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威瓔
5G技術的發展將深刻地改變新聞生產模式、信息傳播模式以及輿論表現形式,使教育輿情治理面臨新的危機與挑戰。本文聚焦5G對教育輿情治理產生的危機和挑戰,從治理機制、技術、人才等維度提出相應建議,以應對5G對教育輿情治理帶來的影響。
從傳播內容上來講,5G技術必然導致信息內容發生天量級的躍升。首先是數量上的躍升。專業媒體、用戶以及機器均涌入信息生產洪流中,再加上傳播技術的升級迭代,5G時代信息內容將再一次發生“爆炸”,從而造成網絡傳播中內容的指數級、幾何式的增長。其次是復雜度的躍升。盡管此前傳播內容也較為復雜,存在著文字、音頻、圖像、視頻等多種傳播形式,但5G時代,短視頻、VR視頻等將呈現井噴樣態,從而導致傳播內容結構的深層次變化,信息內容的復雜度將進一步提升。
傳播內容在數量和復雜度上的躍升,尤其是形象化傳播的不斷增多,將會導致新的治理真空地帶的產生。恰如有的學者所說,5G技術支撐下的復雜化的傳播內容,為現有的媒體監管和治理方式帶來了嚴峻挑戰,內容監管審核機制無法有效應對現實需要,新興審核機制又尚未誕生,這意味著傳播很可能陷入一種很難治理的境地。“大量的觀點、情緒將在新媒體中肆意傳播,不少觀點甚至會產生混淆視聽、擾亂思想的惡劣影響,對于人民群眾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取向造成較大干擾,進而嚴重沖擊社會的主流價值規范。”①
對于教育輿情治理而言,真實性極為重要。真實不僅是新聞報道的首要原則,而且也是遏制謠言的根本手段。技術與真實之間關系復雜,技術不僅可以帶來新的路徑和方式,也可以為真實的實現設置阻攔和障礙。
5G技術將使直播、短視頻、虛擬現實等形象化傳播疾速發展。從對新聞真實的影響來看,一方面,形象化的傳播會使客觀事實有更多得以真實呈現的可能,這是因為從根本上意義上說,真實是指表征內容與表征對象之間的一致,而形象化傳播自身的再現、復刻特性與真實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契合性。從這個層面來看,5G技術對于新聞真實而言,顯然起著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形象化傳播中,技術與人的因素的存在,使得形象傳播并不一定必然導致真實,技術可能會為制作新形式的假新聞提供手段,甚至可能帶來更為隱蔽和精致的虛假性,例如在虛擬現實傳播中,以技術手段合成模擬場景,并左右人的感官體驗等。“形象化傳播技術的軟肋將會帶來一些難以控制的負面問題,如色情、暴力、虛假等違規內容的泛濫,與此同時,傳播技術所帶來的心理、行為誘導也越來越明顯。”②
形象化傳播在傳播結構中地位的躍升,除了對真實性帶來影響,還將影響輿論的呈現樣態。屆時,形象化表達將取代文字表達成為社會傳播的主流,“場景要素的崛起,關系基點的定位、非邏輯非理性成分的活躍與主流影響,都將成為未來社會表達范式革命的重要景觀”③。而這種非邏輯非理性成分的活躍所導致的結果之一,便是情緒化的表達將進一步占據輿論場中的核心位置。
與此同時,5G時代可能進一步加劇“信息繭房”現象,并可能造成輿論場的圈層化、板結化現象。與5G技術相伴生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傳播領域的廣泛運用。而人工智能的運用不可避免會造成人陷入“信息繭房”之中,“受眾觀看一次內容,算法就持續不斷推送類似內容,從而造成用戶需求的流動、復雜、演化與信息供給的固化、簡單、重復之間的根本矛盾”④。而當人們僅停留在自己習慣的領域及思維方式之中時,就極易造成教育輿情的割裂化、圈層化和板結化,在輿論場上形成不同的、割裂的圈層和群體。而社會輿論的情緒化和圈層化之間產生復合效應,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不同利益群體觀念間的深層次矛盾與沖突,理性溝通變得愈發困難。
任何新生事物的影響都是多方面的,既存在著釋放巨大利好的可能,也潛存著風險與挑戰。我們理當采取多種措施應對5G可能給輿情治理帶來的各種影響。
互聯網輿情治理部門應當及時出臺新規范,因時因勢轉換治理方式。其一,對于傳播主體,尤其是相關新媒體傳播平臺、機構性組織性傳播主體,應當明晰其傳播責任與審核義務,制定相關治理規范;其二,對于社會公眾輿情,應當轉換輿情應對思路,逐漸由防控走向疏解。利用輿論引導輿論,將治理的底層邏輯建立在人之共性的基礎上,以倫理話語消解倫理話語,以情感話語消解情感話語,實現由防控向疏解的思路轉換。
與此同時,主流媒體在輿情治理中須發揮主流價值觀引導的作用。作為輿論的影響者和引導者,主流媒體應當堅守自身的職業價值與倫理規范,主動維護專業新聞的根基,尤其是要堅持對真相的探尋。5G時代,主流媒體更應高擎社會主流價值,“回歸新聞事實本位,堅守新聞精神,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引下,以實事求是的方式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⑤。
技術在帶來困境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擺脫困境的圖景。政府應推動相關網絡安全標準、終端安全標準、物聯網認證標準等行業標準的建立,從而實現從源頭克服新興技術對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難題與困境。
與此同時,在輿論引導層面,政府還應積極介入傳播主體,尤其是加強對市場化新興媒體的治理,推動新興媒體在傳播源頭及傳播過程層面通過技術手段消解諸如“信息繭房”、圈層化、板結化及情緒化問題,實現輿論環境的清朗化。
解決5G帶來的困境,離不開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具體到輿情治理領域,需要在人才合作管理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著手,建立起高質量、多層次的人才梯隊。
其一,完善教育輿情治理人才合作管理機制。新技術背景下,輿情的復雜性使得輿情治理也趨向復雜,因應5G的變化,輿情治理涉及新聞傳播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融合。在應對重大輿情時,相應的人才合作管理調動機制能為及時有效地遏制不良輿情蔓延提供人才管理方面的保障。
其二,重塑教育輿情治理領域人才培養模式。對傳媒人才的培養,需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專業能力、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則要不斷提高職業精神和人文素養,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以真實、客觀、公正、責任、人文關懷等觀念為內容,提升新聞工作者、新聞學子的職業理想和價值信念,從新聞生產者的維度避免危及新聞安全。
注釋:
①郭海成,陳猛.互聯網時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14-19.
②王建磊,吳越.斷裂的真實:秀場類網絡直播的文化反思[J].學習與實踐,2018(08):112-118.
③喻國明.5G:一項引發傳播學學科范式革命的技術——兼論建立電信傳播學的必要性[J].新聞與寫作,2019(07):54-56.
④喻國明,曲慧.“信息繭房”的誤讀與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論內容分發中社會倫理困境的解決之道[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1):127-133.
⑤楊保軍,李泓江.新聞的“漂移”及應對之道[J].新聞記者,2018(1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