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軍
(平頂山學院圖書館,河南平頂山 467000)
童話是兒童喜歡的文學體裁。弗洛姆認為,童話以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釋社會習俗。兒童的許多社會知識是從童話中獲得的。19世紀中葉,童話成為文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研究對象,隨后,心理學家開始關注它。例如,卡爾·榮格和他的追隨者認為,童話破譯了人類相互關系、沖突的某些密碼,幫助解決原型沖突,釋放壓力。古代東方的醫師也發現童話能治療心靈創傷,并在實踐中利用它。因此,講述童話可以稱為人類直覺地運用的最古老的應用心理學方法[1]。在兒童閱讀療法中,童話占有重要地位,這個方面的閱讀療法稱為“童話療法”。加德納1971年在文獻中描述了作為“一種兒童工作技術”的童話療法[2]。
現在,維基百科中這樣定義童話療法:(1)童話療法,這是向個體傳遞必須的道德標準和規則的方法;是培養兒童正確世界觀的方法;是兒童社會化和向兒童傳遞經驗的最古老的方法。(2)作為發展工具的童話療法,在聽、構思、討論童話過程中,兒童發展有效生存必須的幻想、創造能力。(3)作為敘事的童話療法。人聽和理解童話時,把它們植入自己的生活方案。(4)作為心理療法的童話療法。童話療法師為客戶創造條件,讀、虛構、表演、寫續集,找到自己生活難題和問題的解決方案[3]。
俄羅斯有關童話問題的科學理論最初產生于18世紀,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維果茨基(Л.Выготский)、埃爾科寧(Д.Эльконин)、普羅普(В.Я.Пропп)、格涅茲基洛夫(А.В.Гнездилов)等對此進行了研究[4]。別利亞寧(В.П.Белянин)、別爾科夫斯基(Н.Я.Берковский)、杰依科夫斯基(Я.Дейковский)、扎波羅熱茨(А.В.Запорожец)、克羅明斯基(Я.Л.Коломинский)、庫利奇茨卡婭(Е.И.Кульчицкая)、魯巴金(Н.А.Рубакин)等人研究了童話對人內心世界的影響問題[5]。
20世紀90年代初,瓦契科夫(И.В.Вачков)、索科洛夫(Д.Ю.Соколов)、納爾托娃—波恰維爾(С.К.Нартова-Бочавер)等開始利用童話解決兒童的情感和行為問題[6]。1998年,圣彼得堡童話療法研究所的出現標志著作為心理學個別流派的現代科學方法——童話療法在俄羅斯的誕生,2003年2月它轉變為俄羅斯綜合童話療法研究所,它的存在一直持續到2012年4月[7]。心理學博士、童話療法研究所所長津科維奇—耶夫斯提格涅耶娃(Татьяна Дмитриевна Зинкевич-Евстигнеева)被認為是俄羅斯童話療法術語的正式提出者,她認為童話療法是探索較柔和地、委婉地心理幫助兒童或成年人的方法,以童話的外殼“包裝”平常的心理學技術[8]。津科維奇—耶夫斯提格涅耶娃、格麗士娜(И.И.Гришина)、索科洛夫(Д.Ю.Соколов)、達依赫耶娃(А.М.Дальхеева)、米哈伊洛娃(А.Михайлова)、德萊塞(Ю.Н.Дрешер)等闡述了實踐中采用童話療法的方法[9]。如格麗士娜和達依赫耶娃研究了童話療法對兒童獨立人格形成的影響。她們認為,童話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事件和場景,當兒童在生活中碰到這樣的場景時,他能找到所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2005年,俄羅斯童話療法師協會成立,之后每年舉行一定主題的會議或活動,如2006年4月在莫斯科召開“社會游戲技術和童話療法”會議;2010年在莫斯科舉行第二屆國際童話療法節“童話心理學和心理學童話”[10]。
俄羅斯至今沒有統一的童話療法定義。除了津科維奇—耶夫斯提格涅耶娃,其他研究者也給出了自己的童話療法定義。
