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稌年
(江南大學圖書館,江蘇無錫 214122)
中國近代圖書館在20世紀20、30年代形成“百家爭鳴”之勢,燎原成圖書館活動高潮,完全是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形成的。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和其他領域相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圖書館發展的基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整合,是圖書館發展基本動力,社會不同文化的沖突、交融,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形成的“要素說”作為中國近代圖書館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的標志,在理論建設上代表著中國近代圖書館界活動高潮時的標志而被銘刻于歷史的豐碑上。
對于“要素說”的歷史地位,1988年黃宗忠先生已表述得十分清楚,要素說“在理論上已經超越了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大多數西方圖書館學家,可與此時美國巴特勒的理論并列,”[1]巴特勒是“社會學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集中地體現在1933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導論》中,“謝拉評論這本書是‘圖書館思想發展的真正里程碑’。”[2]能與巴特勒的理論并列,是否就說要素說也是一座圖書館理論界的“真正里程碑”,這要得到國際圖書館界的進一步研究與評價。從目前中國對此的研究成果來分析,“要素說”確是中國近代圖書館時期圖書館理論建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
在中國圖書館界,據目前所出版的資料記載,最早提出“要素說”的劉國鈞先生,就在他大學畢業后,在圖書館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就在《兒童圖書館和兒童文學》一文中提出了這一研究論題,認為“一個完善的兒童圖書館必定要有三種要素:合法的設備、適宜的管理員和正當的書籍。”[3]讀者利用圖書館,主要是要獲取知識、娛樂、休閑,圖書館則用記載滿足讀者需求的載體——圖書,去為讀者服務,因此,此時期提出的核心要素是“圖書”,劉先生提出的針對特定的兒童圖書館建設要素的理論,為以后圖書館學者將其目光推至圖書館,并從要素角度加以研究打下了基礎。
就在同一年,戴志騫先生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作了轟動一時的演講,其演講大綱經整理后發表在《教育叢刊》上,戴先生從圖書館管理的角度,認為要建立起一個實用的圖書館,必須關注好館址的設置地點、建筑、采購、分編、開放時間、圖書公開等六項問題,這“實普通圖書館管理法之要素,……”[4]梁啟超先生則在1925年的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會上的演講中,從建設中國圖書館學的角度,提出了“圖書館有兩個要素,一是‘讀者’二是‘讀物’?!盵5]梁先生從一個享有盛譽的非圖書館學學者的角度,以一個“讀者”的角度與希望,將“讀者”歸入了圖書館建設中的要素之一,開創了將圖書館要素開放至社會的學術歷程。
杜定友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圖書館“三位一體”理論,這一理論是建立在20年代對圖書館要素不斷深化認識基礎上的。1921年,杜先生留菲歸國,8月在廣州市民大學召開的演講大會上,杜先生在所作的“圖書館與市民教育”的講演中提出了建設圖書館的主要因素是人才、書籍、房室和財力,實際上,這是對建設圖書館要素的闡述。以后,杜先生又在不同的場合闡述了發展圖書館的主要因素是人才、書籍、財力、時勢四端。他在1927年版的《圖書館學概論》一書中,明確提出了“……圖書館的設立,有3大要素:(一)要能夠積極的保存;(二)要有科學的方法,以處理之;(三)要能夠活用圖書館,以增進人民的智識和修養?!盵6]他主要是從圖書館的功能出發,加上合理工作的科學方法,造成一個讀者樂意、便捷利用的圖書館,直至提出“三位一體”理論,史稱“三要素”,這是從圖書館事業中抽象出來的,不僅提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還就此解決了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動力問題。