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衛彬 陳彬
技能人才的培養、開發和利用是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著企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以及尖端技術的應用和創新成果的轉化,對崇州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成都崇州市委、市政府正著力打造“五個樣板區”,高質量建設“三區一地”,努力塑造符合“西控”戰略、契合綠色發展的更高的經濟形態。因此,加快推進技能人才培育,建設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是當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目前,全市勞動力總數38.48 萬人,其中,技能型勞動力8.02 萬人,技能型勞動力占全市勞動力總數的20.83%。整體而言,技能型勞動力在勞動力總數中占比不高,初、中級技能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有較大提升空間,各行業、領域對技能人才需求缺口每年都在3000 人以上,越高級的技能人才越缺乏,新興產業技能人才缺口較大,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技能勞動者比例偏低且結構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已成為新常態下制約崇州產業發展和企業競爭力提升的瓶頸。
傳統觀念對技能人才發展存在負面影響。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還沒有得到扭轉,企業職工和青年學生學習技能的積極性不高,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和宣傳不夠。
對技能人才缺乏內部激勵機制。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機制落實的不夠,一些企業既希望有一支業務精湛、本領高強的技工隊伍,又擔心職工技術級別越高,被挖走跳槽的機率越高;還有的企業只是實行同崗同酬或計件工資,沒有把職工技能晉升與薪酬掛鉤,導致職工缺乏積極上進的外在動力。
對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和資金保障力度不夠。部分小型非公企業只注重生產效益,不重視一線職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提高,既不列支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也不為職工創造培訓條件,認為政府組織的免費培訓耽誤企業生產,影響經濟效益。
技能人才總量、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全市技能人才僅占社會從業人員總量的20.83%,而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7.9%,高技能人才總量嚴重不足,結構問題突出,人才斷檔現象嚴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整合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和培訓設施保障。成立全市技能人才聯盟,爭取工會、企業、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單位組織的多方支持,共同為職工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培訓資金和設施保障。督促企業嚴格遵照法律和相關規定,落實把工資總額的1.5%—2.5%用于職工教育培訓經費。
精準培訓,全力促進職工技能素質提升。推進建立“技能培訓+技能大賽+資格認定+晉級(增薪)”的“四位一體”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機制,向職工提供多渠道、多方式、有針對性的免費就業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推動勞動者實現更高質量就業。依托全市技能人才聯盟,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適合新型技能崗位的高校畢業生和高技能人才。同時,積極倡導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能人才與職工晉級增薪相銜接的激勵制度,激發職工提升技能的積極性、主動性。
激勵引導,加大培育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制定出臺支持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性措施,從培訓、競賽評價、交流、激勵等各環節入手培育“罨畫工匠”,把一線技能人才列為勞模和五一勞動獎章的重點推薦人選。激勵技能人才增強創新意識,鼓勵一線職工參與創新實踐,激發創新活力,推廣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職工立足崗位“敬業、勤業、精業”。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營造人人渴望成才的良好氛圍。
以“技能大師工作室”培育創建和“名師帶徒”傳幫帶作用促進技能人才培養。積極與市人才辦協調,建立完善崇州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創建管理制度,形成長效機制。通過技能大師工作室培育創建,促進企業職工技能等級從初、中級向高級技能提升。同時,選擇勞動模范、首席技師或企業高技能人才等工作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的職工為師傅,與有一定專業基礎和工作經驗的年輕職工結對開展“選師認徒”活動,推動企業技術傳承和技術革新,助力崇州“三區一地”建設,為全市經濟轉型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