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怡文
Vlog,即視頻博客,指的是一種集文字、圖像和音頻于一體,經過專業手段剪輯美化后,能夠個性化展示視頻創作者日常生活的視頻日記。通常一個Vlog的時長在1到20分鐘之間,主要以創作者自己日常生活片段為拍攝內容,拍攝方式多為拍攝者手持攝影設備邊走邊拍,對著鏡頭自述,以第一視角為主的形式相對真實地記錄自己的生活細節。作為一種全新的日常生活記錄方式,Vlog也成為日常生活敘事化的典型代表。
早期國內的敘事學研究受西方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理論的影響較大,一般學術界認為“敘事學是研究敘事本質、形式和功能的學科,它研究的對象有故事、敘事話語、敘述行為等,它的基本范圍是敘事文學作品”①。正因如此,早期的敘事學研究一般只聚焦于藝術文本的敘事上,主要以小說為研究原型。直到80年代的敘述轉向,才使得敘述突破了小說的閾限,進入了不同的媒介。而理論界對日常生活的研究,最早是從社會學和哲學領域開始的,而后才慢慢發展到美學和文化研究領域。匈牙利學者阿格妮絲·赫勒把“日常生活”定義為:“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②
美國學者阿瑟·阿薩·伯格在研究中表示日常生活與敘事有許多不同之處。伯格對“敘事的定義”和“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區別”進行了如下闡釋:“敘事就是故事,而故事講述的是動物、宇宙空間的異類生命、人、昆蟲等身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事件。日常生活或多或少地自動發展,直到我們死去,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看到順序和敘事因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敘事。”③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一書中,他也為我們清晰地展示了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區別(如表1)。
但唯物主義的藝術觀認為藝術與社會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藝術來源于生活,社會生活是一切藝術產生的源泉。所以日常生活自然也成為藝術作品重要的表達范疇。“盡管敘事與日常生活有許多不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用敘事的方式構建我們的日常生活,換句話說,我們無時不在把我們的日常生活敘事化。”④
(一)敘事內容的碎片化。“碎片化(Fragmentation)”源于后現代主義的基本概念,作為后現代主義電影中常見的情節結構形式,它所主導的就是去中心化、無深度化和無原則化⑤。Vlog作為一種具有強烈個性化特征的影像,在影像創作中會追求鮮明的個人特征和敘事風格,所以Vlog采用碎片化內容的拼接,打破常規敘事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這樣不僅消解了精英影像(如電影)的神圣感,而且還可以為創作者打造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標簽。其次,內容碎片化的Vlog傳播主體呈現出非職業化、個體化、全民化的特點,越來越多的非專業視頻內容生產者進入到Vlog的創作之中,使Vlog具有顯著的大眾文化特征。
(二)敘事結構散點化。敘事結構是敘事的基本框架,包括開頭、情節、結尾等各要素的安排方式。為了滿足敘事內容碎片化的需要,Vlog在敘事結構上也采用了比較特殊的形式:有意識地把開端和結局壓縮,有一些情節在不必要時被倍速播放或者直接強制省略,馬上切換到另一個場景,由此使Vlog的敘事結構呈現出散點化的特征。這種非完整性結構可以使觀眾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進入故事的敘述之中,不會因為鋪陳太多情節而使整體結構過于冗雜,能快速滿足觀眾“碎片化”的觀看需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有效信息。
(三)敘事時空壓縮化。在敘事時間上,Vlog的敘事時間呈現出了多串連的特征。它對故事發展過程進行大幅度的縮減,讓情節展示從過去對自然發生時間的模仿,變成用多個直接因果點作為連接,使整個敘事時間既高度概括,又具有相關性。但是敘事時間的縮短,會對觀眾觀賞的心理時間和劇情展示時間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敘事空間上,Vlog采用了拼接雜糅的方法。在Vlog中空間的轉換不依據情節因素,而是根據敘事者實際拍攝情況。所以Vlog的場景轉換并不是為了讓敘事更加生動,只是為了彌補敘事時間上的不足。在Vlog中所有的空間都有意地被淡化,不會對某一個情節的空間做深入的挖掘。這樣有利于通過多個空間的拼接來延長觀眾觀賞的心理時間。
隨著媒介社會“視覺化時代”的到來,影像生產成為創造大眾文化、彰顯自我話語權的一種重要形式。Vlog的日常生活敘事化,充分展現了大眾對社會生活的關照,展現了Vlog生產者對現實生活的客觀認識和審美觀,表現了創作者對日常生活的思考。
(一)生活儀式感的回歸。哈里森從藝術與儀式的情感關系出發,對“儀式”的定義是:“儀式是從現實生活到作為對于現實生活的關照和激情的藝術的過渡階段,它構成了一種想象世界的生活(精神生活),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⑥Vlog的制作者其實就是在尋回生活的儀式感。創作者深度地袒露生活并抒發情感,用高級感的配樂和技巧性的剪輯方式向觀眾傳遞自己的審美,讓整個Vlog呈現出浪漫主義的文藝畫風。在充滿儀式感的鏡頭語言中,展現出創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對于觀眾來說,觀看Vlog其實是一種間接參與的儀式感體驗。觀眾會受到Vlog拍攝者的影響,通過觀看視頻與Vlog拍攝者達到生活態度和情感上的共鳴。
(二)趨近于真實的自我呈現。戈夫曼的戲劇理論指出:“這個世界是一個舞臺,我們都是演員,在前臺和后臺的場景中來回轉換。”⑦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偽裝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們在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可能都是精心設計和包裝過的。但在Vlog中這種情況得到了改變,因為Vlog是對日常生活動態的記錄,本質是記錄自己最真實、最日常的狀態,這也是它區別于其他短視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當創作者把視角私人化,把自己的“后臺生活空間”變為“舞臺”,在前臺的公共空間談論屬于后臺的內容時,就完成了后臺前置的轉換。無法時刻“偽裝自己”的創作者就會向觀眾表現出一個趨近于真實的自我呈現狀態。
Vlog作為一種新型的日常生活記錄影像,是日常生活敘事化的典型代表。日常生活是敘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日常生活擴大了敘事學的研究范圍。Vlog對日常生活的“藝術化、敘事化”表達,源自影像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種影像語言的運用,使日常生活的敘事更加精致化和更具吸引力。作為一種記錄日常生活的新形式以及短視頻的新風口,Vlog如何既保持記錄最真實日常生活的初衷又能很好地進行商業變現,是下一步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3.
②[匈牙利]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3.
③[美]阿瑟·阿薩·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M].姚嬡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
④[美]阿瑟·阿薩·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M].姚嬡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3.
⑤吳一夫.PGC模式微紀錄片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
⑥張士閃.簡·艾倫·哈里森的《古代藝術與儀式》[J].民俗研究,2012(02):2.
⑦[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