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曦穎,熊 珂,何映虹,陳勝男
(四川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61006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校立德樹人工作,多次就立德樹人提出新論述、新論斷、新主張,形成了比較系統完善的關于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這是新時代教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指導教育實踐的基本遵循。外語是國家對外話語權的載體,是傳承思想文化的重要介質。隨著“一帶一路”“中國文化走出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國家對高素質外語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高等外語教育肩負著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外語專業人才的重任,踐行好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意義重大。目前,高等外語教育在這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外語學科自身的性質和育人工作的特殊性,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因此,結合高等外語教育踐行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高等外語人才培養質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立德樹人”工作,在教育目標上始終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5]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這是在黨的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此后,習近平總書記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如何適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大局,就立德樹人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要求“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7]無論是在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是在致清華大學建校105周年的賀信,以及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都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8]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9]和根本任務;[10]強調立德與樹人的辯證統一。“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養要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育人與育才相統一”;[9]要求“明大德、守公德、立私德”,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9]要求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9]要求“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9]要求教師要時刻銘記教育人的使命,做“四有”好老師,[11]做“四個”引路人,[12]“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8]習近平這些關于立德樹人的論述深刻論述了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準確回答了為什么要強調立德樹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以及如何立德樹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豐富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是中國高等外語教育實踐必須遵循的基本指針。
習近平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深刻深邃,指導性和針對性強,對高等外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對高等外語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外語教育肩負著培養語言人才的重要任務。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外語教育大多片面強調外語的工具性。改革開放后,逐步重視人文素質的教育,并日益關注學習者的個性和特長。這個階段的外語教育目的主要是培養進行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交流活動的國際人才。進入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重塑全球治理體系、重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國家相繼提出“一帶一路”“中國文化走出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家戰略。2016年,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2014年,我國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目前全國已有上海、浙江等14個省市進入新高考改革。這標志著我國已開啟了包括高等外語教育在內的全方位外語教育體系改革。因此,新時代高等外語教育的功能不再僅僅局限在外語學習者個人的發展,而是必須適應重塑全球治理體系的國家戰略,培養大批既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事務的專業人才,又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好中國精神的國際化人才。
其次,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對高等外語教育教育內容的側重點提出了新要求。語言作為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語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其本身就是文化傳播的優秀載體。在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背景下,外來文化進入中國,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實現文化交流的同時,不同的國內外語言生活和語言生態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產生了影響。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外語教育的立德樹人工作側重點必須針對國際和國內形勢動態作相應的調整,在人才培養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彰顯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從而展現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語人才培養內容。
高等外語教育踐行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一個浩大復雜的工程,雖然目前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下面重點從高等外語教育立德樹人協同培養機制、師資隊伍、育人方式和考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立德樹人是整個高等外語教育的根本任務,既包含在外語專業課程之中,也包含在思想政治課程等公共課程之中,既包含在課堂內的教學之中,也包含在課堂外的各種活動之中。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具體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高校外語專業課程往往只守著自己專業的一畝三分地,不注重主動融入思政課程的元素,更不注意挖掘和發揮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的功能,導致與思政課程各自為政,各吹各號,各唱各調,沒有很好地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同向同行。此外,課堂內教學與課堂外活動常常相互脫節,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與行政后勤工作配合也不夠緊密。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系統實施,從而將立德樹人貫穿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各體系,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
“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8]因此,教師的學科專業素質固然非常重要,但其高尚的人格、模范的言行舉止更為重要。“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9]教師在學生面前,就是一面做人的鏡子。教師的道德品質、個人修為、人格魅力、專業素養都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科立德樹人工作的踐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等外語教育立德樹人工作是以語言和文化為載體,進而實現對學習者的認知、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關注。一般來說,其所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教學、教育與道德修養這三方面來進行構思與設計。外語學科教育雖然在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強調“立德樹人”的宗旨,但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外語教師更多關注的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培養,從而導致學科教學與學科德育之間脫節,影響了育人效果。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對教師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單調乏味、流于形式,對外語專業課教師繼續教育內容中也忽視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對教師職業道德考核也鮮有較真逗硬,導致有的專業教師育人為本意識的淡漠。
應對新時代外語教育發展的方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多種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模式有助于全面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對外語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多數的高等外語教育德育工作還是單一的填鴨式灌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不夠。僅依靠課本和教師的滲透性教育,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實現較好的育人效果。面對網絡世界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社會、家庭多因素的影響,單一的育人方式難以讓課堂正面教育入腦入心。高等外語教育應積極搭建文化育人的網上和網下平臺,通過多種方式有目的地將優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先進文化整合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育人還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注意從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個性特征、知識儲備、個人目標和社會要求等多個方面,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做出正確引導,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今后的人生中自覺遵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美德的基本要求。
立德樹人是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9]當前對高等外語教育學科評價更多的是專業方面的評價,對于學科德育方面的考核比較欠缺,還沒有行之有效的評價標準。外語學科具有工具性的學科特點,長期以來人們常常把培養語言應用型人才視作該學科的主要培養目標。因此,學院及教師在設計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往往更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考核評價,對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層面的評價標準不完善,所以無法對學生的品德做出準確評價。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評價一樣,對于學生的道德水平判斷也需要進行多元評價。但目前高等外語教育德育工作還存在單一的量化成績和總結性評價,以課程成績為主。另外,由于缺乏例如家長、社會等個人評價因素以外的他人評價,也造成評價機制的不完善。
綜上所述,習近平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新時代教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指導高等外語教育實踐的基本遵循。高等外語教育踐行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一個長期的政治任務。要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當前高等外語教育在立德樹人協同培養機制、教師隊伍建設、育人方式和育人評價等方面都還存在亟需改進的地方。新時代背景下,高等外語教育只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方向,不斷改革創新,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才能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層次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