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桐
Vlog是video和blog兩個詞組成的縮寫,即視頻博客。Vlog創作者大多以自己為主角,手持錄像設備,以第一視角記錄日常生活,其時長多為3—15分鐘。國內Vlog出現在2016年左右,由一批在海外生活的華人首先在國內的網站上發布。2018年,明星歐陽娜娜發布了一系列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的Vlog,使Vlog一詞為中國大眾所熟知,其搜索量也呈井噴式增長。
Vlog在社交媒體上的火爆很快引起了國內各大媒體的注意。2019年的兩會報道中,由人民網發起的“尋找兩會夜歸人”系列Vlog征集活動得到了多家媒體的積極響應,其中,中國日報記者彭譯萱的《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系列Vlog收獲大量好評,視頻點擊量達50萬次以上。2020年兩會期間,Vlog新聞報道的內容進一步豐富。除媒體記者外,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開始發布Vlog,向公眾傳達兩會的最新信息。
除兩會新聞報道外,部分媒體也在嘗試將“Vlog+新聞”這樣的模式應用在日常新聞的報道中。例如,中國日報于2019年推出了“小彭Vlog”系列,對東海戍邊士兵、北京大興機場首飛等人物和事件進行報道。央視新聞也推出了“康輝Vlog”跟蹤報道習近平主席的外交出訪活動,僅在微博平臺,點擊量最高的一條Vlog就達到了1869萬次。由此可見,Vlog這一新的網絡視頻形式在新聞報道領域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傳統的新聞定義主要強調新聞時間上的“新”,如陸定一對新聞的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不能用傳統媒體的標準和規則來衡量融媒體及其作品”①,僅僅從時間上的“新”來理解新聞是不夠的,“社會心理層面的‘異’同樣可以成為新聞之‘新’的要素”②。Vlog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對“異”的追求,能夠引起接受者“新奇”的心理變動。新聞記者在視頻中不再局限于呈現最新的事實,而是以自身的活動為線索,將要報道的新聞事實串聯起來,對相關的信息加以整合,給公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可以說,“Vlog+新聞”是一種關聯整合型的報道方式,它幫助公眾從互聯網海量、無序的非結構化信息中提取出“新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公眾對事實知識性的需求。雖然“Vlog+新聞”模式所承載的新聞價值及其厚重性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但從目前看來,它是互聯網條件下對“新聞”的延展,其本身的內容也具有互聯網新聞的屬性。
在現如今的移動媒體時代,“場景成為繼內容、形式、社交之后媒體的另一種核心要素”③,基于場景向用戶提供服務是移動傳播的本質,因此場景也成了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爭奪的對象。戈夫曼對傳播情景做出前臺和后臺之分,前臺呈現的是能夠被他人和社會接受的形象,后臺則是為前臺表演做準備的場合。在傳統的電視新聞中,記者的出鏡報道和最終呈現給用戶的新聞產品是前臺活動,一切與新聞相關的幕后準備工作則屬于后臺。而Vlog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是將后臺的準備工作前臺化,將新聞背后的故事也呈現在用戶的眼前。例如,央視新聞推出的“康輝Vlog”就記錄了康輝在報道習近平主席外交出訪活動中的準備工作,如出發之前收拾行李和在主席專機落地之前找到最佳報道位置等。通過記者的視角將后臺場景暴露在前臺,又在幕后故事中穿插新聞采訪的內容,使作為新聞內容本身的場景多元化,延長了新聞的報道鏈條。此外,后臺前置的情景化敘事也打破了以往用戶觀看新聞播報時嚴肅認真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與窺視欲。
Vlog從誕生之時起就帶有視頻發布者濃重的個人風格,人格化的表達一直是Vlog視頻的核心要素。在Vlog新聞中,記者自己手持錄像設備出鏡,以第一人稱將自己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見到的場景、人物、事件和感悟分享給觀看視頻的用戶,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這也是Vlog新聞報道與常規出鏡報道的不同之處。常規的新聞出鏡報道中,記者只是客觀事實的轉述者,不能摻雜自己的情感,以保證新聞的客觀公正。但在Vlog新聞報道中,記者更像是一個參與者,以自身的觀察體驗向用戶講述新聞事件,給用戶營造出一種“心理在場”的沉浸感,同時通過一些視聽元素,如背景音樂、卡通字幕和轉場特效等增加自己視頻的可看性,也展示出記者的個人風格魅力。中國日報記者彭譯萱的Vlog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個人風格,“小彭Vlog”中的彩色邊框、卡通轉場和小彭自己活潑的肢體語言與流暢的英文表達都成了她的標志,在加強用戶對新聞事件關注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Vlog品牌。