李小緣先生從圖書館管理角度出發,認為圖書館建設中“人”是最重要的,館員的工作是為讀者服務的,在館員中,圖書館館長的工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專門論述了館長應具備的素質,認為“館長之第一要素即其學問。其二要素即其之方法?!盵7]劉國鈞先生經過10余年的思考與探索,于1934年在《圖書館學要旨》一書中,則進一步論述了“四要素”,“圖書館成立的要素,若加以分析,可以說有四種:(一)圖書;(二)人員;(三)設備;(四)方法?!盵8]與以前相比,增加了“方法”一項,將管理員擴展為“人員”,以后,在50年代又進一步完善,提出了“五要素”。從“三要素”到“五要素”,這一理論經過30余年的不斷發展、完善,最終以標志性的成果積淀下來,為以后圖書館理論的探索和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期間,還有一些學者對此作出了貢獻,如陶述先先生于1929年的《圖書館廣告學》一文中提出:“現代所謂新式圖書館,其要素有三:書籍、館員與讀者是也。”[9]陶先生也是較早提出圖書館要素的一位學者,但是他并沒有構建其理論體系。另一位是俞爽迷先生,他于1936年出版的《圖書館學通論》一書,就是以圖書館的三要素為框架,構建全書內容的。還有徐家麟先生,他在充滿了當代圖書館學和理性主義光芒的《關于圖書館學的認識幾點觀察》一文中,論述了科學三要素:“科學實有其基本的要素:第一,用觀察方法收集事務資料,籍重器械的運用及量的計算。第二,對此種種事實,作當前的因果關系之理解。第三,對所探討的事實或現象,再作實證式的評量?!盵10]在科學精神的規范下開展圖書館業務工作?!皥D書館業務是書與書服務暨讀者三個方面的業務,”實際上指出了圖書館業務的三大要素。
上述表明,圖書館界的要素說是一個群體成果,它在20世紀20年代分別由多人從各自的角度提出。經過10余年的探索,到了30年代已發展成一個具有較完善的理論體系,而且這種理論體系構建實質雖相同,但各自的視角與內容卻不完全相同,形成了一個較為豐滿的、在本質上相同的、內容上豐富多彩的圖書館理論體系,這種理論以后長期影響著中國圖書館理論的研究,它的影響早已超越國界而傳于國外。
“要素說”具有哲學上深厚的歷史來源。在中國圖書館界首先提出“要素說”的劉國鈞先生,具有哲學的學科背景,在他步入圖書館理論研究生涯之初的1920年,就翻譯出版了由英國學者著的《亞里斯多德》一書??梢姡瑒⑾壬鷮τ谡軐W史的領會是很深刻的,而且,又因劉先生留美時獲得有哲學博士學位,進而可知劉先生對哲學領域的研究同樣是十分心儀、深刻的,這一點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所教的有關哲學領域,主要是老子等課題時他所寫的有關哲學論文中可直接反映出來。
現代意義上的“要素”,在古代稱之為“元素”,這是因為近代在化學領域中產生了化學元素表后,“元素”這一名稱就為專用,有時原有的“元素”其意,即用“要素“代之?,F代有人認為“元素”一詞的意思,即是“來源于希臘文stoixeion,它具有字母表上的字母、原始物體和元素等意思?!盵11]
在歷史上,探究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的問題早在公元前就已開始,出現于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米利都學派”,首先提出了世界本原這個重要的哲學問題,開創了哲學本體論的研究先河,這一學派企圖探索自然界純一的物質本原或物質基礎,并用以解釋萬物的產生與變化,其主要代表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等。[12]泰勒斯認為,水是一切的始基,萬物都由水而生,又復歸于水,阿那克西米尼則認為空氣是一切物質最單純的始基,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氣的濃厚或稀薄而產生,并認為人類的靈魂也是空氣。以后,古希臘的愛非斯學派創始人赫拉克利特則認為,火是世界萬物的唯一元素。[13]
從保留下來的著作看,柏拉圖是最早明確使用“元素”一詞的,[14]以后古希臘哲學家思培多克勒又提出了“四根”說,認為火、土、水、氣為世界本原。原子論的提出,成為古希臘提出樸素物質元素的最高成就,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和其學生認為原子和虛空是萬物的本原,無數的原子在虛空中的運動而產生世界。[15]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集成和發揮了前人的學說,在他的《形而上學》和《物理學》兩部自然哲學代表作中,具體、深入地論述了元素的定義、本質、特點和作用,認為元素是自然本體,是簡單而純凈的物體,主要特點表現為:不可分割性、具有可組合性、具有不變性、元素與萬物間具有因果關系。[16]土、水、空氣和火都不是表示經驗物質的名稱,而是分別由干、濕、冷和熱四種特性中,兩兩組合的抽象。亞里士多德將古希臘元素學說上升到概念系統,并加以精辟的論述,成為古代哲學思想、科學思想發展的一座豐碑。
