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崗
(四川文理學院 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研究院,四川 達州635000)
商品檢驗是伴隨商品貿易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門對商品品質、數量和包裝開展鑒定的檢驗方法。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沿海城市開埠通商。中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為保證進出口商品的質量,防范貿易過程中的欺詐現象,實施商品檢驗的機構應運而生。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商品檢驗機構發端于1901年的上海棉花檢驗所,受此影響,出口肉類、生絲、茶葉等商品檢驗所在天津、寧波等沿海城市相繼建立。民國政府成立后,為保證商品檢驗有據可依,1928年中華民國工商部頒布了《商品出口檢驗暫行規則》,并在上海、漢口、廣州、青島、天津設立商品檢驗局。
長期以來由于研究的趣旨的差異以及資料的匱乏,有關四川商品檢驗機構及其開展的工作較少為學術界所關注,開展專題探討的論文至今是研究的盲點,僅一些相關研究略有涉及。為此,本文擬通過重慶商品檢驗局檔案資料及民國川省經濟刊物,圍繞主題開展探討,理清相關問題的歷史脈絡。
四川對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就已有生絲、茶葉、綢緞等商品銷往印度額文獻記載,但當時乃至以后相當長時期尚無專門機構對商品質量檢驗把關。19世紀90年代初,四川門戶洞開,重慶被辟為通商口岸后設立海關,由海關所屬的驗貨處對進出口商品實施驗貨檢查。
事實上,海關驗貨處并非一個專門的商品檢驗部門,其施職對進出口貿易商品的驗貨,主要目的在于校驗品名、件數、斤兩、價值,以保證商人申報的內容與驗貨的結果相符,以便海關照章納稅,懲治偷漏關稅。但這種校驗極為敷衍,即便一些貨物摻雜,只要不影響貨物的基本特質,海關也準予輸出。很明顯,查驗出口商品是否存在“摻偽之情弊者、毒害之危險者、鑒定其質量之等級者”,并非海關驗貨處的職責及目的所在。
《重慶海關十年報告》就曾記述:“經由打箭爐和松潘來到重慶輸往海外的羊毛,內含大量灰塵、油膩、污垢,幾乎占其重量的10%;由西藏和甘肅經重慶運往華北的麝香,據說雜質的比重一般也高達20%,這種混合物,對麝香的氣味并不損害,是為雜費和利潤留些余地。售主在麝香里攙假做得極為巧妙,致使這種交易風險很大,只有內行人才敢承擔這種買賣。”[1]從中可看出,海關并未真正對商品的品質,進行嚴格的監管,對出關商品的質量較為放任。
20世紀初,世界工業的發達,對工業原料品的需要大增,生絲、桐油、豬鬃等工業原料,成為重慶海關輸出的大宗及重點。一些商人在貿易中,欲求速售獲利,不拘其供求或過或不足,摹仿假冒、摻偽夾雜劣風日盛,出口商品粗制濫造的行為,引起消費者的不滿,要求海關嚴格商品檢驗的呼聲漸大。
民國初年,重慶洋行與萬縣海關合作,欲用折光鏡檢驗桐油濃度,以杜絕商人在桐油中,摻入廉價的礦物油,以致油質變劣。但這一做法卻遭到桐油商人的激烈反對,使得海關檢驗計劃不能實行。
1929年,我國關稅自主,重慶海關行政管理權回歸國人,為制止日益盛行的摻水、摻雜之風,維護四川輸出商品在國際上的信譽,海關強化了對出口商品的檢驗,堅持對出口的茶葉厲行檢驗。出口商在抗議無效下,乃協議取樣至第三方——茶樓檢驗,是為開埠以來,四川輸出商品檢驗的發軔。[2]
