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蕓汐
主流媒體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一個流動的變量。在各種媒體不斷更迭變化的現在,哪一類媒體對輿論的導向具有控制力,媒體話語的權威性越高,價值觀越符合主流思想,就越能反映出此類媒體即將成為或者已經成為為受眾所接納的主流媒體。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4月28日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8.50億,較2018年底增長1.26億,占網民整體的94.1%;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7.73億,占網民整體的85.6%。為了適應這一必然的發展趨勢,主流媒體也已經打破原有的固定形式進行全面突破,開始進入新興傳播階段。
Vlog(Video Blog),即視頻播客,是一種以第一視角為主線的短視頻記錄方式,是一種以計算機為媒介、以人物特寫的視覺元素呈現的非同步、口語式傳播形式。學界和業界公認的最早的Vlog誕生于國外的視頻平臺YouTube上一位美妝博主的問答視頻,這樣一種新的互動形式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直到2018年,原創視頻博客正式傳入我國市場。一些流量明星在抖音、微博等平臺發布視頻日志,開始為Vlog的流行埋下了種子。在興起和發展中,Vlog的視頻主題豐富多樣,許多博主除了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外,還有一些旅行記錄、生活小技能、開箱測評等主題,成為當代年輕人喜愛的一種視頻記錄方式。
2019年兩會時期,Vlog作為一個新的傳播形態進入新聞媒體領域,豐富了兩會的信息,也拓寬了觀眾的視角。此后,央視新聞主播憑借著這一趨勢,也紛紛成為Vlogger(拍攝視頻的主體)大軍的一員。央視新聞在新浪微博、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以下簡稱“B站”)等平臺上發布了央視新聞主持人康輝拍攝的采訪習近平主席出訪希臘、巴西的新聞視頻,話題為“康輝的Vlog”,這是主流媒體轉型的一次有效嘗試。
從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來看,人作為社會人,所有的社會身份都是居于“舞臺”前的表演行為。他把表演的舞臺分為“前臺”和“后臺”。“前臺”一般是指行動者(這里指央視新聞主播)在行動時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進行表演,設置出表演的場景,進而呈現給觀眾;而“后臺”是指行動者為了臺前表演而做的準備,不想或者限制局外人進入的地方,行動者可以不關注自我形象。但是,在Vlog的呈現中,“前臺”行為和“后臺”行為的界限趨于模糊,鏡頭里也多出現行動者在即將進行“前臺”表演時的“后臺”準備畫面。以往,央視新聞主持人的工作都是在演播室完成,新聞聯播都是以直播的形式播放,觀眾只能看到幕前表演。相較于其他網絡紅人主播而言,他們的形象、言行都代表著國家、黨和人民。而如今短視頻的出現推動了Vlog的興起,作為主流媒體的代表人物,必將要走下神壇順應時代。
如果說2019年的兩會使各大媒體利用Vlog進行了全方位的試練,打破了傳統視角,改變了敘事風格,那么2019年11月10日到15日習近平主席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以及到巴西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又給我們的央視新聞主播走出演播室探索新技術提供了新的契機。
從傳統的電視熒幕轉戰到視頻網站和新浪微博社交平臺,“舞臺”也發生著改變。“大國外交最前線”是在新浪微博上開設的官方賬號,目前主要是發布央視新聞主播跟隨外訪的Vlog。在B站上是通過“央視新聞”官方賬號播出央視主播跟隨外訪的Vlog。
《2020年中國微博行業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5.16億。其中,移動端占比94%,日活躍用戶達2.22億。23到30歲用戶占比最高,移動化趨勢持續增強,用戶互動熱情高。B站是以彈幕視頻網站為核心競爭力而出名的動畫視頻網站,平臺上年輕用戶聚集且十分活躍。可以通過對彈幕評論進行分析來判斷觀眾的喜好,進而反饋出傳統主流媒體轉變傳播方式之后的傳播效果。
選擇以上兩個平臺推出央視新聞主播Vlog,除了這兩個平臺用戶數量龐大、年輕化程度較高以及活躍度高以外,還因為平臺的分享轉發功能,不僅僅是在平臺內部觀看、評論、互動,也可以將Vlog通過其他傳播渠道實現視頻內容的互動交叉,提升視頻的曝光度。
1.選角。在Vlogger的選取上,視頻主角是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他們被觀眾熟知且觀眾緣較好,在觀眾心中他們的形象和出鏡方式是較為固定化的一類人。這樣的“表演者”,若突然轉換了出鏡和播報的方式,會極大地抓住受眾的眼球。
