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麗梅
新聞語態是新聞報道的話語方式,即采用什么語氣、態度和形式來報道①。新聞語態決定著傳播效果,也決定著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飛越廣東》大型融媒直播節目的23期節目在新聞語態上大膽創新、勇于嘗試,為融媒體直播節目提供了一個范本。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的服務對象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沉默的大多數”,而是互聯網時代擁有更多選擇權、主動權和話語權的“清晰的個體”②。只有轉變話語方式,放棄“我說你聽”的高高在上的姿態,主動適應新媒體的需求,打造符合新媒體用戶接受習慣的新媒體產品,主流媒體才可能在新媒體的夾擊中生存下來,真正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
作為一檔融媒體直播節目,《飛越廣東》在全方面優化主播語態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做這檔節目的時候,總導演團隊多次強調要摒棄傳統的“聯播體”,說人話。具體來說,就是要適應新媒體傳播的特點,要說融媒體時代的受眾能聽懂的話,做他們喜歡看的節目。這一點在《飛越廣東》一系列的節目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主播在播報的時候不是“字正腔圓”,而是用說話的方式在和受眾“對話”。配合節目的需要,兩位主播可以在演播室里“賣萌”,和受眾一起唱“海藻、海藻……”(《飛越廣東》肇慶篇)。在介紹潮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時候,也沒有高談闊論,而是用了一句“出門逛個街,抬頭就能遇到一座文物保護單位”。看到我們的片子中出現的美食,主播是用受眾的視角接過話來,“這一碟芥蘭牛肉看得我是饑腸轆轆,接下來是不是該上菜了……”類似的表達方式還有很多。接地氣、平和、熱誠,一下子就拉近了節目和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距離。
這其實和央視《主播說聯播》的新媒體產品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主播說聯播》通過生動的語言,接地氣的話語,最廣泛流傳的網絡語言,一下子就把高大上的《新聞聯播》變成了網友喜聞樂見的網紅產品。例如,海霞用“日韓互刪好友,拉黑了對方”形容日韓關系,康輝提醒國泰航空“No zuo no die”,剛強使用飯圈常用的應援語言評價網友及世界各地的中國留學生對待亂港分子的行為:“有他們在,‘阿中哥’一定會成為這世界上最靚的仔!”這種輕松、幽默、年輕化的語態,為《主播說聯播》贏得了無數粉絲,每一期節目的點擊量都超過10萬。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家取得了哪些成就,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主題很容易被做得高大上,成為空洞的宣傳報道,出現報道方式陳舊、語言老套、數據枯燥等問題。但值得慶幸的是,《飛越廣東》避免了類似的尷尬。
23期節目,不約而同都用到了“自述體”,增強故事情節,生動有趣,以小見大。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深耕田間地頭、守護祖國大好河山,或者擔負城市建設、經營小本生意的普通百姓,他們用最生動親切的話語,講述和見證了祖國的發展。片子沒有大段的解說詞,幾乎都是人物的同期聲和現場聲。但通過這一個個小故事,我們看到的是天更藍水更清,是城市的巨變和人民紅紅火火的生活。
例如,《飛越廣東》潮州篇講潮州古城的微改造,人居環境改善,人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記者用了一個巧妙的設計,讓祖孫兩代潮州人從各自的視角出發,通過自述說變化和穿插剪輯的方式,展現了千年古城微改造的成效。《飛越廣東》湛江篇講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從一個工程師的角度講述了大橋為紅樹林繞道的曲折歷程。沒有華麗的語言,卻讓人感受到了國家保護環境的決心,也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佳詮釋。
正是從老百姓的視角反映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折射國家發展的成就,從微觀角度表達宏大主題,才能取得如此良好的傳播效果。
2019年,隨著短視頻人口紅利和流量紅利的消失,vlog作為新的視頻形式進入大眾的視野。Vlog字面意思就是Video Blog,簡單來說就是視頻博客,用視頻代替圖文,記錄自己生活的小日常。目前,vlog顯然是最受歡迎的傳播模式。無論是自媒體還是社交平臺,或者是傳統媒體都已經將vlog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傳播方式之一,而且vlog帶來的傳播效果也足以證明其“江湖地位”。