但是,就海關本質而言,其為管理貿易的官方機構,主要負責各類貨物的報關、納稅以及稽查,對貨物的檢驗為其附帶的工作。特別是隨著出口商品數量、種類的增多,人員、技術及設備的匱乏,海關的檢驗工作難以為繼,成立專門的檢驗部門成為必然。
1929年美國爆發嚴重經濟危機,危機很快席卷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世界,其波及面之廣,破壞性之強,肆虐時間之長,前所未有,直接導致世界消費市場嚴重萎縮,國際貿易急劇下降。當危機蔓延到中國時,四川也未能幸免,川省出口到西方的農畜產品迅速成為滯銷的商品,銷量銳減。
此種情形可以通過四川出口的大宗商品——豬鬃予以說明:
1929到1930年,川省銷往美國的豬鬃數量從32494擔減少到20928擔,降幅高達36%,而且此后年份繼續萎縮,1932年輸美豬鬃數量僅為10901擔。而向來以消費中國白豬鬃為主的日本更是萎靡不振,在經濟危機最嚴重的1932年,其進口中國豬鬃的數量由1929年的12640擔減少到6668擔,跌幅為53%。另一方面,伴隨國際貿易條件惡化,豬鬃價格狂跌不止,以紐約為例,1929年每磅豬鬃價格平均1.63美元,1930年降為1.35美元,1932年再降為90美分。[3]
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列強高筑關壘,提高進口關稅,以限制進口,促進出口。1930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霍萊—斯姆特法》,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和原料品的進口稅率,開始對中國輸往美國的中國農產品,如茶葉、生絲、桐油、豬鬃征收25%的進口稅,接著英、日、德等國紛紛仿效。同時,為了轉嫁危機,美、英各國迅速實施外匯傾銷政策,放棄金本位制,放任貨幣貶值。幾種因素交相侵襲,國內農畜產品銷售更加困難,外貿形勢更為嚴峻。
面對市場萎縮、價格下降造成的經營虧損,國內部分經營者制偽售假的風氣日盛,出口生絲、桐油、羊皮、豬鬃等原料品之品質惡化,引發國外商人的強烈不滿。
1930年,英國普利茅斯毛刷協會致函渝市山貨同業公會商人,要求對出口之馬鬃羊毛厲行消毒實施檢驗,出口豬鬃迅予改善,認真整頓,其函原文為:
“英國一般毛刷工廠所需用之原料,如豬鬃、馬鬃、羊毛等向自中國采購,近年因消毒及管理種種困難,其原料不免日漸轉劣,甚至幾無法可以使用,故不得不代以南美各地之產品。該會亟盼中國之所產制者在品質及整刷方面均能適合一般所認為最合理之標準,維持其原有的高尚品質,并杜防投機及外來勢力之操縱,則對中英雙方交易自必裨益無窮。特函貴會,亟應建立獸醫檢驗制度,從速認真改善,以恢前譽。”[4]美國商人對近年進口的牛皮多有抱怨,“川牛皮原質本屬優良,只以制法欠佳,加之奸商以漁利為目的,動挈作偽,因之品質缺陷甚多,而鄉間黃牛復多用為負重役畜,木鞍極為粗笨,遂致背部皮板,時有洞眼。”[5]為避免交易中買到劣質商品,英國查爾麥斯制刷公司向大不列顛刷業協會通申請,“要求直接與有信譽保障的中國出口商交易,交易前必須將黑、白、霉鬃樣品賜寄一份到制刷公司,交貨時,豬鬃品級必須劃一且與樣品符合,起運前,須請洋行驗貨,精密檢查,以防欺詐。”[6]美國鬃商更是以所謂出口的重慶豬鬃多為冒牌之漢口鬃,魚目混珠,品質不良,色暗光弱,脂垢不凈,鬃質松軟,其聲澀濁,觸耳難聞,制理粗糙,拒絕為到貨的豬鬃付款。[7]
以上情形雖非完全之事實,難免有外商借機勒索,以博取更大利潤之動機,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貿易衰敗背景下川省商人作偽的樣態,并且該現象已有蔓延的趨勢,川省農畜產品籠罩在不信任的危機之中。
