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中美貿易戰大背景下,2019年5月15日凌晨,美國商務部正式將華為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與產品。這一舉措標志中美貿易戰升級為科技戰。美國政府發動的“華為禁令事件”對中美企業、5G技術發展以及全球科技產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主流官方媒體與地方商業媒體逐漸將華為作為關注的焦點。
“框架”的概念最早是由人類學家貝特森提出,他認為“框架是一組訊息或具有意義的行動”。美國社會學家吉特林最早將框架分析運用于媒介研究。此后,在新聞傳播領域中,框架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分析媒體中如何運用新聞框架來呈現社會現實。塔奇曼在《做新聞》一書中直接提出“新聞是框架”,甘斯在《什么在決定新聞》一書中使用田野調查法再次證實了“新聞框架”的存在。
本文采取內容分析法,以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封面新聞三大媒體在5月15日-6月9日中對“華為禁令事件”的報道(人民日報67篇,環球時報80篇,封面新聞154篇)為樣本,通過設置變量并進行編碼,運用Python中的Pandas庫與Pyecharts庫進行相關數據處理與分析,以獲得準確的統計結果。
報道體裁是新聞報道內容的重要表現形式,選用什么樣的體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媒體的報道策略和框架。兩類媒體都以消息作為主要報道體裁(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55%;封面新聞:53%),且明顯高于其他體裁所占的比例。消息是以事實描述為主的報道體裁,兩類媒體對華為禁令事件主要通過報道事件相關進展、相關方的表態與聲明等消息性體裁來呈現華為禁令事件的最新信息。不同之處在于,除使用消息體裁之外,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配合使用評論性體裁,進行輿論引導、強調官方政府態度與立場以及表達社會各界的反應;封面新聞通過配合使用通訊與深度報道體裁,對事件的始末、相關事件報道、產生的影響與后果進一步挖掘新聞價值,以吸引用戶瀏覽量。
就報道議題種類來看,兩類媒體議題類型相同的有“華為禁令事件的最新進展”“國內媒體/網友對華為事件的態度與評價”“外媒/外企/其他國家領導人對華為禁令事件的態度與評價”“華為禁令事件對相關企業/國家/股市/民眾的影響”等;不同的是,“對華為未來的擔憂”“華為新產品/技術/業績的報道”等議題在封面新聞中有部分涉及,而在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沒有相關報道。
即使在相同議題中,兩類媒體的議題范圍也有所差異,例如關于“華為芯片及操作系統披露與評價”,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中僅有5篇相關報道,而封面新聞有15篇。在兩類媒體涉及議題最多的前三類中,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分別為:中國政府/國家領導人對事件的表態與回應(34篇,占比23.13%)、外媒/外企/其他國家領導人對華為禁令事件的態度與評價(32篇,占比21.77%)、華為企業官方回應與表態(20篇,占比13.61%)。封面新聞分別為:華為供應鏈企業斷供辟謠報道(32篇,占比20.78%)、國內媒體/網友對華為事件的態度與評價(25篇,占比16.23%)、采訪任正非的相關報道與評價(20篇,占比12.99%)。
在新聞報道的文本中,媒介的新聞框架可以通過一定的符號體系即定性的關鍵詞表現出來,從而凸顯媒體態度和報道立場。
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在報道“華為禁令事件”時,主要使用“發展”“國家”“世界”“全球”“美方”“威脅”“服務”“安全”“企業”等關鍵詞。這說明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等中央主流媒體在報道華為禁令事件時,更加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進行報道,同時他們也通過帶有強烈立場的詞語(如“威脅”“發展”“合作”“支持”“反對”)來表達對美國禁止華為所表現出來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的否定態度以及表達對華為企業(科技成就、居安思危的表現)的肯定態度。
封面新聞在報道“華為禁令事件”的時候,更多使用“5G”“任正菲”“科技”“芯片”“技術”“應用”“手機”“操作系統”“產品”“智慧”“智能”“騰訊”“城市”等關鍵詞。這表明封面新聞等地方商業媒體更關注“華為禁令事件”中與科技相關的話題,同時從“周跌”“指數”“上漲”等關鍵詞中也可以看出封面新聞側重從經濟視角來報道“華為禁令事件”,更加強調美國政府打擊華為后對相關企業及國家經濟(特別是美國股市、美國企業)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研究發現,主流官方媒體與地方商業媒體報道框架呈現如下差異。
從報道體裁、報道議題的對比來看,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通過在消息體裁基礎上配合使用評論性體裁,突出中國政府國家領導人華為企業的回應與表態,以及強調外國媒體對華為禁令事件的評價性文章,再配合一定數量的社論、社評來進行輿論引導,強化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維護國家與政府的形象;封面新聞則在消息體裁的基礎上配合使用通訊以及深度報道等題材,報道“華為禁令事件”事件本身的發展及其產生的影響,還包括選擇部分自媒體的文章內容,以貼近性的原則,站在用戶的視角來進行新聞報道,此舉更能增加用戶黏性,激發用戶共鳴,并突顯了一定的情感關懷。
華為禁令事件本身具有雙重性質,因其在中美貿易戰以及美國政府打壓中國經濟的大背景下產生,所以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又因華為企業本身屬于商業公司,禁令涉及未來5G等相關科技的發展,因此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性。而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等黨中央媒體,本身就擁有強烈的政治屬性,因此在報道華為禁令事件時更關注其政治框架,與之相反,封面新聞政治屬性不強,因此會報道更多受眾感興趣的相關科技話題。
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是在國家語境下的黨中央主流媒體,而封面新聞主要偏向于地方用戶(川內用戶為主要受眾群體),所以是地方語境下的商業媒體(華西都市報運營,阿里集團是其重要投資者)。因此,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的華為禁令事件報道側重站在宏觀的國家視角,以正面輿論宣傳為導向,關注事件對國家層面的影響,并在社評中不斷表達代表國家與政府的立場。而作為地方媒體的封面新聞,主要實行的是商業化運營模式,因此更加注重受眾和盈利。作為“內容+技術”的新生代媒體,智能算法推薦(類似今日頭條)及AI技術(機器寫作、語音合成)已經成為其報道的基礎性技術,因此封面新聞更善于發現“華為禁令事件”中的市場與新聞價值,報道對象也更加具體和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