根據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10—39歲的網民占整體網民的61.6%,其中20—29歲網民群體占比最高,達21.5%。可以看出,網民群體依舊以年輕群體為主力軍。Vlog新聞報道能夠吸引年輕用戶的關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制作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網生語言,更符合年輕人日常的口語表達習慣。中國日報推出的《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系列Vlog就十分典型,視頻的標題多用“兩會真的要跑起來嗎?”“我穿什么才能看起來不像是第一次報道兩會?”這樣的問句,以一種探討式的態度和用戶進行交流。此外,記者還會在視頻結尾改編一些網絡流行語來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使Vlog的內容更加豐富且具有趣味,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在報道時政新聞時的嚴肅姿態,以一種平等交流的方式拉近了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新聞報道最重要的是向用戶傳遞有關新聞事實的信息。但是在當前的Vlog新聞報道中,為了吸引用戶,制作者會加入更多趣味性或者人格化的內容,由于視頻的長度限制,有關新聞事實的嚴肅內容就會相應地減少。同時,用戶在觀看Vlog時也會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對記者本人的關注上,從而忽視了對新聞事實的接收。例如,在央視新聞“康輝Vlog”中,康輝在第一集Vlog里將“Vlog”的英文讀音讀錯,網友的評論內容主要就集中在糾正讀音上;中國日報的“小彭Vlog”用戶評論則多在贊美記者個人的形象氣質,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反而會減少。因此Vlog新聞報道在未來的發展中應保持其本身人格化表達、貼近受眾的優勢,吸引更多用戶關注。同時,在Vlog中要適當增加新聞信息的供給,傳遞和解讀深度信息,堅持內容為王,將新聞的專業性與Vlog的貼近性結合,提升受眾對新聞事實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目前主流媒體的Vlog新聞報道還處在嘗試階段,沒有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缺少專業的制作流程,這就導致了網絡上的Vlog新聞報道雖多,但很少有精品出現。很多記者也沒有轉變傳統的新聞報道思維,仍舊沿用傳統視頻新聞的報道語言,缺少與用戶的平等交流,沒有自己的特色,也就無法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從當前取得較好傳播效果的“小彭Vlog”和“康輝Vlog”來看,二者的共同點是記者固定出鏡、個人風格突出且擁有自己的制作團隊與Vlog品牌。未來Vlog新聞報道想要進一步提升影響力,首先要建立Vlog新聞報道品牌,啟用固定的出鏡記者和專業制作團隊,對Vlog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事前策劃與事后包裝。一方面塑造記者的個性化形象,突出個性化差異,形成明星效應;另一方面加強與用戶的聯系,在內容生產上聽取用戶的建議,也是建立Vlog新聞報道品牌的有效方式。
作為一種在新聞報道領域出現的新生事物,Vlog受到各家媒體的熱捧,但是目前各個媒體制作的Vlog有內容趨同的傾向。以兩會各家媒體的Vlog新聞報道為例,絕大多數Vlog的內容都涉及記者在幕后如何做準備、怎樣搶新聞等。這些內容首次在網絡平臺發出后都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但是過多對幕后工作的記錄也會使用戶產生視覺疲勞,不利于Vlog新聞報道的長期發展,內容創新才是未來Vlog新聞報道的長久發展之計。
“在互聯網實現的各種連接中,人與人的連接是核心。”④想要內容創新,就需要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進行Vlog新聞報道的生產。媒體需要擯棄傳統新聞報道的語態,發揮Vlog視頻的特點,與用戶進行平等的、人格化的交流,重視用戶的意見反饋,以用戶思維來創新Vlog新聞報道的內容。當然,迎合用戶的需求并不意味著要將嚴肅的新聞娛樂化,而是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報道新聞。如何在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的同時增加新聞報道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用戶關注新聞事實,這是未來Vlog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
Vlog因為趣味性、人格化等特點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媒體也嘗試將Vlog這一形式融入新聞報道中。Vlog新聞報道是互聯網條件下對新聞的延展,具有互聯網新聞的屬性,同時也具有敘事場景后臺前置、第一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言口語化等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Vlog新聞報道呈現出一種娛樂化和同質化的傾向。要解決這一問題,在未來的新聞報道中,需要從增加內容供給、建立新聞報道品牌和強化用戶思維三個方面不斷改進Vlog新聞報道的方式,提升新聞報道水平。
注釋:
①黃旦.試說“融媒體”:歷史的視角[J].新聞記者,2019(03):20-26.
②陳力丹,胡楊,劉曉陽.互聯網條件下“新聞”的延展[J].新聞與寫作,2016(05):49-53.
③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03):20-27.
④彭蘭.連接與反連接:互聯網法則的搖擺[J].國際新聞界,2019(02):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