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蕓茜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面對傳播方式變革帶來的新變化,人社系統應積極擁抱移動互聯時代,加強政務新媒體建設,打通人社服務“最后一公里”,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迎來了5G 時代,政務新媒體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不再只是一個門戶網站,或只是簡單發發信息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而是在運維方面更加注重服務性。尤其是人社系統的政務新媒體,在探索政務新媒體服務性上走出了一條新路。
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網民超9 億。可以說,如今已幾乎形成了“全民上網、全民皆媒”的新格局。面對這樣的新格局,人社部門主動行動,積極作為,用好新媒體平臺。
在找準定位的同時,人社部門積極建立、入駐各新媒體平臺,充分利用各平臺優勢,進行政策發布、宣傳,并注重提升服務性,打通人社服務“最后一公里”。例如,進入“成都人社局”微信公眾號,菜單欄的“三微”引人注目,它們分別是微咨詢、微服務、微家庭。微咨詢欄目設有智能咨詢、近期熱點、政策文件、微視頻集,即使半夜用語音發送問題,也有智能客服進行回復,提升了服務性。宜賓市屏山縣建立了“屏山就業創業”微信公眾號、基層就業服務工作QQ 群、客戶端等,每周還會在屏山縣扶貧駐村工作組QQ群發布就業扶貧招工信息……讓各鄉(鎮)、村扶貧駐村干部將招聘信息傳遞到每一個勞動力。
目前,四川21 市(州)的人社部門均開通了官方微信公眾號,并在微信公眾號內的菜單欄設便民服務、人社服務、人社大廳、政策法規、政策文件等子菜單,點開子菜單就能進入相關服務的頁面,十分方便。
人社部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展示著人社部門的形象,人社部門通過這些新媒體平臺發聲,讓群眾知道人社部門開展的工作,了解相關政策、信息。新媒體具有快的特點,人社部門在用好新媒體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應建立健全信息宣傳快速反應機制,重視時效性,要及時將開展的工作以文圖、視頻等形式展現出來,尤其是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政策,要進行及時發布。
在快速發布的同時,要注意做到“準”。即建立審核機制,落實審核工作,對每一個環節嚴格把關,從而確保發布的信息嚴謹、準確。只有做到了又快又準,才能全面提升政務新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信息發布和解讀回應平臺更權威。
新媒體有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互動性強等優勢,人社部門要用好新媒體,除了做到又快又準,還應不斷強化互動、引導、辦事等功能,與用戶積極互動,及時回復用戶提出的問題,聚焦為民服務、辦好實事,提供更加便捷實用的移動服務。此外,還要注意及時更新,切忌成為“僵尸網站”“僵尸號”。同時做到不盲目追求粉絲數量和閱讀量,不“賣萌”,不發雞湯、段子,不成為標題黨。
如今,人們使用移動網絡的時間越來越長。群眾在哪里,服務就要到哪里。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阻斷了人們的“面對面”,也讓招聘求職難、企業復工難、出門返崗難、社保辦理無法有效開展……面對這些難題,四川人社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大力推行“不見面”“網上辦”等公共服務“線上模式”。如四川各地的社保部門推出了社保經辦“不見面”服務,將大部分社保業務“搬”到線上,積極引導參保單位和個人通過社保網廳、“四川e 社保”APP、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線上辦理參保單位人員增減變動、繳費工資申報、基本信息修改、參保繳費醫明細打印、工傷認定和鑒定結論登記、退休新增、個人(單位)發放信息變更、參保關系終止(死亡、退保)、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證等社保業務,保障了疫情期間社保經辦不“打烊”。
從在線辦理社保業務到在線進行勞動仲裁,再到開展在線人社政策咨詢……四川人社充分利用新媒體,快速匯聚多方資源,突破空間地域限制,讓數據跑路,把部分線下業務服務“搬至”線上,讓人社服務持續“在線”。這種“屏對屏”的新模式既降低了疫情對人社公共服務的影響,又方便了辦事群眾,還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得到群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