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高山

在香港上環太平山街附近的半山堅巷2號,坐落著香港醫學博物館。它最有名、也最具特色的展廳,是“監察鼠疫實驗室”展廳(如圖)。
展廳墻壁上懸掛著
陳舊的圖表,工作臺面上陳設著五花八門、古色古香的醫學實驗器材,一些工作臺上還設有銘牌,寫著昔日曾在這里工作過的各國傳染病理學專家的名字。圍繞中央工作臺,三面放置了許多較大型的實驗設備。靠窗一側的工作臺上,則堆放著“老鼠箱”等用于觀測的實驗器材。
自港英時代開始,人口大幅度增加,在狹小的港島,大多數好地方被西方人所占,華人聚居區擁擠不堪,衛生狀況惡劣,鼠疫幾乎每年爆發,成為港人談虎色變的“鄉土病”。1894年5月鼠疫在香港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爆發,高峰時每天新增病例80多個,每天最多死亡100余人。鼠疫確診者死亡率高達95%以上。
港英當局向世界各國求援,一時間來自四面八方的頂尖科學家云集香港,對鼠疫進行研究。盡管如此,在幾十年時間里,鼠疫仍陰魂不散,在香港年復一年地肆虐。1906年3月15日,“香港細菌學院”(又稱香港細菌學檢驗所)在半山堅巷開張,曾為控制香港鼠疫出力的各國專家云集這里,繼續其鼠疫防治研究。這里正是如今的香港醫學博物館。
在這里,各國科學家對鼠疫有了深入了解,微生物學界公認,葉赫森發現的微生物是真正導致香港鼠疫的鼠疫桿菌,在博物館的展廳里,我們能發現紀念葉赫森這一重大發現的展品、介紹。
對鼠疫的研究、發現,是建立在對染疫而死的香港華人遺體的解剖和對遺體上微生物的提取、研究基礎上。在地下室展廳,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進行這類病理解剖的場景還原,光線陰暗的展廳里,陳列著各國科學家當年所使用的各種醫療器材、藥劑以及相關文件、典籍、模型等,有膽小的參觀者稱“看著呼吸都發緊”。
在博物館里還能看到一種看上去很詭異的“老鼠箱”,這是香港細菌學院為搜集用于研究的老鼠,和港英當局共同想出的一個奇招:在香港大街小巷設立懸掛在煤氣燈柱上的“老鼠箱”,供市民將死老鼠投入,每天兩次回收,送到細菌學院供研究用。為了鼓勵回收,每只死老鼠獎勵兩分港幣。
1926年,港英當局宣布“消滅鼠疫疫情”,但細菌學院仍繼續保留,成為全球惡性傳染病研究的重要機構。二戰爆發后日軍侵占香港,細菌學院被迫停止活動,戰后改稱“病理研究所”。1990年,港英當局宣布這里為“法定古跡”,1996年3月16日,香港醫學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鼠疫及防治”成為這座博物館最核心、最具特色的主題。▲
環球時報2020-02-24