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穎
框架的概念起源于1955年人類學家格里高利·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游戲與幻覺理論》。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借用貝特森的框架概念,在《框架分析》一書中創立了框架理論。他指出,框架是人們用以解釋外在真實世界的心理基模,是人們了解、指認以及界定行為經驗的基礎。1990年后,傳播學的框架理論逐步形成?!翱蚣堋蓖婕皟蓚€方面:一是傳播框架(或稱為媒介框架),傳者所使用的角度、邏輯、方法和風格都會影響信息的傳遞;二是思維框架或者受眾框架,它涉及的是受眾對事件情況的認知性理解。
“受眾框架”指的是受眾在接觸和處理媒介信息時的一種詮釋規則、認知結構。這種規則和結構往往體現在受眾在日常生活中的累積經驗、行為態度、價值選擇等方面,也會對受眾個人處理信息產生一定的影響。受眾框架決定了受眾接受媒介框架的方式與方法,甚至影響其對媒介現實和客觀現實的理解與認知。然而,受眾在解讀媒介信息時也并非處于完全被動狀態,媒介信息的豐富性以及受眾個人背景的多樣性,都使得受眾對媒介信息產生了多樣化的理解。
受眾多樣化的解讀過程中存在著三種文化,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互相博弈。在當代中國的現實語境中,主流文化指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精英文化則是知識分子們在不背離主流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理性、批判和反思的文化;大眾文化從簡單意義上來說,就是現代社會中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這三種形態各異的文化取向,形成了受眾框架的多樣解讀。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統治階級的思想就一直是社會的主導思想。在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中,沒有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實現過“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指導思想的一元化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客觀規律。主流媒體對《人民的名義》的報道就很好地體現出主流意識形態指導思想的一元化。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報道中,“國家反腐”“人民利益”“階層化分”等成為關鍵詞。《人民日報》2017年4月4日的《<人民的名義>揭示權力畸態官場霉變》這篇報道站在家國立場上,由貪腐事件探析政治生態現狀,發覺痼疾所在,同時反觀人生、反思人性。新華社刊文《為人民服務重在觀其行》則指出,真心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干部無須將“人民利益至上”天天掛在嘴上,重在觀其行而非聽其言,強調黨員干部行動力的重要性?!吨袊嗄陥蟆吩凇度嗣癫磺烦錾碡毢钠钔瑐ヒ粋€副省長》中指出,祁同偉和陳海、侯亮平關于階級背景的表現差異,體現出現實世界的一種規則:上流社會的一切總來得理所應當,而底層的掙扎與不堪卻總要被赤裸地呈現和圍觀。但縱然階層劃分不可避免,也不能成為個人腐敗墮落的原因。權威媒體下的受眾框架,遵循著指導思想一元化的歷史規律,建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與話語性。值得注意的是,主流文化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概念,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有一點不容置疑:無論主流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如何變化,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文化形式與其并行不悖,并同處于文化多元的環境之中。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便是在這種多元環境中不斷壯大與發展的。
精英文化作為知識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現形態,是新知識、新觀念、新方法的創造主體,是“經典”和“正統”的解釋者和傳播者,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①。精英階層的獨特身份,使他們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比更具獨立性。如果說主流意識形態強調指導思想的一元化,那么精英階層更加注重文化的多樣性,他們以專業學術刊物以及少數大眾媒體為話語平臺,表達出對文化固有的批判精神。知網論文《<人民的名義>的敘事癥候分析——以侯亮平形象為例》就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侯亮平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問題。作者從敘事癥候角度出發,指出編劇有意淡化其背景,留下敘述縫隙與意義空白。敘事空白留下的癥候又為不同受眾所解構,形成敘事癥候性解讀。侯亮平的反腐實則是一種權力制衡另一種權力的反腐。