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昊澍
縱觀當下的電視節目市場,節目形態愈加豐富、節奏更加快速,各類真人秀節目在對“快”節奏的追求中逐漸暴露出泛娛樂化、同質化的弊端。在此行業性困境下,一系列原創文化類節目的出現讓電視節目市場逐步回暖。文化類節目以“慢”節奏的方式吸引了受眾市場相當一部分的注意力。《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節目相繼出現,在收視表現和社會影響方面皆可圈可點。這類節目憑借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巧妙的嫁接形式悄然崛起,也預示著文化類綜藝節目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將作為內在創新驅動力,打破“娛樂至死”的市場困境,滿足當前觀眾的精神期許和情感訴求。
從當前電視市場的表現來看,許多節目主創都在追求節目的收視率而忽略了節目本身的價值。當下,節目制作者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提高收視率,而是要思考電視制作背后所帶來的文化價值,這就需要電視行業從業者能夠開拓思維,努力創新。
文化類節目的核心在于傳播文化,文化的傳播需要貫穿節目始終,需要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要把握好電視節目的文化內核,再根據內核不斷創新節目形式。創新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競技對抗性的,也可以是注重情感渲染的,不同的節目內容可以創造出多種節目形式,其目的都是讓觀眾產生興趣,傳播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從2016年至今已經走到了第四季,每一季都會有創新,這對于文化類節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今的《中國詩詞大會》將節目環節設計得更加精細:導師更加注重以情感人,在原本解讀傳統詩詞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抹韻味,讓觀眾更好地理解詩詞、感悟詩詞;節目將百人團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劃分,包括少兒團、青年團、百行團和搭檔團,讓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參與到節目中,完成了文化類節目的全年齡段覆蓋。
一檔優秀的文化類節目想要引起觀眾的共鳴,既不能脫離文化情懷,也不能脫離現實關注,節目的內涵要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眾,既著眼現實,又蘊含人文情懷。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文化類原創節目《故事里的中國》。這檔節目首期播出后,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節目精選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典故事,利用過去的故事引發對當下現實的關注。例如第六期節目《焦裕祿》,利用影視化手段演繹焦裕祿光輝的一生,再通過親友對他的描述,還原他的真實生活,讓觀眾對于經典人物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也是對焦裕祿精神的傳承。節目最后,鏡頭聚焦到了當下扶貧工作中,介紹了幾位在扶貧一線的工作者。他們放下了原本相對優越的生活條件,選擇扎根基層,為百姓做貢獻,與國家的扶貧政策相呼應。對于當下社會來說,電視節目的根來源于生活,而電視節目的作用就是引領受眾朝著主流方向前進,通過真實的故事加上藝術化的表達,啟發、引導、鼓舞受眾。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用戶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信息,并可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是分享自己的態度。而電視節目通過這一點與廣大觀眾產生了更為緊密的互動,即通過電視傳播文化,通過新媒體加強互動,從而帶動文化經濟的發展。
約翰·費斯克曾在《“粉絲”的文化經濟》一文中對“文化經濟”這一概念做出詮釋:“消費者在相似的商品中做出選擇時,通常不是比較其使用價值,而是比較其文化價值;從諸多商品中做出一種選擇,就成了消費者對意義、快樂和社會身份的選擇。”《上新了,故宮》便是傳遞文化價值的一檔歷史文化節目,節目打破了室內研究文物的現狀,走出演播室,走進故宮,跟隨主持人的步伐去了解故宮文物,主推“華夏文化+館藏國寶+現代元素+實用功能”這一營銷理念,不斷開發極具故宮特色的文創產品,并積累了大量粉絲。《上新了,故宮》節目組通過線上的粉絲積累帶動線下文創產品的銷售,與淘寶眾籌合作打通了線下產業鏈,將每期節目中出現過的文創產品放在淘寶網站上進行售賣,完成了線上線下的銷售閉環。
文化類電視節目要想在社會文化的傳播中發揮更大作用,就要讓觀眾擁有全新的視聽體驗,還要展示其獨有的社會功能屬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取得了飛速提升。近幾年,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正在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對于傳統電視行業來說,有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
以人工智能為例,我國的人工智能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已經有很多節目把人工智能作為節目的一大亮點。以《經典詠流傳》第二季為例,節目組與語音技術公司合作,將詩詞傳唱與人工智能深度結合,開發出來“讀詩成曲,傳唱經典”的在線互動系統,實現了電視屏幕和手機屏幕的跨屏互動。此外,節目組還采用AI仿真技術,以主持人撒貝寧為原型開發出了一個虛擬主持人形象——AI撒,虛擬主持人會邀請線下的觀眾進行互動,共同完成“讀詩成曲”環節。
從目前所能觸及的科技來看,這些新技術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水平還不太成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我們無法想象的技術進入到我們的電視行業,比如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的延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不用出門就能體驗全世界文化的狀態。
文化創意作為新興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文化類電視節目無疑是文創產業得以興起的催化劑,在整個文化創意產業中發揮著引領作用。
以文化創意類節目《上新了,故宮》為例,在大眾文化所主導的電視傳播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想要獲得新表達、新思想、新傳承,就必須兼顧文化內涵和文化創意。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上新了,故宮》在傳統文化的創意表達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將具有厚重歷史感的故宮文化與當下年輕人追捧的亞文化相結合,極具創意地展現出故宮的各種文化,一方面展現故宮“故”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以青年之姿態表達新時代故宮的“新”,用青春的眼光去看待故宮的歷史,完美地呈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聯姻,用創意性、創新性的思維深刻表達了節目的文化內涵。
一個國家的靈魂和一個民族的創造力并不是完全來源于科技,更重要的是來自我們從古至今所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在如今娛樂化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的崛起是時代所需,對廣大觀眾來說是一場文化盛宴,既緩解了娛樂節目讓觀眾產生的審美疲勞,又起到了傳承文化的作用。就目前來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和發展,需要我們從技術、內容、形式等方面不斷挖掘。如何讓文化類節目更加親民,打破受眾局限,完成全面轉型,仍是需要我們努力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