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
數字網絡時代進入“微時代”以來,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美國學者卡斯泰爾在《網絡社會的崛起》一書中提出:“作為一種歷史趨勢,信息時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圍繞網絡構成的,網絡構成了社會的新形態,是支配和改變我們社會的源泉。”①大學生作為文化層次、思想活躍度較高的一個群體,對高校網絡文化產品的選擇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傳統網站式微,校園網乏力,新媒體崛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江蘇開放大學團委為了適應新媒體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更好地建設師生的橋梁和紐帶,于2012年成立了團委新媒體——“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
“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采取與團委平行宣傳模式,由團委老師擔任中心負責人,“江城青年”新媒體社團、“大學生記者團”和“校園之聲廣播站”等學生社團聯動組成學生運營團隊。截至2019年6月,共推送約1500+篇目文章,擁有固定訂閱粉絲6000+,占在校生的75%。自成立以來,開展了各類線上線下品牌活動,極大豐富了在校生的課余生活。
江蘇開放大學團委一直以來都是以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氛圍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此,在“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設立之初,團委就以校園文化建設者和校外形象傳播者來定位發展的。
校園媒體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體現。“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以學生活動、校園生活、社會實踐等為報道對象,通過新媒體更快捷個性的報道,使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得到了提高。
新媒體的便捷與個性推進了其與校園活動相結合。當前,江蘇開放大學多數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都是與新媒體緊緊相連,引導校園活動朝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打破了校園新聞與社會新聞的壁壘,將更多的校園文化以更便捷的方式傳播至校外,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在內容選題上主要以思想引領、學生活動和校園生活為切入點,結合特定時間節點推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推文。
思想引領方面,一方面緊跟團中央、團省委的總體方向,推送時政要聞,確保學生在思想高度上與時代同步;另一方面,學校團委會結合特定的時間節點策劃專題活動,開展思政教育,如“五四青年說”“國家公祭日活動”“9·18 朗讀者活動”等。
學生活動方面,一方面同步平行報道各類團學活動;另一方面,微信公眾號也是延伸、擴展、豐富學生組織活動的一個平臺,如互動類活動以及線上留言、投票等方式,豐富活動方式的同時增加了活動的影響力,增強了校園文化延展性。
校園生活方面,以參與者的角度報道學生生活的點滴,從校園環境、宿舍文化、食堂美食、學習經驗等多元化的角度報道師生共同的生活環境,引導師生發現校園生活的共通性,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的宣傳推廣采用了常規宣傳和特別企劃宣傳相結合的方式,以高頻曝光增加關注度和活躍度。
常規宣傳包括線上宣傳和線下宣傳,以高頻率的曝光確保了長期穩定的關注度。線上宣傳是在微信推送、微博推送和共青團官方網站三個平臺進行宣傳。微信平臺是在每篇推文文末加上“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的特制logo,內容包括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和文字宣傳;微博平臺是將印有“江城青年”的logo置頂推送;團委官方網站是將“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二維碼設置在超鏈接板塊。線下宣傳則是貫穿于團委各項線下活動之中,將“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印制于宣傳文本中,如社團活動海報、迎新新生寶典、社團巡禮月活動手辦等。
特別企劃宣傳是將學校大型活動與新媒體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線上活動,利用投票、留言等互動方式增加曝光度、關注度和轉載量。如“最美教官”活動,在新生軍訓期間推送教官的訓練照和寄語,以投票的方式選出學生心中最喜愛的教官,抓住新生軍訓期間的最高關注點,以集中投票和高密集轉發的形式增加微信公眾號的關注度和活躍度,以此來獲取新生及新生家長等群體的關注度。例如“迎新年晚會最佳人氣節目”活動,在晚會現場設置話題墻,直播滾動后臺留言,增加微信公眾號的話題度,同時同步推送“最佳人氣節目”投票活動,增加場外的關注度。
活躍熱度不穩定。“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在內容推送上存在同質化的選題,一定程度上缺乏創新力,閱讀點擊量和轉載量不穩定,缺乏持續的活躍度。同時,推文內容的局限性對畢業生、校友缺乏粘連性,存在流粉現象。
團隊組成不穩定。“江城青年”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主要是由團委老師和學生社團組成,社團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雖然對公眾號運營有極大的熱情,但是新聞傳播的敏感度低,缺乏相應的專業能力。同時,團隊成員更新快、流動性大,各方面相對成熟的工作人員基本從大三開始就因各種原因退社,導致團隊綜合專業能力不穩定。
豐富推送內容,避免同質化選題。當下的傳媒環境,內容資源的占有是一個重要因素。誰占有更多的資源,誰就擁有更多的受眾關注度,誰就更能占領市場,從而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這就是所謂的“內容為王”②。因此,在內容上應該緊抓校園熱點,提升創新性,充分調動用戶參與,才能真正做到樂學生之所樂,憂學生之所憂。同時,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不是一個部門單獨運營的事,需要依托學校各職能部門積極參與,相互配合,整合資源,互通信息,形成良好的聯動機制。
立足青年視覺,做到以人為本。新媒體是一種可視的文化工具,高校新媒體更應該以“人”為本,與學校師生建立起平等對話和雙向交流的關系。官方教育和娛樂放松的同時,更要關注精神文明建設,平衡好迎合學生與引領學生的尺度,營造高度自信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階段是個體心理由少年步入青年期的關鍵階段,與其生理的成熟過程相一致,個體心理也必有一個變化的過程③。高校官微在傳播過程中應當注重塑造人格化媒體,策劃推送“接地氣”、有“人情味”的內容,拉近學校官方媒體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心理上感覺被尊重,從而形成情感共鳴。
發揮“意見領袖”作用,做好后續營銷。意見領袖是指人際傳播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④。領導、老師、學生干部在高校中充當了意見領袖的角色,通過他們自媒體平臺的轉發、評論相關推送,傳播率、影響力會呈現倍增趨勢。同時,評論和留言是受眾與運營者交流的主要形式,體現出學生的思想動態。良好的互動,一方面能加深受眾的參與感,另一方面能有效解決受眾的問題。
“江城青年”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得益于網絡的普及和高校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運營至今,在校內產生了較好的影響,在校園文化、思想引領中的作用不斷彰顯。高校應充分發揮微信傳播的優勢,擴大微信公眾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影響力,開創教書育人工作新局面。
注釋:
①孔海嘯.我國電視媒體的新媒體發展戰略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4.
②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③張勁.心理軌跡的探索——大學生心理成長階段的特點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2):118-125.
④孫一文,張鴻來.新媒體時代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運營策略研究[J].新聞世界,2019(0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