中世紀時產生于天主教的學院中的“經院哲學”成為主要哲學思想的總稱,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是“視覺的婢女”。經院哲學的主要代表是托馬斯·阿奎那,他“代表了亞里士多德路線。”[17]他提出了“美的三要素”,即“整一、比例、明晰”。他從經院哲學出發,對美的三要素的論述上升到審美標準的水平。在三個要素中,整一成為完善的同義詞,比例和明晰是體現美的,美的東西就是完善的。中世紀的美學,光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因為上帝是和光聯系在一起的,光是明晰的。
12-13世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由阿拉伯、猶太和西歐學者譯成拉丁文,介紹到西歐,并最終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近代的自然哲學的要素說開始了新的生命。19世紀馬赫在《力學及其發展的批判歷史概論》和《感覺的分析》等著作中,主張用要素概念代替感覺概念,認為要素是世界上最起初的實在,是世界的基礎,一切物質,無論是物理的還是心理的,都是由要素復合而成的。并將要素分為三類,分別由字母作代表。[18]19世紀新托馬斯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日爾松對托馬斯·阿奎那提出的美的三要素進行了修改,認為”完整、和諧、放射自己的光芒“是美的三要素。
這種探討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根據問題,在古印度同樣也在公元前就已開始。產生于公元前6-3世紀的奧義書中就提出了萬物始于自然界中風、火、土、水四種元素。這一理論成為印度哲學中順世派的立論基礎,進而提出了“出世“的理論,即人死后的世界,即會產生輪回、報應、解脫的世界。
在中國的歷史上,要素說的思想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大約產生于殷商之際的“五行說“,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理論之一,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戰國時代”五行“說頗為流行,并出現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哲學家與古希臘哲學家在對世界本原的揭示上的共同性。五行說對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數、醫學等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這種五行的思想還被用于道德范疇,指仁、義、禮、智、信。
大致亦是產生于殷商之際的八卦理論,同樣具有要素說的特征。這一理論在《周易》一書中得到系統的闡釋,將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象征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8種自然現象,并將乾和坤兩卦作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范圍,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道家認為天下萬物都來自道,“道”是世界的本原,世界萬物從“道”產生,最后又回復到“道”,而“道”自身則永恒不變。約公元前4世紀中葉,從老子學說中分化出的黃老學說,在哲學上發揮了老子哲學“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氣學說,把精神作為一種精微的氣,即精氣,認為天下萬物是由這種氣產生的,氣是世界的本原。以后,東漢王充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北宋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明代哲學家羅欽順提出“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19]
中醫則接受了要素說的理論,創建出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最古老的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就曾用陰陽五行學說對自然運行和人體生理、病理、心理的變體作了統一性的解釋。上述是關于要素說在古代與近代流變的簡述,還有許多具有代表意義的人物和論述,如新的原子論等沒有列舉,但這并不會對闡述要素說的流變產生根本的影響。