格涅茲季洛夫(А.В.Гнездилов)把童話療法看作是兒童內心教育的過程,使兒童發展精神,獲得關于生活規律的知識,以及提高行為自覺性[11]。
童話療法是利用童話形式完善個性,發展創造能力,拓寬思路,改進與周圍世界的相互關系的方法[12]。
童話療法,這是心理治療技術,利用它可以“治愈心靈”。創作專門的心理學童話,可以幫助了解自己、社會環境,實現矯正反社會的行為[13]。
童話療法的特點在于,它影響個性的幾個層次:無意識層次、意識層次、行為層次。使兒童和主人公認同,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
利用童話療法可以進行兒童心理矯正和發展工作:找到矯正情緒狀態的方法,擺脫復雜場景的出路,積極改變行為特征和“生活方案”,并從不成功的生活方案中汲取教訓。
多數俄羅斯研究者認為,童話療法在學前兒童和小學生的工作中特別有效。在兒童工作中融入童話療法元素[14][15]:能使兒童變得較專注;發展想象和幻想能力;完善詞匯儲備,培養語言技能;積累和成年人、同齡人的交往經驗;兒童學會區分積極的和消極的、好的和壞的行為;教兒童體驗高興、同情、憂傷等情感,學會寬容。最終使兒童了解生命的價值,熟悉社會,涵養性格,增強社會免疫力,等等。童話療法是最適合兒童的心理學方法。
俄羅斯哲學家伊林(И.А.Ильин)說,童話,這是民族做的夢。童話像夢境,在某種意義上,直接屬于無意識機制,它們巨大的力量正在于此。同時,這是富有表現力的藝術的文本,在閱讀時它們能提供審美愉悅[16]。
瓦契科夫(И.В.Вачков)根據影響目的把童話分為:民間創作的和文學的,它們里面又分出:藝術的、說教的、心理矯正的、心理治療的、心理學的童話。
津科維奇—耶夫斯提格涅耶娃、伊萬諾芙娜(Синявская Наталья Ивановна)等人劃分的閱讀治療童話類型[17][18]:藝術的、說教的、冥思的、心理治療的、心理矯正的。歸入藝術童話的有民間童話、文學童話。
在學前兒童、中小學生、成年人的童話療法中,以利用民間童話、文學童話為主。例如,俄羅斯民間童話《阿廖努什卡和伊萬努什卡姐弟的故事》《雪姑娘》,阿克薩科夫(С.Т.Аксаков)的童話《小紅花》,安徒生的《丑小鴨》,格林兄弟的《霍勒大媽》,等等[19]。
切赫(Е.В.Чех)、切爾尼亞耶娃(С.А.Черняева)認為在童話療法中利用民間童話有以下優勢[20]:童話的隱喻性和象征性保證很好的自我投射機會;故事情節經過長期轉述,不存在多余的細節;生動性;多樣性,有機會挑選必須的選題;符合民族性格。不足是:內容不太詳細,童話主人公性格缺乏變化,結果是心理揭示不足;在很古老的民間童話里,如在動物童話或某些日常生活童話里,主人公遵循不明顯的道德準則。
在利用著名的文學童話時,可以發現具有和利用民間童話幾乎一樣的優勢。在童話療法中利用著名的文學童話的困難可以歸入:可能降低興趣,因為我們好像已知道結局;眾多的故事情節使童話太長,不適合短期的、緊急的治療,也不適合某些小組活動;創作的童話必定帶有作者的觀點,而它們不總是符合心理工作者的觀點,以及客戶的觀點;文學童話,像每個藝術作品一樣,要求珍惜地對待它,因此,不總是允許心理工作者作為工作方法要求的改變情節。如果專門為閱讀治療創作童話,那么這些困難多數可以避免。要根據客戶的典型問題創作童話。提供給小組或單個客戶的童話,他們以前沒讀過,可能表現得較有興趣。
有俄羅斯研究者把童話療法分為非針對性(預防性)和針對性的童話療法[21]。在針對性的童話療法中,童話療法師主持治療過程:給出題目,觀察兒童的行為……預防性的童話療法主要是創造兒童情感接受的氛圍和表現他的情感的條件。童話療法師的經驗證明,預防性的童話療法對于兒童正常的情感發育是很有必要的,對于有心理問題和生理缺陷的兒童更重要。
索科洛夫(Д.Ю.Соколов)提出以下童話療法方法:閱讀和討論現有的童話;獨自撰寫童話;改編成劇本,表演現有的童話;童話情節的藝術治療工作等。認為童話療法活動過程包括:“進入童話”的儀式;主要部分,在這里利用童話開展工作;“走出童話”的儀式[22]。