2.選題。“前臺”內容是被限定好的,而不是由“表演者”創造的。央視新聞主播Vlog這一類的視頻選題,目前主要以展現大型的國際新聞事件為主。因為這一類新聞以往的報道形式比較固定,選題不變,如今在形式上做出改變,能拉伸選題的廣度。
3.視角。通過央視主播的第一視角向觀眾展示了國家主席進行外交活動時新聞背后的故事,可以從多個維度展現出與以往所看到的國際新聞報道所表現的不同的視角和內容,在沒有偏離拍攝主題的情況下,會穿插一些工作人員在鏡頭外的情況。比如,在Vlog中主播剛強打電話直呼:“媳婦,我可知道什么叫Vlog了,做起來太不容易了”,讓觀眾覺得接地氣,在拍攝過程中出現不熟練的情況和尷尬的現象時,受眾反而會覺得真實且表示理解。
4.表述方式。Vlog運用解說式的表述方式。對當下的情景進行一些講解,盡管鏡頭里的新聞主播著正裝,但并不讓人覺得嚴肅,這樣的方式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也讓觀眾愿意主動參與其中與主播進行互動。比如微博中,網友@墨玉不忘初心評論:“我又來了,帶著我的整理來了,不知道有沒有漏的”,然后放出來自己整理的解析。@YH也是楊呼呼評論:“(跟著康帥學知識)比雷埃夫斯——‘扼守通道之地’,地中海最大的港口,‘歐洲南大門’,中國和希臘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旗艦項目,有望成為歐洲最大的港口”。這樣的評論內容明顯反映出了受眾對講解式的播報形式接受程度較高,“表演者”也扮演好了互動中的角色。
1.編排方式
在節奏上,先與觀眾問好,再進入視頻的主題,最后埋下伏筆,受眾就會產生繼續看下去的意愿。在錄制視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小失誤,比如康輝在采訪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時,由于周圍環境嘈雜噪音太大,采訪的原聲沒錄進去,康輝很直白地承認了自己的失誤,調侃自己是自拍菜鳥。可見表演者必須善于接受觀眾的暗示,表演者在出現失誤時,必須按照特定禮儀行事,以便讓觀眾為其尋找一個開脫的理由。
在主題上,發布的每一條Vlog都會有特定的主題,就是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比如康輝的第一條Vlog中,拍攝記錄了許多小細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辦公樓、設備間以及康輝的行李箱所攜帶的物品,目的是要告訴大家,這些都是為即將到來的隨訪做準備。但這樣的鏡頭讓觀眾以為自己深入了“舞臺后臺”,模糊了“前后臺”的分界。
在互動上,為了加強觀眾的參與性,在Vlog中會添加一些與觀眾互動的信息。比如,“為大家介紹上次視頻中所提到的秘密武器。”“我這次的發音對了嗎?”“很多網友建議我自拍的時候都用自拍桿兒這樣畫面里的內容會更加豐富。”這表明Vlogger已經看到了觀眾所反饋的內容,也尊重并采納觀眾的建議。戈夫曼認為,這樣的行為是為了“在他人心中塑造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印象而表演”。通過“云交流”這種方式與觀眾進行溝通,能拉近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在話題上,在微博官方賬號“大國外交最前線”中發布了兩個話題,第一個是“康輝的Vlog”,第二個是“剛強的Vlog”。這樣的話題標簽會讓受眾直白地了解到這一類話題的主要內容,也有利于主播打造個人品牌,孵化個人IP。
2.后期
在后期的剪輯上,視頻的流暢度良好,在每一個情緒節點都配上了適應的花字表情包或者圖片,這種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潤色效果。從畫面與畫面之間銜接的轉場可以看出設計獨具匠心。運用后期剪輯的手法,可以去除不愿在“前臺”所展現的內容,也可以深化想要展示的方面。
在時間的把控上,Vlog的時長一般在2分鐘到5分鐘之間,正常情況下不會超過10分鐘。與15秒或60秒的短視頻相比,Vlog的時長可以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內容的豐富性。如今處于大數據時代,每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呈爆炸式的增長態勢,所以大多數人更加愿意花少量的時間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這個時間長度也符合當下碎片化信息傳播規律。
根據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將戲劇舞臺的語言引入到人們日常的互動與交往中,新聞Vlog成為一種幫助觀眾全面了解采訪準備和新聞內容的輔助工具,這種輔助會更好地反映出大型新聞事件的整體面貌。目前研究的文本是對于外訪新聞Vlog的首次嘗試,文本內容有限但仍在增加,但從B站和微博的數據來看,嘗試轉型的傳播效果和反饋都不錯。在5G時代下,主流媒體應當重塑媒介形態,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在新聞領域運用Vlog,呈現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