20世紀初,中國學術思想界從要素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逐漸形成一種社會語境。這一語境的形成,是在當時學術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嚴復、梁啟超的應用中帶動出來的。嚴復是有關社會進化論的最早中譯者,他深刻地認識到,對于國家的強盛是無法從“器”的層面的變革中獲得的,因此,必須從制度的層面入手,從國家制度的變革中入手,這一認識在清末民初時期,已經在欲使變革的知識分子層面取得共識。因此,嚴復的《社會進化論》一經翻譯出版,立即引起知識界的共鳴,很快“進化論”就成為一種社會變革的語境,并為廣大知識分子的變革思想指明了一種方向,并形成一種社會發展趨勢,社會進化論整整影響了當時一代知識分子。
嚴復在國家制度建設的論述中,十分注意“要素”的論述,此時,他關注的要素,即是當時中國社會急需變革之處,例如,他分別從國家強盛、治國、富國的不同角度,分別列出其建設的要素問題,“是知國于天地,其長存不傾,日躋強盛者,必以其民俗、國性、世道、人心為之要素?!盵20]這是從立國的精神、文化基礎、國民意識等方面提出的極具針對性的論說。他從法律的角度論述治國的要素,認為“至于平等,本法律而言之,誠為平國要素,……”[21]在西方國家的思想解放中,自由、平等、博愛等是為之奮斗的目的,嚴復在引進有關治國理論之時,十分注意“平等”思想的引進,并作為治國的要素之一。在富國的論述中,認為“吾國民祈天永命,尚冀有一日之富強者,夫非忠孝節義之風為之要素歟!”[22]他抨擊中國古舊、封建色彩的禮儀道德。由于教育救國思潮的風行,因此,嚴復在教育領域中同樣有要素的論述,認為教育者所進行的事業有三方面:“曰體育,曰智育,曰德育。”[23]嚴復在教育過程中,提倡教育救國,實業救國,認為當時中國的教育不知機器如何使用,缺少物理、化學知識的傳授,因此,“是故實業之教育,必以之數者為要素?!盵24]
梁啟超等人在1902年至1903年期間,將“新民”的宣傳推向高潮,此后,逐漸奠定了當時的學術思想領域之領袖地位。在民國建立后,又從宣傳、建設“新民”進入到“國民”建設的層面。他為國家下了一個非常簡單明了的定義,并闡明了土地、人民、權力此即國家成立之三要素,[25]引入了19世紀末流行于西方的國家學說。一個國家的獨立強盛,關鍵是國民,其中國民精神又是關鍵中的關鍵,因此,“民氣者,國家所以自存之一要素也。”[26]在經濟、人口統計方面,提出了中西的不同之處,“故泰西料民只計口,而中國則戶口并計。誠以戶也者,中國構成團體之一要素也?!盵27]可見,梁啟超有關要素的論述,已觸及到了人口方面,其實,他在許多方面都有從要素方面論述的思路。在《國性篇》中,將國性分為“一曰國語,二曰國教,三曰國俗,三者合而國性仿佛見得見矣”的三個要素,[28]在論述成功之時,又歸納了西方成功的要素,“西人恒言曰:‘成功之要素有三:一天才、二機緣、三歷練。”[29]由此可見,梁啟超在1925年于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會上的演說中,將“讀者”和“讀物”作為圖書館的二大要素的論述,決不是突兀的,而是有其長期的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的積淀而成的。
此外,許多在思想、學術領域的著名人士也都使用要素的分析方法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舊文化大論戰如火如荼之時,章士釗概括了文化的要素,并將這些要素界定為“文化”,“以愚所思,文化者,非飄然而無倚,或泛應而俱當者也。蓋不脫乎人地時之三要素?!盵30]1912年,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一文中,闡述了人性問題,論述了創作中生活與美術的關系,并認為美術“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31]他將現實生活、思想熔鑄、藝術加工納入到了一個統一的闡述平臺。著名的史學家蔣廷黻在論述近代外交史時,就認為“在近代史上,外交雖然要緊,內政空間是決定國家強弱的根本要素?!盵32]
由此可見,在清末民初之時,中國學術思想界大量引進西方的許多學說,并通過消化加工后,產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思想理論。在科學研究中,分析、歸納、演繹的方法已廣范圍等到應用。在這些研究方法中,都離不開將整體分為各個部分加以研究,以及從各個部分的研究中再合成一個研究對象的整體。這種研究方法,關鍵是要抓住問題的實質加以研究、分析后得出結論,因此,要素的論述就成為抓住問題的實質而加以分析、研究的語境。