事實上,三十年代以來,川省當局及各界人士對商人攙雜做偽將加速豬鬃、桐油等商品的貿易衰落,表示了極大的擔心。當時有輿論認為:“重慶居長江上游,為西南巨埠,萬商聚集,每年出口商品,為數甚巨。惟一般商民默守成法,不諳國際市場情形,且狡詰者只知惟利是圖,以致詐偽百出,品質益劣,銷路日趨停滯,國際貿易日漸低落。”[8]
重慶中國銀行對渝市山貨業調查后也認為,商人但知牟利,故對于各種貨品,不惜羼假做偽,以是喪失聲譽。長此以往,則川省出口貿易,非至信譽掃地,不可收拾而不止,售貨者當有所警惕,收貨時注意選擇貨品,并開導外山販子不可再犯此弊,否則即不予以收買,如是則劣貨自可漸次斂跡。
民生公司經濟研究員甘飼森目睹了近年來川省生絲、藥材、豬鬃、牛羊皮等出口大宗衰敗的現狀后,更是嘆曰:生絲,本為我國三大蠶業區之一,每年產額約值1560萬關兩,輸出旺盛時,亦年達1120萬關兩,現已一落千丈,去歲出口,不及百萬,驚人熟甚;川省藥材,種類繁多,產量亦豐,運銷國內外,為數至鉅,惟人民因循舊法,不知改良,銷場江河日下;牛羊皮,川省出產,皮質堅韌,織維致密,西人多樂采用,近年以來,一方面出售商人不顧信用,自絕出路,一方亦因世界不景氣之影響,銷場亦日感萎縮;豬鬃一項,品質優良,產量豐富,為出口國際商品之大宗,但近年以來,摻假攙偽,自墮信用,如能加以改良,增進出產,前途固未可限量。[9]甘飼森這番論述,反映了川省外貿的衰退固然與大環境有關,但根源卻在于商人在眾多初級出口品中做假攙偽,自墮信用。面對不斷惡化的外貿危機,川省經營農畜產品出口的商人無不人人自危,逐漸認識到,商人除了辦貨力求認真,杜絕羼假做偽的自我約束外,呼吁政府還需用行政手段,對出口貨品進行強制的檢驗。為此,商人“爰一再集議,環請就地軔設檢驗機關,提高品質,策勵進行,以期挽回利權。”[10]
1930年12月30日,實業部鑒于經萬縣口岸外銷桐油數量巨大,為保證輸出的品質,要求漢口商品檢驗局籌設萬縣檢驗分處,負責川東地區桐油出口的檢驗工作。
該專項檢驗機構的成立,無疑刺激重慶地方當局設立檢驗機構的熱情,重慶設立檢驗所一事納入議事日程。重慶市市長潘文華和四川善后督辦公署督辦劉湘,多次與漢口商品檢驗局和實業部商談,以商品檢驗條例規定集散市場可設檢驗機構,陳明理由,請求在渝設立檢驗機構。
但實業部以四川防區軍閥內戰不息,政局不穩,人事變換頻繁,惟恐設所引起各方利益的矛盾與糾紛,遂以“地方政府設立商檢機構不符中央政令,對四川善后督辦公署要求設所一事,并未明白認可”[11],重慶設所陷入僵局。
1933年8月,發生了出口到倫敦的重慶豬鬃,因品質不良、制造粗糙,被買方拒收退貨的外貿事件,巨大的貿易虧損直接導致渝市三家出口商號倒閉破產,相關商人噤若寒蟬,人人自危。四川善后督辦公署“應環境之需要,徇人民之請求”,呈準重慶地方當局,籌設重慶市商品檢驗所于重慶南岸曾家巖,辦理重慶出口或轉口的生絲、豬鬃、桐油、五倍子、生牛皮、生羊皮等六項商品檢驗業務。
該所組建后,為使工作有章可循,借鑒漢、滬等檢驗局的經驗,隨即頒布檢政十九條,對有關商品檢驗的一系列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
一是凡輸入輸出商品中有攙偽之情弊者、有毒害之危險者、未達質量等級者三項之一者,必須依本法檢驗不得輸出;二是應施檢驗之商品非經檢驗領有證書,不得輸入或輸出;三是檢驗商品得酌收檢驗費,其費額由實業部就各商品分別訂之但至多不得逾商品市價的3‰;四是違反檢政第九條的規定,課以500元以下的罰款;五是商品檢驗后,有擅改數量或混入劣品者科300元以下罰款;六是執行檢驗人員楝取樣貨,有逾規定數量或檢驗時故意留難者,經舉發后由商品檢驗所予以懲處。[12]
