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楊清
在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意識形態背景下,每個國家都有本國新聞媒體所承擔的不同職責。新聞媒體職能討論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拉斯韋爾和賴特的“四大職能”說,即監測環境、適應環境、繼承文化遺產和提供娛樂。在我國,新聞職能增加新內涵,塑造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身份新角色。李良榮認為,新聞媒體的職能主要體現在提供信息、整合社會、輿論監督、提供知識娛樂和獲得利益幾個方面。楊保軍提出新聞有本體功能和派生功能,本體功能指新聞要傳遞提供新知和新信息以消除不確定性;派生功能從本體功能中衍生出來,包括政治、經濟、輿論和文化功能。
新聞媒體的文本內容受受眾面向、立刊宗旨等影響,在承擔新聞職能時也有不同側重。根據拉斯韋爾對新聞傳媒的基本職能——監測環境的解讀,它主要表現在所有傳媒都需要承擔瞭望哨的作用,對外界的變動做出及時的反映。各國各地區社會歷史環境、意識形態等不同,造就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基因,這些文化基因在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被保存或拋棄,而新聞傳播的過程事實上也是對社會文化基因的傳承,不論是文本內容、文本實質或傳播意義都在反映并繼承屬于本文化基因的內涵。
互文性,又稱文本間性,該術語由保加利亞裔法籍符號學家朱莉婭·克里斯蒂娃提出并發展。20世紀90年代,語言學家諾曼·費爾克拉夫所著《話語與社會變遷》一書的出版推動互文性理論發展再進一步。解釋在明確的互文性中,其他文本被明確標示在正在被分析的文本中,或者由文本表面的特性所暗示出來。例如對引語和明顯的報道性動詞的使用,明顯地從其他文本中借用內容到新文本當中去。
“引語是把別人的話語從原來的語境轉移到引用者的說話語境,并構成引用者話語的一部分。”①在新聞報道寫作中,引語的使用十分常見,一方面它直接增強了報道真實性,另一方面通過人物話語表達,新聞中有價值的部分被挖掘出來,新聞傳遞信息的目的也就借此實現。
《人民日報》是傳遞官方權威聲音的新聞媒體,其中刊發的教育相關新聞面向廣義的教育領域。一方面宣傳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并傳達教育部指導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具體規劃措施,另一方面展現教育一線現實面貌。學前教育是針對3-6歲學齡前兒童進行的基礎教育。學前教育“小學化”是長期以來困擾學前教育科學發展的一大問題,近年來尋求科學的解決之策成為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本研究中,對話語引用來源按照政治屬性劃分為權力機關消息來源和非權力機關消息來源。權力機關話語包括會議講話、權力機關人員訪談、法律法規和一系列文件公函以及權威媒體的報道等,而非權力機關話語來源主要是一線親歷者或觀察者等。
新聞是傳播信息的工具,有其特殊的真實性、客觀性要求,特別是當新聞媒體作為官方權威聲音的“傳聲筒”時,對真實性的要求更加嚴格。在我國,權力機關和政府部門制定、出臺政策文件,除通過政府內部渠道向下傳達外,必要公開內容將通過政府官方網站和新聞媒體力量傳播。這種帶有官方意志和色彩的文本內容在新聞報道中的呈現形式之一是“再現”和“復制”。
學前教育是教育事業中的一部分,報道主要有三種類型:1:1復制、內容解讀和評論。這三種類型的報道在實現新聞的本體功能上信息的豐富度依次遞減,深度依次增加。如在2020年3月31日的報道《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就是對該文件的全文復制。文本明顯在另一文本當中出現,這種明確的互文性建構了其他的文本,看似簡單的“復制”事實上正體現出這一類型文本地位不可動搖的權威性。在比較報道和原始資料時發現,文本除特殊情況外基本不做調整。費爾克拉夫在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后發現,新聞媒體“以一種偽裝的、隱蔽的形式傳遞著權力的聲音”。
新聞面向社會大眾傳播,而官方文書內容的制定有其一套特殊規則,話語形態也和日常大眾話語習慣有差別,我國新聞媒體有責任對官方意志做出解釋,解讀類報道應運而生。在解讀類報道中,官方文件是報道內容的靈魂,占據著報道的重要地位。“話語描述”是互文性的形式之一,指其他文本的組成部分被結合到一個文本中,且通常被明確標示成帶有引號或報道分句的設計。解讀類和評論類報道將其他文本中最有價值、有意義的部分復現出來,而非其他文本的內容又再次圍繞它建立,將嚴肅、正式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并表明方向。在傳播信息的基礎上,新聞媒體在向整合社會的功能努力。
由官方權威部門出具的政策通過新聞媒體傳達至地方實施,這一道程序是雙向的,地方通過新聞媒體將實施結果反饋給上級。信息對于社會大眾而言是寶貴的,對于制定導向性政策的權威部門而言也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學前教育小學化是學前教育事業中的頑疾,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中明確針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提出具體方法和建議,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描述科學幼兒教育樣貌。在全國各開設學前教育及相關專業的高校等幼兒師資培養單位參考《指南》制定相應培養計劃,幼兒園等教育場所的教學活動也依此推動開展。《指南》具體實施情況如何,新聞報道做出反映。
在2017年5月18日刊登的《讓家門口的幼兒園“物美價廉”》一文中,作者用一則小標題為“學前教育小學化怎么破?提升保育教育質量,轉變教育觀念”反映基層幼兒園教育隊伍的聲音。受訪的幼兒園園長認為應按照《指南》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這傳遞了一個信號,基層教育實施者在提及學前教育時,主動提及《指南》,表明在基層教育實施者圍繞《指南》施教的觀念成立。
在報道中,受訪園長的回答以直接引語呈現。運用這種直接的話語描述既重現了當時的場景,又將報道者和被報道者嚴格區分開來,看似報道者沒有表露觀點,但實際上報道者的傾向已經借由被報道者之口表達出來。這種區別于嚴肅官方話語的直白、口語化表達,對讀者和被提及角色(家長)的“命令”降至最低,所傳達出的是一種平等溝通的意涵,但是鑒于表達者的專業身份(園長)和提及的科學文本(《指南》),對于普通家長而言,話語無法擺脫隱藏的權威性;對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話語具備實踐性的參考價值。
綜上,新聞文本的互文性對新聞功能的發揮如傳播信息、整合社會等方面產生重要作用。同時在受眾角度看,鑒于《人民日報》的特殊權威地位,其報道的科學性、權威性能夠更加突出學前教育“小學化”問題,更能夠引起上下關注與重視并推動解決。借由不同類型的話語表述形式,所產生的效力有不同側重。從互文性這一角度觀察,話語描述在強調新聞作用方面起到獨一無二的作用。
注釋:
①辛斌.引語研究:理論與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