍攝手法給觀眾帶來了新奇的體驗,吸引觀眾對影片的關注;從細微之處刺激著大眾的窺視欲,不斷引發觀眾共情。
雖然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生生不息,但在當前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工業時代與信息時代的到來不斷滿足人類物質生活的情況下,國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不斷被邊緣化,甚至逐漸消失。這一系列的改變尤其對年輕一代頗有影響。而恰恰在《風味人間》中以最基本的食材、用最平凡的鏡頭記錄了食物不斷被制作、創新出來的過程,從而可以表達出人們生活的辛苦,觸發人們情感的共鳴,從而進一步宣揚中華人民勤勞、堅強、努力、向上的民族精神,同時也希望能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類與文化之間都有一種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
由此,不管是平凡的鏡頭敘述還是食物內在分子的透視表達,這些拍攝手法的表現不斷沖擊了觀眾的視覺體驗。藝術式的拍攝內容為中國紀錄片打開了一個新的敘事方法,同時通過這種獨特的敘事手法烘托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讓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我國紀錄片必不可少的一份重任,這對紀錄片的創作人來說也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從跨文化的角度來說,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應該在文化全球化的情況下以本土化的方式去呈現,這樣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各國人民宣揚中國文化的魅力,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文化、接受這些文化并不斷傳遞下去。跨文化傳播的發展與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密不可分。文化全球化是一個過程,它要經歷“對抗—互相融合—更新”三個階段的更替。在人類歷史中,文化全球化的載體和形態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文化全球化的載體由早期的戰爭、遷移和貿易發展到當代的以媒體、交通和通信為主;同時,文化全球化的形態也由原先的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到今天全球大眾文化的普遍興起。紀錄片的興起成為了文化全球化一種新的、特殊的表現方式。在多樣化的社會中,電視的出現促成文化紀錄片這一類型的誕生,而互聯網的產生不僅加快了紀錄片發展的步伐,更加擴大了其傳播范圍。于是,紀錄片所傳遞的跨文化現象也慢慢得以凸顯,這種凸顯主要是在跨文化傳播模式上的改變。
在跨文化傳播模式上,拍攝和語言翻譯運用國際化角度是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紀錄片《風味人間》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因此通過國際化方式來講述東方美食,與觀眾達成共鳴,從而避免因文化沖突造成對中國文化的曲解。在《風味人間》中,除拍攝了本土的美食制作者,其他國家的美食創作者也被采錄其中。影片中,通過對他們生活的描述、對他們的采訪,從他們的視角下,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國文化給外國朋友所帶來的影響。以“他們”視角進行中國文化的解讀,使得跨文化的傳播方式從“自我”轉向“他者”,所呈現的畫面更具有鮮明的對比感。在各種飲食文化的畫面對比下,這些人物的采訪表述更加作用于觀眾的視覺感官,在觀眾頭腦中不斷形成“他”和“我”的這種認知概念,從而不斷讓觀眾在自我的內心產生強烈的國家歸屬感與認同感。
傳播方式的改變,使文本內容上的傳播更加國際化、向世界靠近。美食是全球人民共同討論的話題,也是最能達成共鳴的一種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傳者與受眾不斷達成認同是文化傳播所必要的前提條件。《風味人間》的每一集講述中都把中西方美食完美地串聯在一起,中國美食本就令人驚嘆,而在中國美食中穿插一些西方美食的鏡頭,無疑是錦上添花。這種內容上國際與本土的雙重結合使得文化紀錄片不斷突破舊俗、創新獨特。
內容形式上的獨特創新發掘出了中國文化與國外文化的聯系與差異;飲食文化的嘗試與對比吸引了更多的異國人愿意多方面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探索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在《風味人間》中,國外美食與中國美食的對比介紹將近占了整部紀錄片的三分之一。國外鯡魚罐頭與中國臭豆腐的“臭”味對比,法國的瀑布土豆泥與中國北方人的洋芋攪團相較,伊朗桑噶烤馕與陜西石子饃相比……不同國家的各種美食在不斷對比下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這對于跨文化之間的傳播無疑是很好的發展。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在對比中不斷提升與創新,中國飲食文化的改變與創新不僅僅是為了展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在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中不斷彰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這無疑成為了跨文化傳播模式上的一個巨大突破,進一步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
