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芳
今年是川渝人社部門合作的第十年,也是圍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機遇期”。十年,新起點。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背景下,川渝兩地人社部門聚焦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自4月簽署《共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合作協議》以來,兩地人社部門逐項對標落實,打破地域阻隔和行政“壁壘”,大力推動人社公共服務川渝兩地“共享、互認、互通”。
從養老保險待遇資格“就近認”到招聘求職“一點通”,從人才流動檔案辦理“零跑路”到證照、待遇、鑒定等領域公共服務事項結果共享互認……川渝兩地企業和群眾辦事越來越方便快捷,也意味著兩地人社部門在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打造高品質人社公共服務方面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如今,川渝兩地在招聘求職“一點通”、養老保險待遇資格“就地認”、人才流動檔案辦理“零跑路”、社保卡“就近辦”上正不斷深化合作,兩地群眾正切實感受著打通人社公共服務“高速路”帶來的民生紅利,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未來,兩地將實現更多人社服務事項的兩地通辦,提高人社政務服務效能,讓兩地公共服務駛入“高速路”,讓兩地老百姓共享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果。
從重慶來成都上班的趙女士通過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網順利完成了自己養老保險的轉移,而且她在重慶辦理的社保卡還可以在成都實現信息查詢、激活、掛失與解掛等服務,省去了她往返成渝兩地的麻煩;重慶退休在成都幫女兒帶孩子的李婆婆也不需要回重慶進行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了;在四川務工受了工傷回重慶老家休養的張師傅也不需要奔波于川渝兩地進行工傷醫療和輔助器材的配置了……
5月1日起,川渝兩地取消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紙質表單郵寄傳遞,同時辦理時限從原有的45 個工作日縮短至15 個工作日。從傳遞紙質材料變為運用電子數據,徹底解決了兩地辦理時間長、群眾反應強烈的問題,讓川渝兩地養老保險關系轉移便捷度、順暢性顯著提升。
9月21日,川渝社保卡業務“就近辦”正式上線,首批推出社保卡信息查詢、激活、掛失與解掛等服務。這意味著,兩地持卡人無論身在川渝何處,只要前往當地的川渝社保卡通辦服務網點或兩地人社官方APP 服務專區,即可辦理社保卡以上業務,而無需回發卡地辦理。
9月30日,川渝兩地退休人員、工傷人員領取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待遇資格“就地認”渠道正式開通,兩地退休人員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和工傷保險待遇可在川渝范圍內進行資格認證。特別是川渝兩地群眾確認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只需通過手機、社保經辦機構、鄉鎮(街道)社保服務機構和滿足條件的村(社區),就可以實現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確認,無需回到戶籍地辦理。
10月1日,川渝社保經辦機構互認對方簽訂的工傷保險醫療(康復)和輔助器具配置協議服務機構,標志著川渝兩地工傷人員可按就近原則在兩地協議服務機構進行工傷醫療(康復)、配置輔助器具。川渝兩地居住領取定期待遇的工傷人員生存資格認證可在居住地的社保經辦機構大廳或是通過“四川人社”和“重慶掌上12333”APP 的“川渝人社合作服務區”進行認證。對于高齡、病殘等行動不便的人員,川渝兩地還可以讓其居住地的街道社區為其提供上門服務認證。
……
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川渝兩地人社部門在推進社會保險服務之間的對接愈發頻繁。《共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合作協議》中提及的社會保險辦理業務件件落地見效,社保機構經辦能力不斷提升。通過信息化數據共享,川渝兩地群眾可以享受到更多公共資源,或實現辦事零跑路,這對異地居住的老百姓來說,辦事將越來越方便。
“就地認”“就近辦”等一系列公共服務的開通,既是貫徹川渝人社公共服務建設合作的具體舉措,也是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生動實踐。川渝兩地人社部門加強信息技術和服務協同,加快實現兩地社保數據共享,打通“線上”“線下”兩條服務通道,有力促進了人社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退休人員、異地居住和年老體弱以及行動不便等群體延伸,極大縮短了業務辦理時間,簡化了辦理流程,進一步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接下來,川渝兩地人社部門還將繼續加強合作,并以“一卡多用、兩地通用”為目標,實現更多人社服務事項的兩地通辦,提高人社政務服務效能,讓兩地群眾共享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果。
——四川省社保局參保登記及權益管理處 晏巍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是我國第一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專門性法規,也是依法治欠的重要體現和制度保證。”9月28日至30日,川渝勞動保障監察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培訓班舉行,來自重慶市人社局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四川省人社廳勞動保障監察處、四川省勞動保障監察總隊以及基層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對《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程序、調查方法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講解。
為了共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地勞動保障監察部門開展了全方位、深層次合作,通過加強勞動保障監察信息共享、建立勞動保障監察聯動機制、提高勞動保障監察案件協查效率、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學習交流等具體措施,維護兩地勞動者合法權益,幫助企業穩定勞動關系。今年7月,成都、德陽、眉山、資陽、遂寧、巴中六市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建立了案件協查、信息共享、治欠聯動、工作交流等協作協同機制,推動勞動保障監察事業同城化發展,主動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年末是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重要時間節點,川渝兩地計劃聯合開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堅行動,大力宣傳《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政策法規,組織人員對在建工程項目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制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此外,還將圍繞勞動保障監察信息共享機制、勞動保障監察協查制度、打擊欠薪違法行為聯動機制,并根據實際合作中發現的新情況、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健全完善制度體系,推動實現更深層次、更全面的勞動監察川渝合作,營造和諧穩定的用工環境,助推兩地經濟健康發展。
——四川省人社廳勞動保障監察處處長 張開榮
“通過開展聯合培訓、現場研討等形式的交流學習,能有效提升川渝兩地勞動保障監察的執法能力,也為后續兩地聯合執法奠定了基礎。”根據川渝勞動保障監察合作協議,川渝兩地建立勞動保障監察學習交流制度,聯合開展勞動保障監察業務培訓,提升兩地勞動保障監察聯動查案、辦案能力,更有利于提高用人單位自覺守法意識和勞動者依法維權意識,營造保障工資支付的良好社會氛圍。
為拓寬勞動者異地勞動保障權益救濟渠道,加大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兩地建立區域內異地勞動保障權益救濟制度和勞動保障監察協查制度。四川籍、重慶籍勞動者在兩地務工過程中受到勞動保障權益侵害,在法定有效期限內,可以持相關證據材料,到川渝行政區劃內的縣級以上勞動保障監察機構進行異地投訴。若兩地勞動保障監察機構需要在對方省(市、縣、區)異地調查、取證、送達勞動保障監察文書的,可出具委托函要求對方涉案所在地的基層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協助調查、取證、送達文書。
在兩地勞動監察合作中,加強聯合懲戒也是保障勞動者權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兩地有關部門對重大欠薪違法行為和欠薪“黑名單”開展聯合懲戒,把惡意欠薪造成嚴重后果的企業列入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通過部門門戶網站、本地主流媒體、信用網站曝光,并實行聯合懲戒,使失信企業“一處違法、兩地受限”,提高企業失信違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