從以上條款來看,條例較為全面地考慮了實施檢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為檢政的實施奠定了執法的依據。
在組織結構上,檢驗所根據頒布的組織章程,設立正、副所長各一人,由督署委定“允孚商望,于檢政既屬專長,于商情尤為熟悉的石體元、黃勤生充任正、副所長,管理全所事務,并定于1934年3月1日實施出口商品的檢驗。”[13]
隨后,檢驗所選聘外國技師3名,襄助所長辦理檢驗工作及研究技術改進。所長以下設立事務處、檢驗處、會計室等三個部門,編制35人。其中,事務處負責管理商品出口的調查、統計和商品檢驗及出口證的編制;會計室負責預算的編制,及財務帳目的處理;而檢驗處為檢驗所的中心部門,下設生絲組、桐油組、牲檢組,分別負責實施生絲、桐油、豬鬃這三類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檢驗,以達杜絕劣風,提高品質,促成商品出口標準化之目的。
然而,使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地方政府設立商檢機構不符合當時的中央政令,雖經重慶市市長潘文華和四川善后督辦公署督辦劉湘與漢口商品檢驗局和實業部多次商談,請求保留或原班機構改屬實業部,均未獲許可。
實業部呈請行政院撤銷重慶市立商品檢驗所,設立漢口商品檢驗局重慶商品檢驗分處。國民政府行政院于1936年2月26日頒布615號令,撤銷運行不到3年的重慶市立商品檢驗所。
1936年2月20日,實業部委任張偉如為漢口商品檢驗局重慶檢驗分處主任,負責接收重慶市立商品檢驗所,并從滬、漢兩局選調積有經驗的技術骨干進行籌備,于1936年4月15日在原所址曾家巖,另行設立漢口商品檢驗局重慶檢驗分處,納入國民政府實業部管轄,以實現商品檢驗的“劃一”管理。
1937年抗戰爆發后,沿海諸省相繼淪陷,天津、上海、廣州、漢口商檢局的人員、設備開始內遷四川。1939年3月經濟部令漢口商品檢驗局停辦,以原有人員和設備組建重慶商品檢驗局,以李文斌、鄔剛如為正副局長,并將重慶、萬縣、長沙三檢驗分處并入該局。
重慶商品檢驗局后,在面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條件下,克服困難,依照商檢局組織條例,局內設檢驗處、事務處、會計室、人事室,各司其職。其中,檢驗處其下設化工品、牲畜產品、生絲三個組,分任各項檢驗工作。
重慶商品檢驗局成立后,先后檢驗的商品種類計有豬鬃、豬鬃扎子,羊皮、牛皮、兔皮、麂皮、虎皮、獺皮、花貓皮、黃狼皮、豬腸衣、羊毛、鴨毛、鵝毛、桐油、生絲等。歷年檢驗業務中,以桐油、豬鬃為大宗。
重慶商品檢驗局成立時設于市區曾家巖,由于重慶市區常遭敵機襲擾,局住址遷移頻繁,先后遷至重慶市三圣殿街重民里、武庫街15號、丁家坳熊家花園、雷公嘴8號,1939年6月化工品檢驗組移南岸黃桷埡崇文街43號,隨后局本部除留4人在市區,其余22人全部遷黃桷埡辦公。生絲檢驗組設于重慶南岸下龍門浩獅子口1號,生絲檢驗室設于南岸梁家崗鄂中里10號附4號。1941年12月局本部從黃桷埡遷下龍門浩與生絲檢驗組合并辦公,抗戰勝利后遷回市區中華路141號。
抗戰勝利后,重慶商品檢驗局管轄昆明、萬縣兩檢驗分處,并主管西南檢驗業務,頗占重要地位。1948年7月重慶商品檢驗局原隸經濟部改隸工商部,局名工商部重慶商品檢驗局。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12月17日人民解放軍重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工業部接管重慶商品檢驗局。1950年3月13日劃歸西南軍政委員會貿易部領導。
