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燕
毫無疑問,2020年又是女團選秀大年。《青春有你2》和《創造營2020》在上半年相繼播出。下半年,面對影視寒冬的席卷,由芒果TV六月推出的中國首檔逆齡女團選秀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也在影視寒冬中掀起了現象級的夏日狂歡。資本,無疑是檢驗節目影響力和受眾注意力的試金石。在幾乎沒有任何宣傳、任何預告,且微博熱搜也被暫停的情況下,《浪姐》悄然播出。在節目播出后,芒果TV運營商“芒果超媒”當天的股價就應聲大漲,截至收盤漲幅達到了6.82%,公司總市值更是破千億元。芒果超媒發布的2020年半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浪姐》節目廣告客戶總數超過了40家,成為近兩年綜藝項目品牌數量之最。
各種數據表明,《浪姐》的確稱得上是一檔“破圈爆款”的年度現象級綜藝選秀節目,而節目元素的創新和情緒價值的建構則是這檔節目熱度和討論度更勝一籌的砝碼和秘鑰。
隨著視頻媒介的興起,各式各樣的媒介產品層出不窮,這雖然滿足了受眾多元的需求,但是也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如今,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變成一種商品,收獲人們的注意力,然后把它賣掉,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經濟形式。在這個注意力資源稀缺的時代,傳媒必須通過獨辟創新的視角來鎖定觀眾的注意力,從而贏得買方市場。
不管是《創造101》《青春有你2》還是《創造營2020》,都給人們留下了參加女團選秀節目的女性都有著青春靚麗的外表形象的刻板印象。但是《浪姐》通過在舊模式的基礎上添加新元素——參加選秀的不再是青春年少的素人女孩,而是30位年齡30+的已出道女藝人,打破了大家對于女團選秀節目的刻板印象,鎖定了觀眾注意力。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的接觸媒介是基于個人需求進行的,強調受眾的能動性。當觀眾看到寧靜、張雨綺、鐘麗緹、伊能靜、張含韻……這些原本成名已久、在各自的領域也已經有所積累的明星出現在“女團選秀”這個原本跟她們毫無交集的場域,讓原本人物元素已經固定的選秀節目激蕩出了陌生化的火花,無疑會激發觀眾的獵奇心,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選擇觀看這檔逆齡女團選秀節目。
青少年粉絲群體一直是各大選秀節目爆紅背后的主要推手,因為他們把依托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網絡選秀綜藝節目當成獲取資源、表達想法和獲取身份認同的平臺,同時他們也是具有高漲的消費欲望和巨大的消費潛力的一個群體。而《浪姐》在舊模式的基礎上加入新元素,決定了這檔節目的受眾不再只是青少年群體。
曾經的“女神”“影后”“女團鼻祖成員”,出道10年至36年的時間讓她們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事業上都有所積累、有所沉淀。從受眾視角下看,這30位年齡從30+到50+的姐姐們幾乎集結了70后、80后、90后的回憶,30個人生樣本,總有一款是觀眾耳熟能詳的。因此這檔節目的受眾年齡層主要分布在80后、90后、00后三個階段,從而讓節目在不同圈層中實現跨越式傳播。
“訓練、表演、打分”,這是以往選秀節目一直采用的三段式結構,《浪姐》這次也依然沿用這種結構,但它最大的亮點就是讓節目回歸選手本身。節目制作團隊盡量退后,為姐姐們服務,把舞臺交給選手們,削弱制作團隊的存在感。同時,節目中的“評委”也是只負責評分和提些建議,把權利下放給各位參賽的姐姐們,讓她們可以更加大膽純粹地展現自己的性格和能力。
戈夫曼的“擬劇理論”關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符號預先設計或展示在別人面前的形象,即利用符號進行表演并盡量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女團選秀節目中,選手表演效果的好壞評定一般是由觀眾投票來決定,因此觀眾就擁有了“虛幻的權利”來決定選手的成敗。這讓觀眾感覺自己能夠影響選手的成敗和比賽的走勢,這種“權利的反轉”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與優越感。
一檔選秀節目要想獲得受眾的認可,不僅要創新節目形態來搶奪稀缺的受眾注意力,更要構建出深入人心的價值取向來反映社會情狀。但是中國的女團選秀節目跟所有流行文化一樣,都無法避免遭遇同質化和模式化的困境,最終都會逐漸演化成一種日趨成熟的商業模式。長此以往,人們對于選秀節目不會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話題和思考。但《浪姐》播出后不但讓受眾能夠感受到節目對年齡更為包容的定位,同時也從選手身上投射出的關于事業、家庭和自我的反思中引起受眾更為強烈的共鳴。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曾說過,男性可以經歷兩個階段的美,一種是青春年少的,另一種是年老時的滄桑,而女性只有一種。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女性都會遭遇年齡的瓶頸。作為國內首檔30+女團選秀綜藝,《浪姐》開創逆齡選秀先河,打破年齡的瓶頸和世俗偏見,重新定義了女團的標準。即便她們擁有了女兒、妻子、母親等多種身份,不再青春,經常煩惱,但依然愛美、真實、有趣、有夢想,堅持經濟獨立的生活態度。
消費主義盲目膜拜青春、膜拜年輕,利用了女性對大齡、對變老的恐懼,販賣焦慮。而《浪姐》通過對熟齡的肯定,大大緩解了女性對年齡的焦慮。在任何為年齡所困的人看來,這檔節目就是在對“媚青文化”的反擊,是對社會固有觀念的抨擊和抗議。通過觀看姐姐們在舞臺上的表演,能夠讓觀眾意識到年齡雖然會讓你失去一些競爭力,但更多的是提升你的閱歷和底氣。因此,《浪姐》旗幟鮮明地打破年齡焦慮,粉碎所謂中年女性的困境,無疑是為受眾構建了積極的情緒價值。
在千篇一律的女團選秀綜藝里,女性形象總是呈現出要么可愛、要么性感這兩種典型風格,女性的美不僅沒有得以拓寬,反而越來越單一。但在《浪姐》這檔節目中,流水線工業女團的審美標準,在真實、獨立、自強的女性力量面前不堪一擊,姐姐們用自己獨特的個性,向受眾展示了屬于中年女性的自信美、復雜美和力量美,釋放了屬于熟齡女性的魅力,通過欣賞30位不同女性的追夢歷程、現實困境和平衡選擇,讓受眾在可以反觀自己的選擇與夢想,找到實現自身夢想最好的途徑,發現實現自身價值的最佳選擇,提升身份認同感。
面對30歲給女性帶來的年齡焦慮,中國首檔逆齡女團選秀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通過創新節目元素不僅僅為受眾呈現了一個關于30歲的命題,更多地還體現了節目背后對年齡和現實的對抗。節目對于“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的解讀,吹響了打破年齡瓶頸的號角,喚醒每個年齡的女性關注自我、敢于綻放的意識,為每個女性構建了積極情緒價值,同時也為國內其他選秀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參考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