作者之所以如此諱莫如深地將這一話語隱藏起來,是因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官位的權力本是個敏感的話題。權力是一個中性詞,主體的使用將界定它的好壞。之所以有人認為“腐敗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是因為腐敗在短期內對經濟的發展起到過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長此以往,腐敗對國家發展與建設有害無益。除了對侯亮平的人物解讀,在另一篇論文《夾縫中的“李達康”:<人民的名義>如何縫合官方話語與民間邏輯》中,作者則站在了一個特別的角度分析達康書記受到熱捧的原因。作為男主的侯亮平和作為工人階級代表的大風廠工人都沒能與受眾產生文化共識,完成審美接受。究其原因是因為侯亮平的形象太扁平,不接地氣,呈現給觀眾的僅僅是一個為了工作大公無私的鐵面人,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相去甚遠,很難讓觀眾產生共鳴;劇中的大風廠工人與現實世界的“工人”(受眾)產生了一種身份錯位,現實世界的“工人”實際上已經成為中產階層或是即將成為中產階層,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劇中的受害者,而是施救者。這是一種對身份認同的敏感性,亦是對自尊心的自我守護。就像劇中的鄭勝利其實是億萬觀眾的形象縮影,但觀眾不愿承認,也不愿接受。因為對身份認同的敏感性讓他們很難去接受一個“小市民”形象。觀眾對達康書記的喜愛,來源于他自身不斷努力,但又被現實拍回原地的渺小和無力感,這與現代大都市青年一代的宅人文化暗中契合。李達康既渴望政績,又不想與他人同流合污,所以他通過隔斷親情、友情、愛情以自我保護。這種過分保護自我所引發的悲情之感,成為人們認同這一角色的關鍵。除此之外,精英階層下還有不少對劇中人物整體的刻畫,對劇作表達的正義倫理進行深入解讀,對反腐斗爭的藝術再現,以及運用如現象學、傳播學、敘事學、現實主義美學等多種理論解讀《人民的名義》帶來的社會啟示。
大眾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業社會中產生,以都市大眾為其欣賞消費對象,通過大眾傳媒傳播、模式化、易復制、按市場需要批量生產,注重人們感性娛樂的文化②。大眾框架下的劇作解讀,充滿后現代文化的自我意識。在網絡高度發展的今天,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代著億萬網民的文化載體。達康書記的表情包便是網民運用現代圖片拼貼技術,使用現階段被廣泛應用的敘事手法對達康書記的動態畫面進行相應的解構和重構,將新的元素又進行再次編碼,完成一次具有全新意義的大眾作品的最佳案例。除了達康書記的表情包,細節也成為網民們的一大解讀熱點。侯亮平查處的趙德漢堆著兩億的豪宅里,廳里的那幅畫是法國畫家阿道夫·威廉·布格羅的《收獲歸來》,收獲歸來的人們載歌載舞,營造了一個歡快、祥和、幸福的世界。趙德漢帶著大筆現金的“收獲歸來”與侯亮平的“滿載而歸”形成對比,一語雙關,極盡諷刺。丁義珍潛逃的旅店里,墻上掛著《無題》的兩幅畫,是繪畫藝術家凱斯·哈林對集權、種族歧視、資本主義的批判與痛惡。丁義珍的政治身份與這兩幅畫以及角標“人民的名義”幾個字“交相輝映”,充滿政治隱喻③。在劇情分析上,網友們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劇情過半時,侯亮平和陸亦可圍繞著民間討債這一話題進行了討論。蔡成功這類民營企業家借貸還不起時,會被追債人關進狗籠子,或者進行人身攻擊和侮辱。有的網友拿劇中的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于歡案做對比,認為民間討債存在著巨大的弊端。有人看到了民營企業的艱難,對無法通過合法渠道獲得貸款的小企業者表示極大的同情;有的則指出是因為借貸者失信在前,才導致追債人采取極端行為。民間討債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債務體制,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也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大眾框架話語下的受眾解讀,是大眾文化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意識體現。它崇尚平民文化,在戲謔中對抗和規避主流文化與精英文化。他們的身份也從被動接受轉換成主動闡釋意義的“生產性受眾”,成為希冀以自己理解對媒介文本進行“解讀”的“解釋團體”。
本文從傳播學中的框架理論出發,從受眾框架下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的不同維度闡釋熱播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中不同文化相互博弈、相互影響所帶來的框架效應,體現出國家話語的文化主導和宏觀解讀,凸顯了精英話語的文化造詣與人文關懷,同時表現出大眾話語的精神世界與話語意識。
注釋:
①鄒廣文.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02):46-53+67.
②許士密.大眾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J].求實,2002(06):9-12.
③如何評價電視劇《人民的名義》?[EB/OL].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852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