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詩云
四川“三州”地區人口密度低、受教育程度低,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其自然地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決定了教育扶貧的艱巨性和必要性。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技能培訓中心(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企校“雙元”育人和職前職后一體化的辦學優勢,自2010年起通過“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點安置”方式為“三州”地區(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免費培養貧困學生,建立“精準招生、精準施教、精準就業、精準培訓”的教育扶貧體系,著力打造電力教育扶貧的四川樣板。
多重政策驅動。2010年,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正式啟動“藏區免費職業教育班”。2012年起,率先采用“藏區1+2”招生模式開展定向招生。2019年,“三定生”被納入省深度貧困縣定向招生批次,實行專科批次提前錄取,覆蓋“三州”45 個深度貧困縣,助推生源質量大幅提升。
多方助學帶動。自主編制彝漢和藏漢雙語電力科普手冊,連續19年開展“電力三下鄉”活動,樹立崇尚科學真知的新風尚。搭建國網四川電力扶貧干部工作網絡平臺,集結精英名師線上開展扶貧助學,助力高考升學。
多線宣傳發動。建立“政企校”三方聯動工作模式和“省、市、縣”三級招生宣傳網絡,運用融媒體和直播等手段,多渠道、立體化將“三定”招生政策宣貫進邊遠貧困村落。
抓“思想”扶志。講政治抓思想,成立“三定生”黨團支部,將思想政治、職業精神和企業文化嵌入育人全過程,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力拔思想“窮根”。
抓“文化”扶智。講文化抓基礎,在大一期間重點開展以語言文化、通識課程和綜合素養為主的文化幫扶行動,用“6S”管理行為規范,用“第二課堂成績單”提升綜合素質,筑牢作風優良、素質優良的人才培養根基。
抓“能力”扶技。講本領抓技能,建立學院與用人單位“雙主體”、專職教師與企業內訓師“雙導師”、畢業證書和職業技能鑒定證書“雙準入”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確保現場教學、技能訓練和實踐實習占比達70%以上,90%以上的畢業生取得電力行業中級工資格。
定向引導激勵。建立國網青年創新創業(成都)孵化中心,引導學生科學擇業就業。充分發揮已脫貧學子的示范作用,引導鼓勵畢業生扎根基層、奉獻家鄉。
定向指導幫扶。打通畢業生就業工作線上管理全流程,開設就業實踐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專業課程;精心開展“一對一”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指導,幫助貧困畢業生順利完成職前職后角色轉變。
定向跟蹤提效。堅持對畢業生數據精準采集、動態管理,持續跟蹤其職業表現和用人單位滿意度,并根據畢業生的反饋意見不斷改進教學實踐,進一步提升定向培養教育質量。
智力幫扶“輸血造血”。為“三州”供電企業在職員工策劃實施了“四基”培訓、邊遠地區崗位能力提升、內訓師等“智力幫扶”系列培訓,輻射53 個邊遠艱苦縣公司,形成了“解生產難題、提員工技能、育本土良師”的“一盤棋”工作格局。
專家人才“送技上門”。先后抽調30 余位國網公司及省公司優秀專家人才,深入“三州”地區開展10 余期技術幫扶培訓,為當地供電企業解決40 余項技術管理難題,有力帶動一線技能人才培養。
人才評價“送考進藏”。深入無電地區、川藏聯網、電力天路等重大工程項目現場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累計行程3 萬多公里,助力3000 人實現技能等級提升,解決邊遠地區電力員工外出鑒定難、工學矛盾突出等問題。
在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的支持下,10年來,累計投入培養經費4429 萬元,886 名貧困學子受益。同時,通過技能人才“造血”培養,打造從后備到在職的電力技能“人才鏈”,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邊遠貧困地區的發展優勢,為“三州”地區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