米哈伊洛娃(А.Михайлова)在《現代兒童和童話:對話問題》(莫斯科,2002年)一書中認為,可以和兒童談論童話:了解兒童對主人公的態度。從答案中可以知道,兒童處于怎樣的認識和情感反應水平。制作童話木偶,可以使兒童意識到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和消除神經緊張。表演童話的一段情節,能使兒童有機會體驗某種情境,心理上接近童話主人公,感受主人公的勝利和失敗、幸福和不幸,從而豐富生活經驗[23]。
童話療法可以個人和小組的形式進行。小組參加者保持舒適的放松的姿勢,甚至可以閉上眼。主持人讀專門挑選的童話,當聽完童話后,主持人組織小組討論??梢蕴岢鰡栴},如:你感覺怎樣,這個童話講什么?為什么主人公完成某些行為?如果童話中只有壞的主人公將怎樣?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每個參加者有機會說出自己的看法,學會在小組里構建自己的行為,同時,論證自己的觀點和聽取別人的意見。
在開展童話療法時,童話療法師可以添加一些“童話”細節,或利用任何現有的物品作為童話物品。可以改變房間布置,內有沙發或隔板組成的“森林”“城堡”“城市”??梢园研〗M參加者分成“代言人”“主持人”或別的人物。這個人物可以傳達童話療法師的指令,童話療法師也可以自己演這個人物。如果童話療法在幾個活動中進行,那么可以制作“童話通行證”,小組參加者應通過不尋常的方法得到它[24]。
童話隱喻成為幫助治療兒童“疾病”的工具。不教導兒童,不強迫他們說出自己的問題,兒童獨立認識它們。當兒童創作自己的童話時,他們有機會提高自我評價,很自然地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經常建議兒童獨立創作童話。
心理學家瓦契科夫(И.В.Вачков)制定了用童話集體治療兒童心靈創傷的方法[25],如讓小組參加者回憶他們最近遇到的困難或問題,告訴他們:“挑選可能碰到這樣問題的童話人物,說出他的名字。”然后參加者開始思考童話的開端,圍成圓圈講述虛構的童話。兒童相互成為心理治療師,共同找到出路。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童話的名稱,它的主題,主人公的行為,他和其他人物的關系,選擇的道路和主人公所用的神奇的工具。隨后和指導者一起討論童話。這種方法引起小組成員極大的興趣,幫助他們明白使他們不安的“痛點”,尋找和找到“隧道盡頭的光線”。集體活動中還包括兒童繪畫和隨后的繪畫作品討論?;顒油ǔ0殡S著音樂。
有圖書館員利用楚科夫斯基(К.Чуковский)的詩歌童話《唉呀疼醫生》(《Доктор Айболит》)培養兒童的意志力和不服輸的精神[26]。在閱讀童話后,館員問兒童,為什么醫生毫不猶豫地前往非洲?什么強迫他頂著風、雪、冰雹前往那里?他此時表現出怎樣的性格特征?如果醫生不去非洲會出現什么情況?談論唉呀疼醫生逐漸過渡到談論人類像堅毅、專注這樣的性格品質。在討論童話過程中,兒童從自己的經驗中舉例說出他們怎樣克服失敗情境,能克服怎樣的困難,他們自身想擁有唉呀疼醫生怎樣的個性特征。
童話療法幫助解決兒童碰到的問題。聯合運用各種童話療法,可以幫助兒童體驗、克服很多不順的生活場景,擴大兒童對世界的認識,提高與周圍人的合作能力。在童話療法過程中,兒童明顯表現出從量變向質變轉變的規律的影響。
20世紀末,俄羅斯開始出現童話療法理論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出現童話療法研究熱潮:研究人員眾多,出版了大量的童話療法研究著作,其中以津科維奇—葉夫斯提格涅耶娃的成就最著。俄羅斯心理學家協會的網站[27]、公共圖書館(如卡累利阿共和國國家圖書館)的網站[28]、兒童和成人發展中心的網站[29]、私人制作的網站(如Георгий Ефимов和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нов制作的“立方”數字圖書館[30])和網上書店[31]推介一些童話療法研究書籍(見表1)和針對性的閱讀治療童話書籍(見表2),童話療法師協會網站提供童話療法研究書籍和雜志的網站、著名童話療法研究者私人網站的鏈接[32]。