豬鬃為我國近代重要的出口商品,其出口淵源可追溯到1950年代,法國傳教士在廣東發現中國豬鬃在“彈性、耐磨擦、抗酸堿”等特性遠勝于西方豬鬃,其成品是洗刷槍炮和油漆軍艦等軍事裝備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前后,豬鬃必為交戰雙方爭購、儲存的對象,以滿足其擴軍備戰的需要重慶商品檢驗所成立后,依據檢政組織條例,以及適應四川豬鬃及牛羊皮的需要,下設牲檢組。牲檢組為檢驗豬鬃、牛羊皮的技術質檢部門,重點主管豬鬃質量檢驗,研究豬鬃分級,核算檢驗數據并填發證書,兼理豬鬃樣品收發、保管等工作。牲檢組由技正1人、技左2人、計算員4人、練習員6人構成,首任組長由技正胡少卿擔任。在工作程序上,為達檢政第一條的實現,牲檢組首先制定了豬鬃檢驗的“標準”,即:黑豬鬃必須(1)整齊;(2)毛不彎曲;(3)顏色黑而有光;(4)沒有肉皮;(5)岔尖不深;(6)沒有雜色;(7)沒有黃尖毛;(8)毛根粗壯,達到這以上標準的豬鬃為檢驗合格。
白豬鬃的“標準”則為(1)整齊;(2)毛不彎曲;(3)顏色不黃;(4)不起烏黑色;(5)岔尖不深;(6)沒有肉皮;(7)毛根粗壯。
其次,對豬鬃檢驗時“揀樣”的選取比例,牲檢組按檢政的要求也作了相應的規定。“每批‘揀樣’按箱數的多寡,以10%揀取樣品,10箱開取1箱,不及10箱者以10箱論,若報驗的商號為新辦,則需抽驗15%或20%。揀樣時,揀樣人員采取的樣鬃必須包括各種花色,其比例大致為1%,不得多采。”[14]
最后,揀樣結束后,分別由相關的專業人員,按合格標準,從長度、消毒、色澤、清潔、包裝等5個方面,對待檢豬鬃進行檢驗,以決定是否達合格。至于五個方面具體的檢驗操作方法,大致為:
長度檢驗,系取一捆豬鬃的1/4逐根量具長度,與不足尺碼部分分離,再用天秤分別稱其重量,以計算其足尺成分的百分率,是否合格。
色澤檢驗,即判斷豬鬃根條是否光澤滑潤。光澤的檢查全靠比較,因為既沒有機器,更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經驗在判斷色澤優劣時至關重要。
包紙檢驗,所用箱紙及搭配花色要合乎出口,每扎豬鬃須用光亮堅韌的白紙分別包裹,注明包內豬鬃長度,不但防止每扎豬鬃的松散,保持緊密的形狀,同時有利于檢查人員檢查長度時有所憑籍,包裝箱內應撒布樟腦藥粉以防蟲蛀;
彈性檢驗,執豬鬃的底部,用另一手的手指,在鬃身的中段,握其一部(約數十根),向外扳出,突然一放,彈性好的,回復的速度很快,同時發出錚錚之聲,彈性壞的,不但不能完全回復,并且毫無清脆之聲;
細菌檢驗,將豬鬃放入生理鹽水中振蕩,然后取出加于培養基內,置于細菌培養箱培養之,做成標本用顯微鏡檢查,看看有無危險性的疫菌存在;
摻雜檢驗,看看是否混有其他獸毛,異色鬃毛,以及其他纖維的摻入。若豬鬃中混有其他植物纖維,而肉眼難以區分時,則通過試藥試驗和燃燒試驗等化學方法予以檢驗;
清潔檢驗,看看鬃根是否脂垢未經剔盡,有沒有寄生蟲卵子附著。
通過以上幾項對豬鬃的檢驗,大致可以判斷豬鬃是否攙假,或者確定豬鬃的優劣。當然,檢驗所成立之初,百事待興,彈力試驗機、分鬃機、力拽力韌機等機械檢驗設備,甚感缺乏,檢驗主要還是憑借檢驗者銳利的目光和豐富的經驗,通過觸、視、聽、嗅、味五覺達成檢驗目的的實現。
因此,檢驗人員技術的訓練,了解各市場及各商號產品特性,洞悉不法商人攙雜作偽的各種手段,對于提高檢驗水平,防止魚目混珠,以劣亂真者極其重要。