要素的語境,在美國哲學家、教育家J·杜威來華的講演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杜威應中國當時五個團體的邀請,于1919年4月30日到達上海,于5月初開始在南京、北京等11個省進行了2年2個月約200場左右的講演。由于在杜威來華之前,已由其學生陶行知、胡適、蔣夢麟等人介紹了杜威的主要思想,因此,在杜威一開始講演之時起,他的言論和行動就成為學術思想界關注的焦點,他的講演由記錄員記錄,經他的學生翻譯,并經校對后見諸于報刊,僅是他在北京所作的共計58講的“五大講演”,除了發表在當時的報刊上外,還合集成書而出版,在杜威1921年離開中國時已大概重印了10版。杜威因此在中國的學術思想界成為“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先生這樣大的”[33]人物。
杜威在來華的講演中,在論題中有三次是專論社會、教育要素事宜的,包括《教育之社會的要素》《教育之心理的要素》《社會之要素》。但是,在他的講演中,杜威自覺應用科學的方法剖析問題,他的“要素”一詞,經常出現在他的講演中,成為一個出現較高的詞頻,在論述問題時用要素的方法進行闡述的內容,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有時幾乎是信手拈來,天衣無縫。作為一名哲學家,在講演哲學史中,就論述了柏拉圖的在哲學上三種最要緊的要素是:神秘的要素、論理的要素、應用的要素。[34]民主是在杜威講演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術語之一,他在講演中就分析了民主的四個要素“政治民主、民權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明白這四個原素,便可以明白民治主義的真意思,”[35]認為民主的共和國具有二大要素,即“愛自由”和“為共同動作”。
杜威作為一個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突出了“社會即教育”“學校即社會”思想。在南京作的長篇的《教育哲學》講演中,共分兩部分,“教育之性質”和“學校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又分為9個部分,其中第一即以“學校中的三要素”為題,第三即以“經驗之要素”為題。[36]他在不同的場合對教育的要素進行了不同的闡述,如在《教育者的工作》講演中認為教育的三要素是:社會的要素、知識的要素、個人要素。在《教育的新趨勢》講演中,認為是:社會的生活、科目和學生為三要素。在《教育之必要》的講演中,認為幼童、方法和社會目的為三要素??梢姡磐诓煌那闆r會根據不同的環境,將分析、闡述論題的主題突出出來,并用要素概括之、闡述之??梢姡\用要素作為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杜威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種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其他不同的講演內容中同樣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認為教育者欲為社會領袖,須具備三要素:一定目的、一定方法、堅忍力。[37]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學生求學有兩種要素:(一)利用西洋已有的原質。(二)自己去研究事實。[38]他認為人們應該養成一種好的習慣,這種習慣包括“知識、意志和情緒”三個要素。教育是與社會具有密切關系的,教育是為社會經濟服務的,發展經濟的三要素是“勞力、智識和機器”。杜威通過對一次大戰的反思,認為要創建出時代的新人生觀,這種新的人生觀可用三個要素作為綱領構建,即“勢力的觀念”,“進化的觀念”和“互助的觀念”,等等。杜威這種關于要素的研究方法的自覺運用,對中國當時的學術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然也包括當時蓬勃發展的圖書館理論界。
中國近代圖書館界的“要素說”,經過劉國鈞先生等一批老一輩圖書館學家的構建,形成了一種研究圖書館理論的方法,并構筑出了其理論體系,成為了標志性的成果。“要素說”的形成,既有深厚的歷史來源,又有深厚的現實來源和社會語境背景,可見,“要素說”的提出,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的社會背景,對此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對于構建和夯實中國現代圖書館學理論體系是完全必要的、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