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婷婷
縱觀女團成長類綜藝節目,從《蜜蜂少女隊》《國民美少女》到《青春有你》《創造營2020》,節目模式已經愈發成熟,但受節目內容同質化、粉絲經濟發展失衡、受眾范圍較窄等問題的影響,并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爆款節目。2020年芒果TV推出《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從“30+女性成團”的新奇視角出發,將生活真人秀與明星賽事真人秀結合起來,試圖突破大眾對“30+女性”的固有認知,為適齡女性打造自信、魅力、有著無限可能的熒幕榜樣。
《乘風破浪的姐姐》定位于“女性成長”,從日常訓練場、宿舍到采訪的呈現,通過采用真人秀與競技相結合的方式,借助“姐姐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故事情節的反轉來呈現她們不斷挑戰自我、找尋自信的過程,從而達到女性意識的傳播。“在養成類綜藝節目中的‘女性成長’,是指大眾媒介‘擬態環境’下的‘女性成長’,與真實生活情境相異。”①《乘風破浪的姐姐》遵循女團養成模式,創造“擬態環境”,將三十位成員聚集起來,在節目組打造的特定環境中進行集體生活,將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最大化凸顯出來。
《乘風破浪的姐姐》依托固有的女團成長類節目模式,通過流程化的過程展現“女性成長”,從一次次的選曲—成團—排練—公演,展現“姐姐們”舞臺技藝上從不熟練到全能化的成長。在節目呈現上,采用真人秀+舞臺競技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眾“使用與滿足”的“偷窺心理”②,節目通過剪輯將問題放大至看似無法解決,而后通過舞臺效果的完美呈現,達到“媒介滿足”③的效果。在環節設置上遵循競技性與戲劇性的沖突原則,將30名各具特點、在各自工作領域小有成就的女性聚集在一起,達到“三十個女人一臺戲”的效果,用可能擦出的火花引發觀眾興趣。在舞臺設置上,為切合“乘風破浪”的主題,打造了船型舞臺,配合燈光、音響等,為觀眾營造出大型演唱會的視聽效果,強調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將觀眾從競技中暫時抽離出來,享受欣賞節目的過程。在人物關系設置上,節目采用“成團見證人+制作人”的模式,邀請黃曉明主持,并配有專業的制作人團隊,主要負責前期的個人、團體測評,并在音樂、舞臺秀、成團等方面給予建議,在總決賽邀請到曾捧紅謝霆鋒、容祖兒等一眾明星的香港經紀人霍汶希作為女團總顧問,這樣的陣容也足夠為節目引來熱度和話題度。
《乘風破浪的姐姐》延續了芒果臺固有的“百萬文案”姿態,煽情中帶著勵志,在詮釋節目主題定位、表達女性心聲的同時,引發對“30+女性”的社會文化價值思考,也吸引了感同身受的女性群體觀看節目。節目將觀眾喜愛度作為評判標準,采用末尾淘汰制,設立500名“浪花”進行投票,一定程度上遵從了娛樂市場上人氣至上的主流標準,符合獨立女性形象的建立和社會主體的共同利益。但節目制作的模式化,以及過度追求關注度、制造話題,也造成了部分觀眾的不滿,導致收視率下滑。
2020年愛奇藝、騰訊、芒果TV三大主流平臺,在同時期相繼推出了女團成長類綜藝節目,其中《青春有你2》和《創造營2020》已有一至兩季的制作經驗,加上邀請了流量較高的導師陣容,收視率相對穩定。但由于兩檔節目在類型、收視群體等方面都有著較高的相似性,又加上撞檔,一定程度上會產生粉絲分流等現象。《乘風破浪的姐姐》與兩檔節目的播出時間相近,憑借“姐系偶像”加入到了女團混戰中。在傳播策略上,節目采用“媒體聚焦、名人化、表征權力沖突、跨領域的影響力”的方式,引發了一場“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媒體奇觀”④。
《乘風破浪的姐姐》直戳痛點,從現代女性的現狀和困境出發,喚醒女性對“鄙視鏈”的自我抗爭,“鄙視,不僅像是一條食物鏈,更是當下社會宿命的怪圈”⑤。節目遞進式地定調于“三十而驪、三十而勵、三十而立”,定位于“30+女性”的蛻變與成長,展現三十位“30+女性”逆齡奮斗的同時,打破了以往女團成長類節目中普通人通過競技而達到職業轉型的常規路線,也顛覆了女團原有的青春稚嫩、不談戀愛等刻板印象,發現屬于現代女性特有的獨立價值,引發觀眾情感上的同頻共振,對于正在追逐夢想的“30+女性”的自我投射感很強。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未播先火,5月1日微博大眾評審團招募就達到1.4萬評論量,6月1日“姐姐團”官宣當天,更是全面霸占微博熱搜,成為高關注度、高期待值的綜藝節目。節目的火爆離不開贊助的優勢,節目僅品牌贊助商就高達17個,無論在宣發還是制作方面處處透露著“大手筆”。在傳播方面,節目抓住重點,發揮自身優勢,以強大的陣容宣傳為主,借助演員名氣和演員的性格反差制造看點,拉動關注度和話題度,通過各平臺對“姐姐們”的路透,以及各大媒體網絡平臺透出的消息,不斷引發新的話題發酵,充分點燃觀眾期待,引導大眾改變單一審美,挖掘成熟的實力派女性價值。
女團成長類綜藝節目中選手大多為年輕女性,年齡在20歲左右,且大多沒什么名氣,一定程度上造成受眾群體的局限性,《乘風破浪的姐姐》反其道而行,將原有的受眾局限解構,重新定義女團,邀請三十位“30+、40+甚至50+的有一定觀眾識別度的女性”,擴大輻射群體,并試圖打破年齡鄙視鏈和觀眾原有的認知局限,將女團與大齡女性聯系起來,給予“姐姐們”唱跳舞臺和女團選秀賽道,展現現代成熟女性自信的魅力和挑戰不可能的拼搏精神,讓適齡女性在觀賞中建立自己心目中的熒幕標榜。
《乘風破浪的姐姐》雖然無法擺脫原有的女團成長類節目的模式,存在一味迎合觀眾、細節處理不到位等問題,但整體來說節目是成功的,它能夠在同質化泛濫的女團成長類節目中大膽創新,探索新時代女性價值,無論是節目的制作形式還是傳播策略,都是值得其他綜藝節目學習和借鑒的,表明國內綜藝節目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
注釋:
①鄭堅,陳俊朋.現象級綜藝節目中的“女性成長”敘事研究[J].傳媒觀察,2019(06):38-45.
②③使用與滿足理論:“始于20世紀40年代,是對受眾心理和行為進行微觀研究的成果。該理論從受眾角度出發,集中關注個人如何使用大眾傳播媒介、人們使用媒介的方式與他們從中尋求到的滿足之間的關系,考察了大眾的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
④何志武,張潔.碎片化時代的媒體奇觀——電視綜藝節目熱潮的歸因與批判[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05):66-71.
⑤互聯網鄙視食物鏈大全[J].電腦愛好者,201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