Vlog的應用,正是《飛越廣東》融媒體新語態的一個突出表現。《飛越廣東》潮州篇講述古城變遷時,以祖孫兩代人的幸福感為故事的主線,運用的正是vlog的手法。孫子的自述和奶奶的自述,經過對剪,有代入感、現場感,受眾仿佛跟著祖孫兩人逛起了古城……《飛越廣東》韶關篇中,vlog《來點小清新:小姐姐帶你打卡韶關網紅書房》單在觸電新聞APP上的點擊量就超過了4萬。同時,這條vlog還登上了《廣東新聞聯播》和學習強國APP,可見主流媒體對vlog的喜愛,以及由此做出的大膽嘗試。
Rap的使用也是2019新媒體傳播的一大特色。這一年的Rap是隨著暑假的一個說唱綜藝火起來的,隨后在央視、新華社以及越來越多的新媒體中被廣泛使用。Rap在《飛越廣東》肇慶篇和湛江篇中都有出色的表現。湛江篇是把美食唱給你聽,一條50秒的視頻為一個小時的電視直播節目起到了調節節奏的作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后更是成為網絡傳播的爆款。《飛越廣東》肇慶篇中,“誰說果蒸不是粽,果蒸就是粽……”,一段說唱成為全篇的亮點,受眾在看的同時,也會不約而同地跟著哼唱起來,傳播效果非常好。
2019年,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微信公眾號也都有不少Rap視頻內容的傳播。比如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傳遞這一段視頻!中國人唱給美國的魔性Rap》,還有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的《這是一首唱給香港青年的Rap》。兩篇推送的點擊量都在10萬以上,而推文的留言也非常多,互動效果極好。形式新穎、創意鮮明,加上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就能把愛國情感傳遞到廣大青年網民的心中。
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互聯網是當下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而年輕人正是互聯網上最活躍的群體。他們是新語態最大的創造群體和使用群體。在2018年中國網絡論壇上,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海就提出,想要彰顯主流價值,我們要認真了解、解讀1億青年的動向和需求,倡導主流意識形態,展現優秀文化。在筆者看來,聚焦年輕人,用年輕人喜歡的網絡語言與他們對話,是這個時代對媒體工作提出的要求。2020CCTV網絡春晚就是把焦點聚集在年輕人身上,打造“青春嘉年華”,構建起主流平臺和年輕人溝通的橋梁。年輕人喜歡的vlog、短視頻、電商直播等都被創新融入節目中,與互聯網年輕語態無縫銜接。
創作出符合當前受眾需求的新聞作品,不能依靠拼拼湊湊,或者簡單的后期處理來完成。融媒體產品需要記者在拍攝前就對自己的采訪對象有足夠的了解,包括場景、內容、事件的發展等等。有了了解,才可能運用新媒體的拍攝方式去進行報道。而這一切和傳統拍攝手法有著極大的不同。比如,《飛越廣東》中山篇《小鎮蠟像館》的vlog就足見記者的功夫。整條片子,巧妙的鏡頭設計和場景轉換、有趣的現場,牢牢地引領著受眾,一步步去探究那一座有趣的蠟像館。要做到這一點,記者和攝像都要有互聯網思維,要熟悉年輕人的玩法,懂得年輕人的表達方式。
如今,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在向融媒體轉型,都深知必須用融媒體產品去挽留住寶貴的受眾,或者開辟新的領域。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部分主流媒體的部分產品變成了“四不像”。有的融媒體產品為了點擊量,忘記了主流媒體該堅守的原則;有的內容為了賣萌而賣萌,活潑得有些莫名其妙。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軟”與“硬”中尋找平衡,不能因“軟”而失了主流媒體的權威地位。
《飛越廣東》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活潑之余也在積極尋求著兩者之間的平衡。特設的板塊“權威訪談”“數說廣東”“小強觀察”“超級訪問”等就做到了適度賣萌和把握主旋律。“權威訪談”“小強觀察”談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是對過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而形式上有動畫、追蹤字幕和記者上天入地的現場……這一切都是宣傳主旋律和適度“賣萌”的有機結合。
總之,在融媒體時代,創新才能創造生命力,創新意味著變化萬千,創新意味著推陳出新③。只有創新傳播手段,創新話語方式,主流媒體才能更好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生產出更為優質的內容,牢牢把握住輿論的主導權。《飛越廣東》經過半年時間的細細打磨,為受眾獻上了一場視覺盛宴,也為融媒體傳播提供了一個范本。未來還有更多的探索和嘗試,等著中國媒體去探尋。
注釋:
①張詩婷.社交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語態的新發展[J].青年記者,2018(32):68-69.
②傳統媒體要適應互聯網時代傳播新語態[N].人民政協報,2015-05-11(004).
③欒軼玫.融媒體時代的紙媒創新:打通與共融是關鍵[N].中國青年報,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