但是,商品檢驗所檢政的實施實施并非一帆風順,當局設立商檢所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商民的理解和支持。籌設當年,即有重慶山貨幫致函四川善后督辦公署,以“渝地各號,實非直接出口,商人將貨品運申,轉售與出口洋行,在申市改裝呈請檢驗后,方成包運出國售與廠家,似無必要在渝檢驗,況且每擔豬鬃1.6元的檢驗費,商民多有不滿,渝市設所,徒加商人的負擔”[15]為由,反對設所,要求免驗出口山貨。
即便設局檢驗已成事實后,重慶山貨幫古青記、和記、祥記、義源、得豐、義隆、源濟、福慶等商號,基于利益的考慮,也并未放棄撤消商品檢驗所的努力。1934年9月,眾商號以該所條例繁瑣,累民過甚,且重慶為內地集散市場,無設所之必要,特具呈請市商會轉21軍,請將該所撤消。其理由為:
查驗豬鬃規程中之合格豬鬃分為甲、乙、丙三等,每等各分三項。甲等為秋冬二季宰殺的豬毛,乙等為春夏兩季宰殺的豬毛,尺度不得逾百分之十之限,丙等豬鬃尺度百分之十以下。豬毛采自屠宰,誠有春夏秋冬四季生產不虛,然經洗滌、蒸炕、混合、梳扎成束,有何術分別為春夏秋冬。
其次上海商品檢驗局為中央實業部所設,1934年后,已設有檢驗豬鬃的部門,重慶設所甚無必要;檢驗取樣,規定每百擔豬鬃提四件,對鬃商個人而言,無疑是一巨大的經濟損失。[16]
以上理由似乎有一定道理,如果仔細分析之,則暴露了豬鬃商人認識的膚淺,只圖個人利益,沒有意識到該所設立對四川豬鬃業發展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首先,對川省豬鬃商人而言,誠然重慶是內地集散市場,非沿海口岸,出口豬鬃并不一定強制在渝檢驗,惟不在渝檢驗,到了沿海口岸仍須經過檢驗,如若檢驗不合格遭買家退貨,商家要么花高價委托上海廠家重新加工,要么折價銷售,如此必使得商家因退貨而蒙受虧損。若在重慶檢驗,既便出現問題,一方面便于整理,再一方面可以節省在上海的過高開支。[17]
其次,商檢所的設立有助于維系重慶豬鬃良好聲譽,保證其品質達到國外廠商的要求,避免摻雜做偽的劣質豬鬃的輸出。同時,按標準對豬鬃實施檢驗,有利于增強國內廠商標準的意識,按規定的硬度、韌度及長度,對豬鬃進行加工、洗制,從而屏棄摻雜做偽的習氣。
盡管困難重重,從成立到抗戰爆發這一時期,商檢所所屬的牲檢組在人手、設備、經費短缺的情形下,對川省近半數以上的豬鬃都實施了嚴格的檢驗。開檢當年,由于資料的缺乏,不得而知,但在1934年,經檢驗所檢驗合格的豬鬃達5437公擔,占當年川省出口總數的29%;1935年達到8466公擔,占當年川省出口總數的53%;1936年為6516擔,比例為47%。[18]戰爭爆發后,重慶商品檢驗局牲檢檢驗部門承擔的工作更為繁重,1939~1949年該局共檢驗豬鬃97272.54擔,年均商檢8842.96擔,合格率達94%。
民國時期四川商檢機構為我國商檢事業的發展做了不少的工作:制定了一些列的技術標準、檢驗規程、規章制度度,籌備了動植物檢疫,對出口商品實施強制檢驗,并反饋信息給生產廠以指導生產,對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出口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1930年開始設立四川商檢機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其間20年,由于外國檢驗機構的壟斷和對中國商檢機構的歧視,四川商檢證書得不到國外的承認,不能在國際貿易中發揮應有的證明作用,最多僅能在國內起到通關作用。
同時,在此期間四川商檢機構未檢驗過一批進口商品,其根本原因在于外國蔑視我國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