表1 俄羅斯童話療法研究書目(注:重要的童話療法書籍作者給出了中文譯名)

表2 俄羅斯研究者創作的針對性的閱讀治療童話書籍
俄羅斯心理學家(包括童話療法師)、圖書館員在自己工作中除向兒童推薦一些閱讀治療童話,還經常利用俄羅斯心理學家、當代作家為預防或矯正兒童的一些行為問題創作的大量針對性的閱讀治療童話,如[33][34]:
(1)不想睡覺:《主題與夢想》《勇敢的男孩和夜阿姨》《關于床的童話》;
(2)不想吃飯:《伊柳莎怎樣吃飯》《為什么需要吃飯》;
(3)害羞:《安德留沙怎樣見客人》;
(4)不想上幼兒園:《奧麗雅多么愛幼兒園》;
(5)害怕黑暗:《勇敢的阿廖沙》《當、當、當》;
(6)不收拾玩具:《邋遢人王國》《米施卡和秩序》《熊和秩序》《在沙上畫出童話主人公》;
(7)要求在商店買東西:《幼象和小球》;
(8)好打架:《柯利亞和他的朋友》《善良的別嘉》《好打架的兔子》《學校里的小獅子》;
(9)電腦依賴:《費佳和電腦》;
(10)不愛洗手:《科斯佳怎樣開始洗手》;
(11)和父母頂嘴:《消失的微笑》;
(12)愛吃甜食:《甜面包國》《喜歡吃甜食的人》;
(13)愛睡懶覺:《螽斯庫賈》;
(14)不愛穿衣服:《傻瓜怎樣穿衣服》《萬尼亞怎樣學會穿衣服》;
(15)欺騙父母:《小蛤蟆瓦夏》《尤利婭怎樣學會說實話》;
(16)長時間看電視:《纏人的電視》;
(17)不想剪指甲:《維嘉和新鞋》;
(18)不打招呼拿別人的東西:《瓦利亞怎樣學會贈送禮物》《幼狐的童話》;
(19)咬指甲:《吉瑪怎樣停止咬指甲》;
(20)搶別人的玩具:《瓦尼亞怎樣學會交朋友》;
(21)戲弄別人:《喜鵲杜霞的童話》;
(22)不坐便盆:《小片烏云的童話》;
(23)不想單獨睡覺:《安德留沙怎樣尋夢》;
(24)家里添了第二個孩子:《關于大女兒的童話》《關于小熊的童話》;
(25)父母離婚:《快樂的小魚》《兩個王國的公主》;
(26)貪婪:《慷慨的阿尼亞》;
(27)不鋪床:《美麗的床》;
(28)在街上請求幫助:《傻瓜怎樣出去散步》;
(29)固執:《固執城》《阿西卡和小阿西卡》《關于烏普利亞斯克市的童話》;
(30)媽媽出差:《出差》;
(31)怕疼:《神奇的按鈕》;
(32)誹謗:《柯利亞怎樣停止誹謗》;
(33)虐待動物:《貓》;
(34)失去親人:《小青蛙科瓦—西姆卡》。
現在,俄羅斯很多人從事童話療法研究與實踐工作,作家們也看到了閱讀治療童話的巨大讀者群。俄羅斯既有針對不同群體的童話療法研究理論著作,也有方法推薦、實踐經驗總結和針對性的閱讀治療童話作品。俄羅斯心理工作者(包括童話療法師)、教師、圖書館員、父母積極利用童話療法影響兒童的心理發育,形成他們的智慧、情感、意志領域,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拓寬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與別人合作的能力,促進他們心理健康、幸福成長。我國還沒有專門的童話療法概念,相關研究人員較少,童話療法研究著作匱乏,但眾多的公共圖書館館員經常利用童話開展兒童讀者的閱讀推廣工作,心理工作者、幼兒園、小學的教師、父母充分利用童話教育兒童,預防、解決兒童的問題,他們正在不自覺地踐行童話療法。而出版社其實早已看到國內巨大的閱讀治療童話市場,出版了大量國內外作家創作的閱讀治療童話繪本,如《我家寶貝的第一套情商管理圖畫書(套裝共6冊)》[35],以主人公小狐貍的故事解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希望我國從事兒童工作的人員尤其是圖書館員加強童話療法的學習和研究,像王波撰寫《閱讀療法》那樣挖掘我國歷史上的童話療法案例,總結現有的童話閱讀推廣工作經驗,早日出現我國的童話療法研究專著和針對性的閱讀治療童話書目,同時引領作家、心理學家等為我國兒童創作出更多膾炙人口的閱讀治療童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