雖然不斷要求創新的中國紀錄片也越來越注重大眾的觀看感受,同時既要達到拍攝制作的高水準,還在文化傳播中不斷深入中國民族意識,傳達中華民族文化情懷,但是,相比于《風味人間》中漸漸表現出來的文化情感,國內其他類型的文化紀錄片在內容、拍攝上體現出的國際傳播水準還不高,也沒有發揮出中國文化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播中國其他的文化精神、打開中國文化市場,其他類型的文化紀錄片還需要學習與借鑒,才能使中國紀錄片成為跨文化傳播理想的載體。
在新媒體傳播技術迅速發展、媒體融合不斷加強的時代下,跨文化傳播的空間進一步拓展,觀眾對于文化的交流更傾向于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風味人間》突破了傳統電視的傳播,開始與平面媒體、網絡媒體等進行多方面互動。由于《風味人間》的創作班底曾在制作《舌尖上的中國》上具有突出表現,吸引了很多粉絲,互聯網商家更愿意與之合作。
《風味人間》通過與騰訊視頻的全方面合作,讓觀眾們能夠隨時隨地地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客戶端上觀看。在全媒體時代,網絡新媒體無疑是擴大紀錄片的超強影響力、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大秘密武器。作為視頻掌門人之一的騰訊視頻,一貫風格就是掌握觀眾的各種需求,不斷滿足他們的觀看欲望。騰訊視頻先在首頁上投放精良的海報,打出《舌尖上的中國》同一班底的旗號來吸引觀眾,再通過精美的片花、片段以及引人注目的小標題博觀眾眼球,同時還開設《風味》專區,收集所有相關視頻到這個專區,讓觀眾可以更加方便地觀看和交流。
同時,《風味人間》還利用微博、貼吧等社交平臺進一步互動交流,與更多大眾對話,拉近文化與人的距離,并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感召力及文化的影響力,達到文化傳播的最大效果。另外,在播出期間還專門推出一系列所謂的“探班節目”,如《風味實驗室》結合《風味人間》的播出內容,實時回答有關于美食的問題,回顧拍攝期間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再次深刻解讀其中的文化意義。可以看出,這種內容上的擴充是新媒體平臺獨有的傳播方式,媒體平臺的多元化融合更是加快了跨文化的傳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讓更多觀眾了解紀錄片《風味人間》的拍攝用意和想法,并感受中西飲食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影響,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培養中國人民成為傳承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引領者。
紀錄片從誕生以來就有承擔記錄歷史、講述故事、傳承文化的社會責任和國家使命。它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娛樂至死時代下電視節目類型中的一股清流。它有電視所帶的娛樂性,但更多賦予了人類一絲心靈的慰藉、思想的表達、情感的寄托。在跨文化傳播中,文化紀錄片的市場已經被逐漸打開,通過大眾媒介轉化的過程,已然形成了跨文化傳播的首批力量。
和其他紀錄片相比,《風味人間》立足于社會,行走于山水,傳承于我們。以真摯的情感、平淡的語言、精彩的畫面講述了一道道食物的制作背景、不同國家背后的飲食文化,在看似無法融合、不可溝通的社會環境、民族文化中構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梁,使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從差異、沖突走向融合,將中國文化通過多元化的傳播方式與“他國文化”互相促進、共通聯合。從這一維度上看,紀錄片《風味人間》在關注美食的背后,更多注重的是探尋不同民族與不同文化之間的跨文化傳播與發展,通過記錄中國美食文化來打開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市場的聯系,讓多元文化對接社會生活,實現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在世界的舞臺上不斷展露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精神,構建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共通之處。
可以看出,中國紀錄片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中國文化等來了發芽成長的時刻。這是《風味人間》的一次巨大挑戰,也是接下來中國文化紀錄片繼續努力的目標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