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楊
目前,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上存在著這樣一種互動模式:部分網友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困惑,如婚戀問題、求職選擇、人際關系處理等,整理成短文,投稿給擁有一定粉絲基數(shù)的特定微博博主;博主經過篩選后,在不暴露投稿粉絲賬號信息的情況下發(fā)布并加以點評;隨后,在博主的影響力下,其他網友閱讀私信文章,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如新浪微博@情感咨詢樹洞擁有119萬粉絲,專注于婚戀情感問題;新浪微博@社畜茶水間擁有51萬粉絲,接收來自上班族的工作生活投稿。
在當前的數(shù)字傳播環(huán)境下,社交平臺對人們的生活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日益成為人們獲取日常資訊和觀點的主要渠道。在這種投稿互動模式中,粉絲遇到的各種難以解決的實際生活問題也是當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本文擬分析社交平臺網絡投稿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因,為了解這種問題打開一扇窗口。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體驗。情緒更傾向于個體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則更傾向于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tài)度體驗。
投稿人在面對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時,不僅受到來自問題與情境本身的挑戰(zhàn),也承受著情緒情感上的壓力。投稿人將自己面臨的問題整理成文,尋求博主與網友的意見,這既是在尋求解決方法,也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借由外部來調節(jié)情感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婚戀類的投稿中,部分投稿人單純地釋放情感,但并不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者拒絕采納大多數(shù)網友認同的解決方案。如,部分投稿人私信博主稱自己的伴侶有賭博、家暴、嫖娼等問題或者背負著難以承擔的債務,希望得到博主和網友的具體建議。博主和網友往往建議結束這段感情,而投稿人本身并不認同,會一一對應回答博主和網友的主流評論,提出自己認為值得再堅持下去的原因。部分投稿人會因此抱怨博主和網友,稱其只會通過分手或離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考慮實際情況。
戈夫曼提出擬劇理論,認為世界就像一個大舞臺,人人都是舞臺上的演員,要通過符號互動進行印象管理,以贏得觀眾的認可。投稿人的投稿行為可以視作一種新型的表演。
微博大V的影響力為投稿人提供了比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大的“表演”舞臺。微博大V龐大的粉絲基礎與流量能為投稿人的“表演”帶來更大程度的曝光,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投稿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被滿足的特定印象整飾需求和被大量關注的需求。
在匿名環(huán)境中,投稿人不受他人評價的束縛,打破了“幕后”和“前臺”界限,能更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投稿人的“表演”受到他人評價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必須考慮自己的具體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后果。博主隱藏投稿人賬號信息之后再將投稿發(fā)出,為投稿人提供了一個匿名環(huán)境。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投稿人愿意展示一些違背社會公認道德的想法和行為。如有小三投稿說自己只是為了得到愛情,并不是存心破壞別人家庭,她是勇敢的,也是無辜的。通過這種匿名投稿,投稿人試圖尋求認同,或者安全地觀察他人的反應和評價。
人的社會化是伴隨人的一生。在當前的社會轉型背景與數(shù)字傳播環(huán)境下,媒體在人們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交平臺上的網絡投稿渠道為投稿者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及時回應的、高效率的社會學習平臺。
在匿名的前提下,投稿者將自己社會化過程中無力應對的新任務、新情境借助微博大V的影響力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的反饋信息,這些信息能為投稿者提供指導,也能為其社會學習、社會判斷提供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窗口。通過博主的點評與網友的參與,投稿者從中獲得其所需要的指導、關注與評價,從而對其社會認知與社會判斷進行一定的調整,推進自身的社會化學習過程。
從本質上說,大多數(shù)博主進行的投稿類運營是一種商業(yè)行為。在商業(yè)社會中,一份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緩解人焦慮、不安的情緒,提供個人生存所需要的物質基礎。運營投稿類微博賬號本質上也是一份這樣的工作。
@情感咨詢樹洞由公司運營,通過多種方式從賬號流量中獲取商業(yè)利益。在網友投稿選登中插入廣告信息,如其與食品品牌多力合作,發(fā)布帶有該品牌活動宣傳信息的微博;和其他微博賬號合作,通過點贊、轉發(fā)等方式為其引流;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分享運營者本人的私生活,進一步沉淀用戶,深挖價值。
一方面,賬號運營對博主來說是一項工作,無論是正職還是兼職。博主通過運營網友私信能獲得更多的閱讀量和互動,提升微博賬號的商業(yè)價值。
另一方面,權力動機的滿足也激勵著博主進行此類運營行為。權力動機是指人們具有的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內在驅力。具有較高的權力動機的人常表現(xiàn)出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并有成為某一群體領導者的愿望,對社會事業(yè)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討論問題時,總是試圖以自己的觀點去說服別人。經常進行點評與觀點輸出的職業(yè)博主是具有較高權力動機的人群,針對投稿中的情境和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能夠滿足其成為群體領導者,用自己的觀點說服別人的需求。
網友的參與有兩類型,一是積極參與,包括但不限于發(fā)表公開評論、轉發(fā),通過轉發(fā)等方式發(fā)表私下評論、點贊等;二是消極參與,指僅僅進行閱讀,既不發(fā)表評論也不進行分享或者點贊等互動,僅僅帶來閱讀量的增長。
網友以轉發(fā)、評論、點贊等形式參與社交平臺上的網絡投稿,主要是出于消遣和學習的動機。投稿人面臨的情境和困難對旁觀的網友來說可能是新奇的,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如懷疑丈夫出軌、與婆婆相處出現(xiàn)問題等。這些對旁觀的網友來說是一種消遣,填充其碎片化時間,或單純地提供傳媒的娛樂功能。
部分網友參與互動是出于學習的動機。他們將自己代入投稿人的情境中,如家長里短、婚姻愛情、職場困惑等,假設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并參照博主觀點和其他網友的主流觀點對自己的預期行為進行評估和調整。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對社交平臺網絡投稿行為的心理引導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普及科學處理情緒的相關知識。投稿人在面對自己難以解決的困難時,難免會出現(xiàn)畏難、悲傷、痛苦、無助、憤怒等情緒,個別投稿人甚至會出現(xiàn)輕生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博主和旁觀的網友如果惡意刺激投稿人,可能會導致投稿人沖動行事,甚至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甚少普及有關情緒的相關知識,這使部分民眾在出現(xiàn)情緒問題時不知所措,或者無法正確引導他人看待負面情緒。因而,要在學校和社會機構、組織中大力推進情緒知識普及相關工作,為民眾科學合理地與情緒相處提供相應支持。
第二,引導相關博主及時評估心理健康狀態(tài)。部分博主所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心理咨詢。私信的負面內容、部分投稿者蠻橫的態(tài)度和語氣,以及部分投稿者在沒得到預期評價時對博主的抱怨等,可能會給博主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要提高博主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使博主擁有在必要的時候及時向心理醫(yī)生或者心理咨詢機構求助的意識,從而避免職業(y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